——記焦作市業餘水上運動學校總教練、賽艇隊主教練常偉
主人公座右銘 |
焦作體育,在全省體育界稱得上一張亮麗的名片,優勢項目、代表人物的經典傳奇絕大多數市民都能信手拈來,如數家珍。
但就在這張亮麗的名片上,一項項燙金溢彩的榮譽卻“養在深閨人未識”,一個個蜚聲賽場的健將卻“牆內開花牆外香”。
兩個亞運會冠軍、三個亞洲錦標賽冠軍、二十五個全國冠軍、六十八個省運會冠軍……這就是近年來焦作市業餘水上運動學校培養及輸送出的運動員取得的成績,而這些運動員及其成績的背後,焦作市業餘水上運動學校總教練、賽艇隊主教練常偉功不可沒。
1971年,常偉出生於駐馬店市遂平縣。1986年,熱愛體育運動尤其對賽艇情有獨鍾的常偉,離開難舍的家鄉和執意勸阻的父母,到省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原省水上運動學校)從事專業訓練。滿腔熱情的常偉,自身條件並不算特別出色,但憑借吃苦耐勞永不言敗的拚搏精神,在1989年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上獲得了男子輕量級四人單槳無舵手的金牌和輕量級雙人雙槳無舵手的銀牌。
1994年,常偉參加完第七屆全國運動會後退役。已將賽艇運動融入生命的常偉選擇了到我市業餘水上運動學校擔任教練。一樣的賽艇,常偉開啟了一段不一樣的人生。
當時,市業餘水上運動學校的水上訓練基地位於修武縣的馬鞍石水庫,條件簡陋、出行不便,特別是冬季大雪封山之後,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得靠人力步行往返十餘公裏從山外背進去。因為熱愛,常偉無怨無悔。
1998年,市業餘水上運動學校的水上訓練基地搬到了孟州市西虢鎮的順澗水庫,條件雖然沒有明顯的改善,但矢誌為自己鍾愛的項目奉獻一生的常偉早已習以為常,他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到了帶隊伍抓成績上。
多年來,常偉一直以校為家,一年四季和學生們同吃同住在學校,有時訓練任務緊,春節不放假,他就把家人接到學校過春節。2013年年底,身在駐馬店老家的父親突發疾病,作為獨子的常偉,正在帶領隊伍備戰省第十二屆運動會。處於兩難困境中,常偉一方麵安排好日常訓練,抽出時間馬不停蹄地趕赴老家帶著父親求醫看病,安頓好後,便不分晝夜趕回學校帶隊訓練。在他的帶領下,經過全體參賽人員的共同努力,出色地完成了 省十二運會任務,為我市代表團實現曆史性突破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常偉永遠地失去了他的父親。
通過堅持不懈地學習,常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但體育訓練不比工業生產,一項技術一個模具就能生產出一批優秀的產品,必須要針對不同隊員的不同特點,為他們量身打造與眾不同的訓練計劃。常偉在這方麵可謂獨具慧眼。全國冠軍郭書敏,是常偉1999年在農村中學選材時發現的,該隊員有很強的吃苦耐勞精神,訓練積極性高,理解能力、反應能力高於常人,但不足之處在於體育基礎差、身材不太高。常偉結合郭書敏的特點和特長,科學安排具有針對性的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該隊員成績提高很快,2001年進入省水校,2003年獲得全國錦標賽冠軍,達到國家級健將標準。
為了提高訓練水平,增強訓練的科學性,常偉不斷探尋科學訓練規律,研究符合青少年特點的訓練方法,避免揠苗助長現象的發生。他因地製宜地製作訓練小器械,切實提高訓練質量和效益;運用科學合理的訓練手段,努力提高運動員的專項能力和技戰術水平。
為了擴大招生範圍,積極探索培養高水平後備人才的新路,從學校中發現和選拔人才,建立廣泛的招生合作對象。為了發現、培養、輸送更好、更多的優秀後備人才,常偉每年都要不辭辛苦地到焦作轄區的學校進行招生,往往為了一個學生,要跑學生家裏好幾趟;為了留住一個好的苗子,他自己貼錢為運動員購買營養品。和外省學校合作,建立招生基地,采取多重並舉的方法,提高基層體育教師的輸送積極性。經過努力,目前該校在轄區內、省內、外省都建立有招生基地,為人才資源的廣泛利用提供了強有力地保障。在他的精心指導、培育下,已先後向八一隊、省水校、鄭大體院輸送苗子隊員三十餘名。
記者手記
何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絕不僅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種意誌品質。常偉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向人們詮釋了體育界的工匠精神。
他憑借吃苦耐勞、永不言敗的拚搏精神,追求著自己運動生涯的極致。他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從學校中發現和選拔隊員,並建立廣泛的招生合作對象,隻為找到優秀的苗子。他不斷探尋科學訓練規律,研究符合青少年特點的訓練方法,隻為將他們培養成才並盡可能地延長他們的運動壽命。
河南省第十二屆運動會結束時,常偉曾在朋友圈裏寫道:“臥薪嚐膽四年,激情奮戰數月,斬獲金牌十餘,謝天謝地謝人。”或許這也能稱之為常偉對工匠精神的一種自我解讀吧。(記者 張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