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軍的座右銘。
楊紅軍(右)在和同事研究群眾反映的問題。記者 宋崇飛 攝
核心提示
信訪接待工作,被稱為“機關第一難”,被很多人視為燙手山芋。他卻在這一崗位上滿腔熱情地幹了15年,憑著真情付出、方法得當,為群眾解憂、辦實事,成為社會“減壓閥”,成了群眾貼心人,樹立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他,就是我市信訪優秀接待員、市信訪局聯絡科副科長楊紅軍。
用耐心化解矛盾 用真情贏得信任
不少人說,幹信訪工作,坐的是“清水衙門”的位,當的是出力不落好的“差”,幹的是“機關第一難”的活。在一線幹信訪工作15年,楊紅軍對此深有體會。
今年50歲的楊紅軍是一名轉業軍人。從軍人到信訪局工作人員,楊紅軍首先要做的是工作角色的轉變。
他主動將人生“清零”,從頭學起,學政策理論、學法律知識。實踐出真知。在信訪一線,他迅速學會了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工作方法。
12月8日上午,楊紅軍說起工作來,臉上有時也會浮現出苦澀的笑容。
剛開始幹信訪工作時,楊紅軍還有一些新鮮感,覺得很多上訪者反映的問題稀奇、少見。時間長了,信訪工作的複雜、苦累,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有人這樣形容信訪一線工作人員的苦和累:高高興興上班來,灰頭土臉下班去(或鬱鬱悶悶下班去)。
信訪工作是涉及眾多層麵、複雜多變、沒有規律的工作,每天都要麵對各種態度的個人或群體,經常是不到上班時間,上訪群眾已是熙熙攘攘。楊紅軍不但上班時間要不停地接待群眾,中午不能按時下班、下午加班工作到夜晚的情況也成為常態。
特別是到了元旦、春節等特殊節點和敏感期,每天的上訪量都會成倍增加。工作一天下來,楊紅軍經常是口幹舌燥、身心俱疲。
什麼樣的上訪群眾,楊紅軍如今都見過。哭的、鬧的有之,蹦的、跳的有之,還有往信訪工作人員身上撞的。
楊紅軍的一些戰友看到他工作的辛苦後說:“這工作,一個月給我5000元,我都不幹。”
可楊紅軍認真幹著工作,並有著自己獨特的標簽。他善於與群眾交流,善於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和建議,善於掌握與群眾溝通的方法,善於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實際問題。他說,努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是信訪工作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做“減壓閥”“潤滑劑”,牢記責任和擔當
信訪工作起著社會穩定“減壓閥”“穩定器”“潤滑劑”的作用,事關發展和穩定大局。
在信訪接待一線,楊紅軍感受最深的是責任和擔當。
有一次,一名男子抱著一個紙箱,來到楊紅軍所在的接待窗口,大聲喊道:“如果不解決問題,我就要報複社會,炸藥包已經捆好了。”
楊紅軍聽後心裏一緊,但又很快冷靜下來,告誡自己一定要想辦法穩住這名男子,不能出事。他笑著走出接待窗口,拉著這名男子的胳膊,一起坐在信訪大廳的凳子上,耐心聽其訴求。原來,這名男子隻是因為工作中一件不順心的小事,找不到發泄的渠道,就找到市信訪局。楊紅軍和他促膝談心兩個多小時,才安撫好他的情緒。
接著,楊紅軍說:“我過去在部隊幹過工兵,我看看你的炸藥包是咋捆的,合格不合格?”還好,這個包裹外形捆得像炸藥包,但裏麵並沒有裝炸藥。
楊紅軍嚴厲地對這名男子說:“雖然這是一個假的炸藥包,但你這屬於恐嚇社會的行為,性質很嚴重,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這名男子一聽,嚇得渾身冒汗。他拿起“炸藥包”,對楊紅軍說:“老哥,我錯了,我會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再幹這樣極端的事兒了,就當我沒來過。”
現場的人這才鬆了一口氣,紛紛為楊紅軍點讚。
如果說這件事體現的是楊紅軍智勇雙全的一麵,那麼,有些事則體現了他俠骨柔情的一麵。
一天,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出門慌張,錯拿了老伴的公交乘車卡。司機發現後,沒收了老大爺拿的乘車卡。
老大爺氣不打一處來,怒氣衝衝地來到市信訪局接待大廳,要求解決問題。接待老大爺的是一名小夥子。小夥子不管怎麼說,都無法平息老大爺的怒氣。
無奈,小夥子向楊紅軍“求救”。不到10分鍾的時間,老大爺就樂嗬嗬地離開了。
年輕人問:“楊科長,您是咋說服他的?”
楊紅軍笑著說:“我跟老大爺一聊,發現他也是軍人出身。我就用拉家常的方式,耐心聽他說,和他稱兄道弟,把他當家人。以這樣的語氣和他說話,他就不生氣了。”
有一年的除夕,楊紅軍為幫農民工討要工資 ,一直忙到次日1時左右,最終解決了問題。走在寒冷的大街上,他心裏暖暖的。
有一名上訪人員生活困難,楊紅軍了解情況後多方奔走,幫他到有關部門申請了4萬元救助金,幫他解決燃眉之急。現在,這名上訪人員已經把楊紅軍當成了“娘家人”。
感知群眾冷與暖,做好橋梁和紐帶
信訪是社會和諧的“晴雨表”,也是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連心橋”。楊紅軍深知,信訪工作人員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就是要盡最大努力為黨和政府分憂,多站在群眾的角度,實實在在為他們解決困難,維護他們的權益。
在工作中,楊紅軍以高度的責任感、豐富的基層經驗和真誠的親民情懷,化解了一個個矛盾,暖熱了群眾的心,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讚許,成為群眾信任的貼心人。
在信訪接待一線,信訪工作人員經常遇到圍門、堵路、拉橫幅、披麻戴孝、抱骨灰盒的,讓人一看頭都大了。但每次楊紅軍總能處理得很好,很多年輕同事納悶: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楊紅軍心裏,群眾反映的事都是大事,他要努力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結果。楊紅軍每年接待、協調、處置的信訪事項都不少於200起。他既堅持原則,又方法靈活,將別人視為畏途的接訪工作做得有聲有色,讓老百姓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說起楊紅軍的工作,市信訪局副局長王敏了說:“15年如一日,楊紅軍在信訪接待一線兢兢業業地工作,這是很少見的。麵對來訪群眾,他總是熱情接待,給群眾帶來希望和溫暖。可以說,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生活中,來自溫縣的楊紅軍是一名太極拳高手。楊紅軍說,打拳也是修煉自己的一個過程,太極拳教會他在工作中要剛柔相濟、以柔克剛。
與“機關第一難”共舞了15年的楊紅軍說,他有信心繼續把信訪工作幹得更好。他覺得,逃避困難,是對生命的辜負,是對人生的不負責任。
“幹信訪,要捧著一顆心來,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心,才能不負重托,為民解難。我願意做一塊社會穩定的基石,當群眾信得過的貼心人。”楊紅軍說。
(記者 趙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