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沁陽市常平學校教師張小萬
主人公座右銘
張小萬輔導學生寫作業。記者 寧江東 攝
鄉村教師,大多數紮根在教育資源最貧瘠、孩子們最需要的地方。沁陽市常平學校教師張小萬就是這樣一位無怨無悔紮根大山的普通教師。敬業奉獻,樸實無華,30多年來,他默默地堅守在山區教育陣地,用青春和熱情為那裏的孩子點亮希望之燈,照亮他們的人生路。
11月24日,太行山深處,冬日的陽光透過常平學校教室的窗戶照在地麵上,寬敞的教室格外明亮。講台上,一位頭戴鴨舌帽、身穿棕色棉衣的男子一邊拿粉筆寫字,一邊帶領學生背課文。他就是張小萬,此刻正給學生講課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現在,大多數年輕老師都習慣信息化教學,但我還是習慣在黑板上書寫粉筆字,這種傳統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知識重點,還可以引導他們練一手好字。”采訪中,張小萬的話題始終不離學生。
1982年,張小萬高中畢業,由於未能如願踏入大學校門,他隻能到工地打工。當時,地處大山深處的常平學校嚴重缺教師,常平村的鄉親們就向學校推薦上過高中的張小萬。1984年,承載著鄉親們的囑托與希望,張小萬成了常平學校的一名民辦教師。整整10年,由於工作成績優異,他由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
那些年,村裏的很多年輕人開始做起了運輸生意,生意紅火的時候一天可以賺數百元。張小萬作為民辦教師,每月工資是鄉政府與村大隊共同發放,一共47.25元,有時由於財政緊張,他的工資要推遲半年甚至一年才能發。張小萬的生活很拮據。孩童時一起長大的夥伴們勸他:“小萬,跟我們一起跑運輸吧,跑幾趟車能頂你一年的工資!”
“山區學校的老師本來就少,我是土生土長的常平人,自己都不願意在家鄉教學,還有誰願意來?家鄉的孩子該咋辦?”張小萬拒絕了朋友。
三十年如一日,張小萬傾情耕耘在教學崗位。1997年,張小萬班裏的一個女學生因遭遇車禍住進醫院,張小萬得知情況後,帶上慰問品,乘車2個多小時到醫院看望學生。出院後,這位同學在家休養,由於長時間不能站立,產生了輟學的念頭。為了幫這個孩子重燃希望之火,張小萬每天抽空到學生家為她補課,鼓勵她樹立信心、戰勝困難。慢慢地,小女孩找回了自信,重回正常的生活和學習軌道。這些年,張小萬為孩子們操碎了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張小萬認為,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常常能點燃孩子們對未來的希望,他要用書本托起山裏娃的夢想。
在30餘年的教學生涯中,張小萬總結出了頗具特色的教學經驗。張小萬說,過去,他的教育方式過於直接、簡單,學生們說他是“猛虎”“餓狼”。後來,他意識到,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朋友的身份引導孩子愛上學習。為此,張小萬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充分互動,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批改作業時,他用簡短精準、人情味十足的評語對學生進行點評,深受學生的歡迎。
如今,常平學校成了我市青年教師培訓基地,每年都有許多年輕教師到那裏接受培訓。對於那些年輕人,張小萬會把自己多年總結的教學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張小萬說,從這些年輕教師身上,他看到了從前的自己,看到了孩子們的希望。
在鄉親們眼裏,張小萬是春泥,是滋潤山區教育的沃土;張小萬是光亮,是照亮山區孩子前程的“燃燈者”。張小萬說,他要一生紮根山區教育,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生他養他的大山。
記者手記
教育家陶行知有言,“鄉村教師是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有教書先生在,便會為孩子播下求知的種子,為他們注入改變命運的不竭動力;有教書先生在,鄉村教育才有未來,即使一盞燈也能點燃希望;有教書先生在,鄉村就不會成為文化沙漠,山裏娃也能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張小萬就是紮根山區教育的教書先生。張小萬深知,接受良好的教育對於山區孩子的一生有多麼重要。張小萬就像一把鑰匙,開啟山區孩子的智慧之門;他就像一抹燭光,照亮山區孩子的未來前程。30多年來,張小萬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隻是默默踐行著一名普通教師對山裏娃的承諾,他用行動詮釋著一名人民教師的愛心、事業心和責任心。我們的時代需要更多像張小萬這樣有情懷、願奉獻的教師,“張小萬”多了,山區孩子的人生道路才會更寬敞、更亮堂。
(記者 寧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