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山陽區環衛處垃圾中轉站管理科科長杜漢保
主人公座右銘
杜漢保(右)和同事一起對出現故障的設備電機進行維修。記者 原文釗 攝
每天清晨,他都要檢查山陽區所有垃圾中轉站的運轉情況,確保轄區內的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工作之餘,他喜歡呆在環衛設備維修車間研發新式環衛設備及配套裝置,並改造現有設備。節假日,他總是保持工作狀態,隨時準備搶修故障設備。他,就是山陽區環衛處垃圾中轉站管理科科長杜漢保。
1983年,杜漢保走上工作崗位,成為山陽區環衛處一名普通環衛工人。從那時起,他就主動學習知識、鑽研技術,自學了電氣維修方麵的專業課程。經過不懈努力,杜漢保逐漸從道路清掃工,成長為機械維修技師,並成了山陽區環衛處首屈一指的技術能手。在機械化清掃和垃圾中轉站吊裝設備安裝、改造方麵,他是該處的技術帶頭人。
“修理就是一種形式的節約,要做好維修工作,就要踐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杜漢保說,近年來,隨著環衛設備不斷更新換代,機械化作業程度越來越高,環衛設備研發、維修方麵技術人才的缺口也越來越大。
杜漢保剛走上設備維修工作崗位時,我市環衛行業機械化水平整體較低,垃圾中轉站設備故障率較高,很多時候他需要攀登到6米高的地方維修設備。為了有效降低環衛設備的故障率,杜漢保琢磨如何對現有設備進行改造升級,才能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維修頻率。這些年過去了,杜漢保養成了愛琢磨的習慣,設備、車輛經常出現故障的部位、零件,他都記錄在冊,確保心中有數,並創新研發實用性更強的設備。2012年,杜漢保牽頭研發了垃圾中轉站的水平壓縮設備,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減少了垃圾二次汙染,便於垃圾收集,有效節約了設備更換資金。
2013年,由於工作成績突出,杜漢保被山陽區環衛處任命為垃圾中轉站管理科科長。上任伊始,杜漢保在集中檢查環衛設備時發現,垃圾中轉站現有的行車設備嚴重老化,經常出現亂繩、擠繩、繩輪不能正常滑動等問題,嚴重影響垃圾收集、運輸,甚至威脅到了環衛工人的安全。隨後,杜漢保組織科室工作人員召開了專題會議,製訂了行車設備原有槽輪式繩輪改成滾筒式繩輪改造方案。2014年2月,新型滾筒式繩輪試製成功,在牆北垃圾中轉站成功試運行。實踐證明,垃圾中轉站設備的故障率明顯降低,維修工人的勞動強度也隨之降低。很快,這項技術革新成果在山陽區20多座垃圾中轉站推廣應用。
2014年7月,山陽區某座垃圾中轉站的設備因老化出現故障,鋼絲繩錯亂。杜漢保聞訊當即帶著兩名技術人員趕赴現場。他第一個攀登到離地5米的行車上,指揮操作人員調整轉軸,並將錯亂的鋼絲繩逐一撥出。由於天氣炎熱,垃圾中轉站內溫度超過40℃,垃圾氣味刺鼻,臭味和汗水經常使他睜不開眼,等到修理完畢時,他那張滿是油汙的大花臉已經讓人無法辨認。
去年,牆南垃圾中轉站因垃圾侵蝕和濾液滲透,導致垃圾集裝箱水平軌道地基下陷、軌道鏽蝕,水平壓縮倉不能完全回位。杜漢保經過觀察、思考,提議將分段式基板改成一體式鋼板,最終延長了機器使用壽命,提高了運行效率。
“大型環衛設備價格不菲,一些配套設備和零部件由於每天高強度運轉,損耗較大,而對故障設備進行整體更換需要大筆資金,如果能對故障設備進行及時維修,並不斷研發新的部件,就能節約一大筆經費!”杜漢保說,他將一如既往地在環衛崗位踐行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為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山陽”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手記
杜漢保是個有心人,每次維修設備換下的配件、板材,他都要保存好,並對故障原因及維修情況進行認真記錄和分析,努力尋找常見故障的最佳維修方法。為提高設備運行效率、降低故障率,杜漢保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方案,並從管理層麵解決了一係列問題,他的一點一滴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懷川人的“工匠精神”。
在他的努力下,山陽區的垃圾中轉站全部實現了無線遙控操作,工作安全係數明顯提高,站內衛生狀況明顯改善,為環衛工作者創造了更加優良的工作環境。
作為在環衛戰線工作數十年的見證者,杜漢保深刻感受到城市發展和環衛事業的日新月異。他的默默付出,不僅得到了單位領導和同事的高度認可,更得到了百姓的充分肯定。我們應該為如此優秀的“焦作工匠”點讚!
(記者 原文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