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河南省國有焦作林場生產技術科科長王天平
王天平(左一)正在北業林區對鬆樹鬆線蟲病進行取樣調查。記者 馬允安 攝
主人公座右銘
選擇在林場工作,是王天平的人生夙願。河南省國有焦作林場生產技術科科長王天平今年39歲,在林場工作17年來,一直堅守在基礎林業技術崗位,對林業事業無限熱愛,將芳華獻給了山間的綠色。
在山間奔波,是基層林業工作者的工作常態,而王天平的“家”就是林場。近年來,王天平一直負責全市義務植樹基地項目的規劃與實施工作。為確保造林成效,他常年住在山上的護林站,披星戴月努力工作,從項目設計到方案製訂,從林地整理到種苗選擇……小到每一個樹坑的尺寸標準,大到相關單位的工作安排,每一個關鍵環節他都要親自把關。多年來,他很少有時間陪家人,每次往家裏打電話,兒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想爸爸呀”。
近日,位於太行山深處的北業林區樣地中,蚊蟲成群、燥熱難耐,王天平帶領生產技術科的工作人員進行鬆樹病蟲害的取樣工作。他介紹,從2012年開始,作為河南省林業廳首批森林生態監測單位之一,焦作林場承擔了河南太行山生態公益林的監測任務。對於該林場來說,這是一項全新的挑戰,技術難度大、標準要求高。該林場副場廠趙利新說,王天平作為該項目的技術負責人,多年來帶領團隊為做好野外監測工作長期吃住在山上。因團隊中女同誌較多,又考慮到在深山開展工作的危險性,王天平全程參與並經常承擔觀察地形、開辟道路的重任,用一腔熱情在深山開展生態研究,“享受”揮汗如雨的感覺。
2014年夏,為開展固定樣地調查工作,王天平在山上一住就是3個多月,由於長時間進行戶外作業,烈日暴曬,他的胳膊及脖子裸露的部位出現了大量疹子。他忍著皮膚瘙癢與疼痛,絕不下山,堅持完成了工作任務。經醫生確診,他的疹子為日光疹和植物日光性皮炎,係長期陽光暴曬引發的疾病。因生態研究工作的特殊性,王天平每年夏季都要進行樣地複測,以及時更新數據,而他身上的疹子每到此時就會複發。盡管如此,王天平仍然堅持高質量地開展工作。近年來,他還參加了全國第七次、第八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河南省第六次森林資源二類清查、焦作市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製和林地落界等係統性調查工作,獲得河南省林業廳頒發的優秀調查成果獎等榮譽稱號。
身為負責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的專業技術人員,為提高業務水平,王天平克服工作困難,擠出時間參加省、市林業主管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珍惜每一次學習機會,開闊視野、積累經驗,不斷提高專業水準,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將科學技術和專業技能轉化成了生產力。
科技興林,是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了獲取最新的林業技術,王天平積極外出學習,消化吸收大量新技術、新知識,與許多科研院校合作交流。2014年,他帶領團隊與河南農大專家技術團隊聯合開展焦作市太行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工作,編製出版了《河南太行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焦作段)科學考察集》。2015年,他帶領團隊與河南理工大學進行了太行山生態監測研究方麵的經驗交流,並促成了河南理工大學教學實習基地在焦作林場落戶;去年,他還帶領團隊與中國林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承擔了國家重點課題“北方主要珍貴用材樹種高效培育技術研究”“不同凋落物處理下近地表層碳氮磷動態與生態水文效應研究”等生態基礎學科研究。
記者手記
吃苦耐勞,業務精湛。王天平為林業事業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帶領團隊取得了很多技術成果並運用在實踐中,為焦作林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與20多年前相比,如今,這裏的樹多了、山綠了,環境更好了,感謝王天平和林場同誌們的辛勤付出……”龍翔街道北業村一位村民對記者說。
在王天平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該林場的院場協作項目順利推進,有力地推動了林業科技工作,也為焦作林業事業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王天平說:“現在,這裏的樹多了、景美了,遊客也多了,為了大山的綠色,再苦再累也值得!”
記者 馬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