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武陟縣小董鄉朱村少年張明
張明在為癱瘓的父親按摩。 記者 張 鵬 攝
武陟縣小董鄉小董村,是因“賣身葬父”而名列二十四孝的董永故裏。出小董村正西5公裏就是小董鄉朱村。
在這個孕育、傳承、弘揚孝文化的“首善之鄉”,多年來湧現出的當代孝子和道德楷模不勝枚舉,但朱村現年13歲的少年張明綻放的道德光芒,依然熠熠生輝。
2005年,張明出生在朱村一個雖不富裕卻也和諧幸福的家庭,爺爺、奶奶因之續天倫之樂事,爸爸媽媽因之享膝下之樂趣。兩年後,張明的弟弟張亮也降臨在這個其樂融融的家庭,秉持“多子多福”傳統思想的一家人,心中的喜悅自不必說。
兩個兒子相繼出生,讓父親張福虎在喜悅之餘壓力倍增:“本不富裕的家庭,單單指望幾畝薄田,怎能養活這一家老小?”
和家人商量後,在朋友的介紹下,張福虎北上山西,到一家煤礦下井采煤。“我事前知道那是個‘黑煤礦’,但那裏招工手續簡便,關鍵工資比正規煤礦高!”急欲賺錢養家的張福虎作出了至今令他後悔不已的選擇。
煤礦塌方、老板跑路,花光了所有積蓄,張福虎帶著“半條命”回到家中時,張明剛滿三歲。半年後,對生活失去希望的張明的母親悄然出走,至今杳無音信。
家庭的重擔,壓在了張明已過古稀之年的爺爺和奶奶的肩上。張明8歲那年,爺爺因腦瘤撒手人寰,精神恍惚的奶奶不幸骨折,隻能借助雙拐勉強行走。
原本和美的家庭,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麵對風雨,命運多舛的張明,雖然肩膀還很稚嫩,卻被生活的苦難磨煉出了堅強的心:“我是一個男子漢,我要撐起這個家!”
每天6時,張明便早早起床給全家人做飯,然後幫助爸爸翻身、清理大便,倒掉儲尿袋裏的尿液並連接好導尿管之後,再把爸爸挪到輪椅上吃早飯,隨後自己才去上學。中午放學後,他還要幫助奶奶洗菜、做飯。
每天晚上是張明一天中最忙碌的時段。由於大便失禁,張福虎的褲子每天都要清洗。長年臥床,褥瘡極易引起可怕的並發症,張明堅持每天為爸爸清洗、換藥、按摩,從書上尋找治療褥瘡的良方為父親治病。
“孩子每天給我端屎、端尿,從沒有嫌棄過!”張福虎說,“我每個月都需要換一次導尿管,為了節省這筆開支,孩子學會了給導尿管消毒,這樣可以少用導尿管。”這位父親的言語中除了欣慰,還透露著深深的愧疚。
堅強的孩子,令一度輕生的張福虎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在,兒子就有一個家;兒子在,自己就有活著的希望。從此,夜夜在痛苦中掙紮的張福虎再也沒有想過“死亡”二字。
生活的重擔,不僅沒有壓垮張明稚嫩的雙肩,還讓他學會了如何從忙綠的生活中擠出時間學習,從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張明的班主任劉小玉眼裏,張明性格內向、不善交流,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學校前一段時間拆除水塔,學生們都來幫忙,其他學生都是四五個人抬一個沙袋,可張明一個人就能掂起一個沙袋,一次能搬十幾塊磚。學校每次開展大掃除,張明像個大力士,總是爭當幹活最多的那一個。”劉小玉絲毫不吝溢美之詞。
“張明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不錯,尤其是數學,經常考滿分”,張明所在學校朱村小學的校長賀世溪指著學校走廊的一角說:“他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特別喜歡閱讀,就像一個小書蟲經常窩在這裏看書。”
“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在張明的讀書筆記裏,摘抄了這樣一段話。
張明的偶像是雷鋒,他喜歡看有關雷鋒的書,也愛抄寫雷鋒說過、寫過的話。這,或許就是榜樣的力量。
記者手記
從學習榜樣到成為榜樣,張明的事跡,再一次彰顯了榜樣的力量。
張明,一個黃口小兒,用他稚嫩的雙肩,承受了許多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苦難。他憑借自立自強、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讓一度輕生的父親重拾生的希望,讓風雨飄搖的家庭有了遮風避雨的頂梁柱。
在詮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上,張明是我們身邊的榜樣。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張明所在的朱村小學,每個年級、每個班隻有幾名學生,但近年來考上廈門大學等名校的學生就有20多名。這些學生是張明在學習道路上的榜樣。祝願張明在學習成長的道路上,為我們樹立新的榜樣。
記者 張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