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熱點新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19年新聞專題頻道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 搜索出彩焦作人 > 正文

2019年新聞專題頻道

許軍:用愛守護著每一朵“苔花”
更新時間:2019-7-29 15:57:47    來源:焦作晚報


      ①

     
       ②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對於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就像是“苔花”,而特教老師就是讓他們像牡丹一樣盡情綻放的園丁。

       今年43歲的許軍,是修武縣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普通教師。25年特教崗位上,他將青春歲月奉獻給這些特殊的孩子,用慈父般的愛傾情守護著每一朵“苔花”。

       “這群孩子雖然身體有不同的殘疾,但他們的教育不能殘缺,他們需要更多的愛和溫暖照亮人生之路。”一句簡單的話,道出他25年守護殘障孩子的內心力量。

       投身特教

       讓一個個“苔花”學會綻放

       3月8日上午,記者來到修武縣特殊教育學校時,許軍正在給孩子們上課。

       春日和煦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教室裏,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睛正緊緊盯著講台上那張寫滿溫暖和慈愛的臉龐。

       “我們先來猜個謎語,好不好?”麵對著聽力障礙的兒童,許軍打開一體化教學機,大聲地讀著、比畫著,每發出一個字,他都要將嘴張到極致。

       愉快的互動過後,許軍又開始教孩子們拚音“eng”的發音。為了讓孩子們更真切地感受,他走下講台,把每個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鼻子旁、咽喉上,感覺發音和振動……

       許軍所教的班級有9名學生,他們年齡不同,每節課的教學內容自然也不同。作為語文老師,許軍一節課內不僅要教低年級孩子讀拚音、寫字,教高年級學生閱讀,還要統一教學手語……一節課下來,許軍的嗓子經常會疼痛難忍,但在日複一日的教學中,他依然甘之如飴。

       當一名特教老師,是許軍的夢想。1991年,年僅15歲的許軍在中學畢業填報升學誌願時,毅然選擇了師範學校的特殊教育專業。“小時候,我的身邊有不少殘疾人,他們中有的是鄰居、有的是同學,他們都很善良,也很有愛心。他們最渴望的是社會的關懷,最缺的是受教育的機會……”許軍說。

       從教之初,為了深切體會耳聾學生在無聲世界的生活感受,許軍用棉花堵住自己的耳朵,整整堅持了一個月。正是這種切身體驗,使他的教育教學工作自然而然地賦予了愛的色彩。

       為幫助學生學發音,許軍總是把自己的嘴唇貼近孩子的手背,讓其感受送氣音、不送氣音以及氣流的大小。他常常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臉上、鼻子旁、脖子上,感受聲音的振動,找準發音部位。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幾年的訓練,許軍所教的學生有的能和健全人正常對話,有的可通過看話(聾人利用視覺信息感知語言的一種技法)進行口語交流……

       愛的堅守,為殘障孩子點亮生命光彩

       教育是一份愛的事業。許軍25年的特教時光,更是用愛將它寫滿。

       對於聾啞女靜靜(化名)來說,許軍給予她愛的新生。2011年,10歲的靜靜不幸患了白血病,父母為了給她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也借遍了親戚朋友,一家人整日以淚洗麵。作為靜靜的老師,許軍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為了讓靜靜獲得更多的幫助,許軍撰寫了倡議書,親手發到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在學校門前過往的行人手中,並把倡議書發到網上。最終,靜靜得到社會捐款6萬多元,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靜靜病情好轉後,想聽老師給她講課文,許軍多次上門給孩子講課,並鼓勵她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複。大愛之下有奇跡。靜靜的病情逐步得到控製,她再次回到自己最喜歡的許軍老師的課堂上……

       不管是在校生還是離校生,許軍同樣傾注著愛的關懷。

       已經離校的學生冰冰是爺爺撿來的棄兒,爺爺去世後,養父母要賣掉爺爺留給冰冰的房子,他隨時可能無家可歸。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冰冰在姑姑的幫助下,與養父母對簿公堂。關鍵時刻,許軍挺身而出、仗義執言,在法庭上既替冰冰翻譯和維權,又規勸他不要忌恨養父母。最終,在法庭的調解下,養父母答應不再賣房,讓冰冰有了安身之所。

       25年來,許軍將滿腔熱情撲在工作和學生身上,刻苦鑽研特教理論,精心總結特教實踐經驗,在教育教學方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3次在全省優質課比賽中獲得獎項,多次獲市優質課一等獎,3次獲市教育科研一等獎……2011年至2015年,他自編自導的《無聲的心曲》《愛在身邊》等小品,連續獲得國家、省、市級輔導獎和創作獎。

       對於殘障孩子來說,教育不隻是智育,更重要的是德育。許軍常常鼓勵孩子們正視自身的生理缺陷,學會自尊、自強、自信,做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2018年,他的學生徐宇奇在省第七屆殘運會上獲得乒乓球項目女單、女雙、混雙三枚銀牌。

       愛的奉獻,特教園丁心係社會責任

      二十五載風雨路,一片丹心獻特教。許軍除了繁忙的教學工作以外,還是學校的學籍管理員、電教教研員等。

       去年寒假期間,許軍接到修武縣教育局資助中心的通知,一名學生家長的名字有誤,如果第二天無法把正確數據統計出來,將導致月底資助款無法發下。許軍連忙趕到學校核查資料,然後到學生家中了解情況,以最快速度把學生家長的信息上報到修武縣教育局資助中心,最終孩子當月的資助款沒有落下。

       “特教學校的孩子大多家庭貧困,是精準扶貧的對象,我一定要確保他們的資助落實到位,讓孩子們享受到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許軍說。

       在特殊教育行業工作多年,許軍熟練掌握了手語交流技能,每當公檢法或民政救助等部門有涉及聾啞人的案件或事件需要幫助翻譯時,他從來不講條件、不計報酬,總是周到、及時地提供服務,心係社會責任。在幫忙問詢案情的時候,他還以自己特教老師的身份,苦口婆心地勸說聾啞犯罪嫌疑人要洗心革麵,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許軍老師摯愛這個特別的崗位,他對學生傾注了滿腔真情,奉獻了全部愛心,麵對很多次調走的機會,他都選擇留下,因為他跟這些孩子有感情,他離不開這些孩子,孩子們也離不開他……”該校校長葛新玲說。

       “我相信特教行業會迎來更美的春天,孩子們的未來也會更好!”許軍說。

       記者手記

       初心堅定,隻為一個特教老師的夢想。

       采訪中,記者深刻地感受到,麵對這些殘疾孩子,許軍的愛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在別人眼中孩子的殘缺,許軍卻小心嗬護。讀懂孩子,發掘“閃光”,開啟特殊孩子的心鎖,他無比幸福。

       教育不是作秀,是一個需要無止境把時間和精力投進去的過程。

       許軍做到了,他用心與心的交流,給孩子們打開了感受世界的一扇窗。也許,與普通學校的老師相比,許軍永遠沒有桃李滿天下的一天,但特殊孩子點點滴滴的進步,是他的幸福源泉。也許是殘障孩子一句“老師,你真帥”的誇獎,也許是下雨時學生們自發把老師的自行車抬到走廊的小小舉動……

       當一名特教老師,有著不同尋常的付出,也有著不同尋常的幸福。 

(記者 楊景鵬)

       圖① 許軍在為孩子們上課。

       圖② 許軍的座右銘。

       記者 楊景鵬 攝

文章編輯:殷愛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