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熱點新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19年新聞專題頻道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 搜索出彩焦作人 > 正文

2019年新聞專題頻道

劉軍麗:把田間當成人生舞台
更新時間:2019-7-26 15:50:10    來源:焦作晚報





  作為焦作市農林科學研究院一名高級農藝師,今年45歲的劉軍麗已在農林科研一線默默工作了25年。然而,農業育種是一個漫長且不易出成績的工作,在她樸實外表的背後,是多年如一日的堅守。她通過默默耕耘、不懈努力,取得了諸多榮譽。選育的“朝霞無核”葡萄新品種,不僅榮獲焦作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填補了我市葡萄育種的空白,同時也為我市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如今,她又投入到葡萄限根栽培豐產技術研究,希望通過新品種、新設施、新技術,推動鄉村振興,讓種植葡萄的農民收益大幅提升。

  紮根土地做農民

  5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溫室大棚,看到這裏一畝地隻種了11棵葡萄樹。種的數量這麼少,會不會太浪費土地,能賺錢嗎?對於記者的疑問,劉軍麗笑著說,這種栽葡萄的方式叫葡萄限根栽培,能夠通過控製根係的生長,來調節地上部分的營養生長以及生殖生長,確保有更多的養分輸送到果粒裏,產量並不比密集種植低,但品質更高,價格也會提高。

  打扮樸素、低調靦腆是記者對劉軍麗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在這裏見到,真想不到她已做了25年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從小目睹過不少俯下身子幹農活的農民,沒想到我也會成為每天與土地打交道的一員。”劉軍麗笑著說。她上學時從事的是計算機專業,1994年畢業時,遇到當時的市農科院來招聘。她本想著計算機能與農業結合,會是一個特殊的舞台,便帶著遠大的抱負,從山西省平陸縣老家來到了焦作,這一待就是25年。

  初來時,當看到自己的工作竟是與土地打交道,劉軍麗的心裏落差很大。尤其當年她正值青春年少,是一個愛漂亮的年齡,卻要時常蹲在田間地頭與種子、肥料、農作物為伴,活脫脫變成了一個“農家女”,讓她難以接受。

  然而,後來的經曆卻讓劉軍麗堅持了下來,並與土地結了緣。她告訴記者,當時單位來了一名70多歲的老技術員,從事小麥育種研究,需要每日到田裏對小麥情況作記錄,但由於眼神不好,就帶著她幫忙作記錄。一段時間後,自己變“土”了,但心沉了下來。因為她被老技術員的工作態度所折服,特別是看到通過他們的技術研究、推廣,小麥試種大獲成功,農民增產增收的喜悅時,她深深感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從那時起,她真正接受了自己的職業,開啟了與眾不同的耕耘之旅。

  專心科研收碩果

  剛參加工作時,單位所掌握的小麥原始材料比較匱乏,劉軍麗多次與兄弟院所及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聯係,引進新材料、稀有材料、特殊材料,並認真作好種植記錄,係統規範地作了原始材料圃的品種特征特性電子記錄,為小麥新品種選育,尤其是雜交組合的配置,做好堅實的第一步。

  與劉軍麗在一起工作多年的牛秀麗告訴記者,為了保證每年小麥雜交工作的順利進行,劉軍麗不知放棄了多少個節假日,在田間陪伴她心愛的小麥。

  “隻有到田間,不斷觀察、研究,才會有突破。”劉軍麗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每年5月至9月,她都堅守在田間地頭,監測小麥的生長數據。經過多年努力,“焦麥2號”小麥新品種脫穎而出,通過河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並獲得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9年,市農科所和林科所資源整合,合並成農林科學研究院,由於工作需要,劉軍麗參加“南水北調園林綠化工程技術研究”“都市生態農業技術研究”項目,開始了果樹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工作。雖然轉換了專業,但劉軍麗憑著園藝專業紮實的知識基礎和多年育種工作經驗,很快在項目進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當時葡萄品係觀察對比試驗園建在博愛,為了得到第一手資料,劉軍麗不顧嚴寒酷暑經常奔波於博愛試驗園。尤其是為了真實掌握葡萄各品係的生長發育狀況,她經常為了趕工作進度,中午飯都不能按時吃。試驗地一圈測量調查結束,累得腰酸腿疼也是常事。有時候整理錄入數據發現有出入時,第二天她還要重新趕往試驗園進行數據校對。

  最終,劉軍麗的葡萄課題組選育的“朝霞無核”葡萄新品種,通過河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獲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不僅填補了我市葡萄育種工作的空白,也為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基礎。

  助農增收提效益

  “對我們技術工作者而言,不僅要在創新上做出成績,更重要的是把知識和技藝傳授給群眾,這才有意義。”多年來,劉軍麗經常深入田間地頭,通過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耐心細致的講解,並通過參加“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進行科技講座、技術推廣,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並累計為農民增效超百萬元。

  為了農民增收,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劉軍麗曾在博愛一帶示範推廣麥套生薑高產栽培技術,但農民並不接受,認為套種比單一種植麻煩,收益相對成本未必高。為此,她承擔起麥套生薑高產栽培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幫助農民解決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遇到的問題。為了使農民隨時隨地得到指導,她還製作了簡單明了、方便攜帶的管理日誌。最終,該技術被農民接受並得到推廣。農民有了好收成,她覺得一切都沒白忙活。

  說起劉軍麗的敬業,同事張曉靜回憶說,2017年,劉軍麗去溫縣作禮村進行石榴產業技術培訓,當時有50家貧困戶種植了50畝軟籽石榴,但頭一年的凍害造成大部分石榴苗被凍死。該村書記、石榴基地負責人心急如焚,急需技術指導。當時雨下得特別大,她顧不了那麼多,披上一塊塑料布,乘上農民的三輪車就往果園趕。

   根據現場“把脈問診”,劉軍麗製訂出科學的綜合解決方案,並在現場深入細致地講解了當前軟籽石榴的管理技術要點。

   劉軍麗就是這樣,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奮鬥在農林科研一線,把田間地頭當成舞台,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守。

  記者手記

  從事農林研究和其他行業不一樣,是一個漫長且不易出成績的工作,必須靜下心才能搞研究,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而劉軍麗通過不斷學習,刻苦鑽研,查找資料,請教同事,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成了高級農藝師。

  “每天腳下沾點泥,心裏才踏實。”劉軍麗說。25年來,劉軍麗如同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耕耘在田壟間。但不同的是,她在農活結束後,還要搞科研。幫著農民富起來,成了她最大的心願。可以說,這樣一位農民的貼心人、農林的“保護神”,一定會為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我市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記者 李 鍇)

  圖① 劉軍麗(左)與同事一起查看葡萄的長勢。

  圖② 劉軍麗的座右銘。

  記者 李 鍇 攝

文章編輯:殷愛萍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