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即時滾動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19年新聞專題頻道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 正文

2019年新聞專題頻道

偉大轉折是怎樣發生的——重回遵義會議現場
更新時間:2019-7-15 9:54:54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貴陽7月14日電 84年前,黔北重鎮遵義,中國共產黨人作出一次曆史性抉擇,中國革命實現從“穀底”步步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

  紅軍長征出發85周年之際,記者再走長征路來到遵義會議會址,重溫來時路,尋找繼續前進的不竭動力。

  (小標題)信仰融入大地

  遵義市子尹路的貴州舊軍閥柏輝章公館,2層的青瓦小樓高牆壁立、朱門厚重。1935年1月,中國共產黨在這裏召開了“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遵義會議。

  記者擠過熙熙攘攘的參觀者,踩著木樓梯來到二樓東頭的一個房間。地麵鋪著紅木地板,天花板上吊著一盞煤油燈,中間放著一張長方形的桌子,藤條木椅圍成一圈。

  講解員介紹,這裏就是當時的會議室。她熟練地念出了20位參會人的姓名。

  柏輝章公館在當時遵義城內無人不曉,但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確認這棟樓和這間會議室還頗費了些周折。遵義會議紀念館副館長張小靈說,會議召開極為保密,遵義本地沒有知情人,當地曾將紅軍當年召開群眾代表大會的天主教堂誤認為是遵義會議會址。

  確認會議的房間更是一波三折。1935年紅軍離開遵義後,柏輝章家族的一名親戚較早進入公館。他記得:“在廂房樓上一間屋內,桌凳擺設的情形有開過會的模樣,牆壁上還有一張大胡子外國人的像。”

  幾經查證,遵義會議會址和會議室最終確認。牆上的那張大胡子外國人像,就是馬克思的畫像。

  現在已無從查知,這張馬克思畫像從哪裏由何人帶來。也許,它來自紅軍出征的江西,經曆了第五次反“圍剿”、湘江戰役、黎平會議,突破烏江天險,來到遵義城,貼在了會場裏。

  風雨坎坷,九死一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始終在中國共產黨人心中堅如磐石。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天氣一定很冷,因為會議桌下放著一個火盆。屋外天寒地凍,屋內熱火朝天。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著的《紅軍長征史》記載:“會議一共開了三天,氣氛緊張激烈,發言的聲音很高,每天總是開到半夜才休會。”

  痛定思痛,中國共產黨在自我革命中走向成熟。

  會議作出了“選舉毛澤東同誌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重要決定,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同誌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高度評價遵義會議,稱之為“在黨的曆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在這以後,中國革命開始擺脫不真正了解中國情況的共產國際的幹預和束縛,展示出無窮的生命力。”張小靈說。

  “如果繼續照搬教條主義、照套本本,是什麼結果?會前的湘江之戰和會後的四渡赤水就是最好的對照。”遵義會議紀念館原副館長、黨史專家費侃如說,從那時起,我們黨便深刻認識到,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小標題)民心推動轉折

  記者瞻仰會址時,驚訝地發現,牆壁上“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工農紅軍萬歲”等標語仍然完好。紅軍離開遵義後,這些標語還能“幸存”?

  張小靈解開了記者疑問:紅軍撤離後,柏輝章家人曾找當地群眾來鏟除這些標語。群眾對紅軍有感情,從中“做了手腳”,用可清洗的石灰漿水將標語覆蓋。解放後,經當地一名泥工指認,對牆壁進行清洗後,紅軍標語赫然重現。

  “能如此得民心,中國共產黨在遵義召開會議,實現偉大轉折,進而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絕不是偶然。”張小靈說。

  1935年1月,紅軍攻占遵義城。進城前,紅軍總政治部專門下發文件,要求紅軍戰士嚴守紀律。戰士們對群眾秋毫無犯,還大力宣傳紅軍不收苛捐雜稅、主張抗日等。當紅軍大部隊出現在遵義城邊的豐樂橋橋頭時,大批民眾揮舞著三角小旗,把鞭炮放得“劈劈啪啪”震天響,熱烈歡迎紅軍隊伍進城。

  “紅軍不打人不罵人,把地主的糧食和房子分給老百姓,我覺得這支隊伍很好,願意跟著紅軍走。”在遵義參加紅軍的李光生前回憶說。他中午參軍,當天下午便打了一仗,這一仗正是為了保衛正在城內召開的遵義會議。

  在遵義市桐梓縣,當地群眾100多人晝夜為紅軍碾米20多萬斤,十多名縫紉工人和幾十名輔助女工,自帶縫紉機為紅軍趕製軍衣3000多套。不少遵義群眾還為紅軍帶路、送情報、抬擔架,有的為紅軍印刷文件、布告、宣傳品,為紅軍搶修槍炮等。

  新中國成立後,豐樂橋改名迎紅橋。橋的名字變了,但遵義人民對紅軍的感情從未改變。

  今年3月,電視劇《偉大的轉折》在遵義彙川區團澤鎮卜台村拍攝時,當地村民敲起震天響的腰鼓,抬著一頭綁著大紅花的大肥豬,挑著水果、自家蔬菜、雞蛋,自發前來拍攝地慰問。抬在最前麵的大紅標語格外動人——“歡迎紅軍再回家”。

  “遵義群眾堅信,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來幫助窮人翻身的,因此民眾不光歡迎紅軍、擁護紅軍,還幫助籌集軍費、充實物資,積極加入紅軍隊伍,為遵義會議的成功召開和後來的長征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遵義市長征學會常務副會長黃先榮說。

  (小標題)堅定走向遠方

  “你叫什麼名字?家住哪裏?”

  “我姓紅,叫紅軍,我住在中國。”

  在遵義市綏陽縣,當一名負責為部隊斷後的紅軍戰士被捕,麵對反動派的嚴刑拷打,他竟如此鎮定豪邁地回答,直到被推入滔滔河水中,英勇犧牲。

  在無數壯烈犧牲的紅軍英雄的心目中,為“中國”而死,為千千萬萬同胞更好地活下去而死,雖死猶生。

  1934年12月25日,遵義市餘慶縣龍家鎮,59名失散紅軍麵對敵人的瘋狂屠殺,視死如歸。劊子手們見紅軍戰士個個豪氣衝天,十分恐慌,一陣亂刀砍殺後,匆匆把59名紅軍推入“萬丈深坑”,倉惶而逃。

  生死關頭,信念不移,浩然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

  一組數據令人驚歎:

  長征出發時,紅軍指戰員每3人才有一支步槍,每支槍不到50發子彈;輕重機槍,平均每挺僅約300發子彈。湘江之戰後,部隊彈藥所剩無幾。到達遵義地區後,每支槍平均隻剩3發子彈。

    而此時,國民黨軍40萬重兵正急速向紅軍包圍而來。紅軍用這“每支槍3發子彈”的裝備,幾乎是赤手空拳,與配備飛機、大炮的敵人展開搏鬥。

  在貴州的深山密林中,自然條件極其惡劣,每天還要麵臨嚴酷的環境和絕地斷糧等生死考驗。

  若要問,他們一往無前的勇氣來自哪裏?答案是:信念。

  一名跟隨紅軍行軍560天的英國傳教士寫道:“中國紅軍那種令人驚異的熱情,對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對自己信仰的執著是前所未有的。”

  記者走出小樓,在會址門口的大槐樹下享受夏日的清涼。康克清曾回憶,開遵義會議時住在小樓裏,推開窗就看見一棵小槐樹。如今,這棵小槐樹已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

  大樹下有一麵黨旗,絡繹不絕的人們來到這裏莊嚴肅立,重溫入黨誓詞。張小靈說,自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來,前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人數激增,僅6月就接待約28萬人次。

  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覃愛華認為,在遵義會議會址“既能尋找到初心,還能真切感受到我們黨敢於直麵問題、勇於修正錯誤,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

  “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中國共產黨在長征中深刻回答了這三個問題,逐漸從幼年走向成熟。”黃先榮說,“艱苦卓絕鬥爭中形成的傳統和優勢,一直引領著這個國家前進,如今正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征程上顯示出更加強大的力量。”

(新華社記者胡星、李驚亞、朱超 參與記者:馬雲飛、齊健、李黔渝、張瑞傑)

文章編輯:劉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395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