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居住在薑佘坑的人們,沒有想過給那條穿村而過的小溪取名,他們甚至沒有料到,有朝一日會有人問起它的名字。
新華社“記者再走長征路”小分隊在福建長汀的采訪,第一站便是位於閩贛交界地區的四都鎮樓子壩村薑佘坑。這是個山坳中的自然村落,隻有七八戶人家,依山而建的房屋零零散散地分布在溪水兩岸。
村中有四處與紅軍有關的建築:醫院舊址、兵工廠舊址、造幣廠舊址和毛澤覃同誌故居。其中,醫院、兵工廠、造幣廠是因中央紅軍長征後蘇區大麵積被敵人攻陷,從四都鎮周邊轉移到這裏的。
“兵工廠當時有多少人?能造什麼武器?數量有多少?”“醫院有多少醫生和護士?總共接收過多少傷員?”……樓子壩村黨支部書記陳先發的回答讓人遺憾:“這些情況查不到資料,也找不到當事人,已經沒辦法弄清楚了。”
聽說兵工廠、造幣廠兩處舊址仍有人居住,大家便登門拜訪,嚐試著從房屋主人身上尋找突破口,找到與紅軍有關的記憶片段。然而,經曆過那段曆史的村民大都被敵人殺害或已過世。
據史料記載,敵人1934年11月占領長汀後,多次猖狂進攻紅軍和遊擊隊,蘇區福建省委、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福建軍區傷亡慘重,活動範圍急劇縮小,不得不分路突圍,但終因敵我力量懸殊,人員兵力損失殆盡,文獻資料全部遺失。
先烈已去,故地猶存。曾經,紅軍先烈們為了讓勞苦大眾翻身做主人,在這偏僻的大山深處生活、戰鬥,作為後輩的我們卻對此無所知、也無從了解,讓記者感受到更多莫名的悲壯。
沿溪而下,輪廓模糊的故事一個接著一個——
村外三四百米,水口。中央紅軍長征後,敵人占領薑佘坑,把村裏人全部抓起來,會講當地方言的被押到鎮上,不會講的100多人在水口被就地殺害。這百餘人大多是當時蘇區福建省委、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和福建軍區的工作人員,但具體是誰,無從知曉。
離薑佘坑約五公裏,陳屋。1929年,紅四軍首次入閩時曾在村中短暫停留,不少村民跟著隊伍參加了紅軍。後來,敵人瘋狂報複蘇區軍民時,村西北的巴丘壩成了“殺人壩”。上世紀80年代,村裏組織開荒時,曾挖出多具遺骸。這些人是誰,無從知曉。
溪水衝出大山,彙聚成河。河兩岸,一眼望不到邊的田裏,水稻、煙草、山藥長勢正好。在紅都村,立起一塊1933年5月20日的“犧牲烈士紀念碑”:這塊目前發現的時間最早的蘇區烈士紀念碑,原本刻有58位烈士的姓名,雖遭敵人破壞,但仍可辨認出50個姓名。
“烈士身份的確定和生平事跡的梳理,我們一直在努力,但成果有限。”四都鎮文化站原站長賴光耀是一位紅軍後人,也是《四都人民革命簡史》的作者。幾十年來,賴光耀一直致力於整理革命曆史,但大部分時間,他都麵臨著跟記者同樣的無奈。
“有的烈士我們可能隻知道他們的名字,有的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做過什麼,但我們始終記得,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他們最偉大的事跡。”賴光耀說。
先烈無名,宛如奔流不止的溪,始終滋養著這片紅色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