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跡皆文化,十裏鄉村盡畫廊。
以司馬故裏溫縣招賢鄉安樂寨村為中心,穿過鑲嵌在綠色皺褶裏的田園房舍,聽著司馬懿一千多年前“肅清萬裏,總濟八方”的鏗鏘餘聲,就漫步於水墨醉人的丹青畫軸:南邊的黃河文化旅遊帶蟄伏著農耕、非遺、軍事等主題休閑基地,北邊的司馬文化旅遊區串聯著展館、遺址、舊居等特色文化景觀。去年以來,招賢鄉在加快農文旅融合催生新業態的同時,深挖遺址文化、名人文化、黃河文化、農耕文化等特色資源,打造“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產業+旅遊”品牌,讓“司馬故裏”名片成為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的重要支撐。
“文化+旅遊”,讓遺址“活”起來、文化“傳”下去。
招賢鄉原為溫邑故城,是晉宣帝司馬懿的故居,亦是著名經濟學家王夢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的老家。溫邑故城的中心安樂寨村是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村裏司馬懿展覽館、兄弟書屋、楊碾舊居等每年接待遊客上萬人次。
古老的曆史是一代人的鮮活時光,這榮光也增添了鄉村振興發展的動能。在全域旅遊的大環境下,安樂寨村消防卷簾門、電商物流、製鞋家具、食品餐飲等商戶有60多家,提供就業崗位800餘個,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60萬元。
這裏古晉城遺址、古溫國遺址、漢代古城牆遺址等10餘處曆史文化遺址如珠綴盤。為讓遺址“重現”、文物“說話”,該鄉啟動了“曆史博覽遊”工程,分批次對遺址與文化開展研究、保護和開發,加快推進安樂宮、賀酒台、護駕莊、校尉營等古晉城景點複建規劃工作,力爭以兩晉文化遊擦亮司馬故裏品牌。
“生態+旅遊”,讓農業“強”起來、鄉愁“夢”牽來。
招賢鄉以特色農業為依托,結合生態、文化等特征,打造具有特色農業定位、農業文化內涵、農業旅遊功能的現代農業發展空間。
位於該鄉灘區的鄉村旅遊道路王園線兩旁銀杏樹鬱鬱蔥蔥,亭台、廊道點綴其間,可謂“仰看烏鳶翔古木,俯視鷗鷺戲暗川”。向西而行,倉頭村石榴、車厘子等采摘園四季有景、三季有花、兩季有果;河西村被包圍在柿樹林裏,春日碧葉田田,秋日“燈籠”盞盞;太澗村大片大片的防風、丹參等藥材芬芳馥鬱,“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生態美景讓人驚豔、沉醉。
該鄉積極發展以“藥、菜、林、果”為龍頭的種植業,南部村莊重點發展白芷、菊花、山藥等中草藥種植加工業,東部村莊重點發展辣椒、花生、菌類等農產品種植業,西部村莊重點發展苗圃、果樹、采摘園等林果種植業。目前,該鄉年集體經濟收入超50萬元的村2個,超30萬元的村2個,超20萬元的村6個。
“產業+旅遊”,讓創意“火”起來、鄉村“美”起來。
在招賢鄉倉頭村的華夏澄泥硯廠展廳裏,“太極印寶硯”“太極拳式硯”“紅船引路硯”等令人目不暇接。這取自黃河的千年漬泥,經窮思鉤沉的澄洗、獨出機杼的設計、火中涅槃的焙燒,窯變成收納黃河文明的千年名硯,也因匠心和文化而成為頗具人氣的創意產業。
太澗村弦昇古箏廠內,一台台寄托情懷、流淌思念的古箏奏響司馬故裏振興曲。這個將古箏文化作為鄉村振興特色產業培育的古箏廠,不僅解決了上百名群眾的就業問題,也成為農文旅融合的新亮點。此外,貫晨國防教育基地、富硒農產品示範基地等,都成為推動司馬故裏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增長極。
司馬故裏是招賢鄉最為閃亮的名片。2022年,溫縣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打造司馬故裏。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搶抓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機遇,深挖司馬文化資源,開展研究宣傳和保護傳承等工作,擦亮司馬故裏名片,打造溫縣文旅發展新的增長點。”作為司馬故裏核心區域,該鄉如今正以打造傳統文化遊、曆史博覽遊、沉浸體驗遊、農耕休閑遊為契機,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讓文化為旅遊賦能、生態為旅遊上色、產業為旅遊著錦,讓司馬故裏的幸福產業有詩意、有溫度、有遠方、有未來!
(記者 陳 彬 通訊員 崔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