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2021年以來,溫縣嶽村街道不斷強化組織振興在鄉村全麵振興中的基石地位,圓滿完成新一屆村(居)兩委會換屆工作,高標準實現“四個100%”工作目標,打造了一支信念堅定、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村(居)兩委會幹部隊伍。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關鍵。“在科學生產技術的幫助下,荷塘的綜合利用水平和經濟效益明顯提升,蓮蓬長勢很好,集體收入有了明顯提高。”日前,筆者在嶽村街道關白莊一村采訪時,該村黨支部書記王長水說。
關白莊一村位於溫縣縣城南部,毗鄰黃河大橋,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但由於曆史遺留問題,村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不強,一度被評定為“軟弱渙散村”。
不能守著“金飯碗”唱“窮經”!新一屆村兩委會班子上任以來,積極探索發展新路,重點實施占地1.2公頃的蓮魚共養項目,一方麵吸引遊客、攝影愛好者前來采風,另一方麵池塘裏的蓮子、蓮藕、泥鰍、黃鱔等農副產品平均每年能增收13萬元左右。同時,該村以“蓮”為主題,打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走出了一條“特色種植+鄉村旅遊+廉政教育”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2021年,嶽村街道積極謀劃項目,以現有鄉村資源、產業基礎為依托,科學謀劃項目69個,發展路徑更加清晰。該街道還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就親、就近、就便”為原則,將1200餘名黨員與近萬戶家庭組成32個大網格、169個小網格,形成了“百名幹部帶頭、千名黨員參與、萬名群眾響應”的基層治理網絡。
“以前我家汙水排放是個大問題,這次修了排水管道,我再也不發愁了。”1月5日,嶽村街道方頭村村民馮玉仙高興地說。方頭村是個有2000多人口的大村,村內多條道路長期汙水橫流,村民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該村黨支部經過研究,決定借全縣供排水一體化工程實施之機,積極動員村民出錢出勞力,修建背街小巷排汙管網,不到一個月時間主體工程便施工完畢。
2021年以來,嶽村街道以開展“入戶訪民情、我來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抓手,用心用力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共計為群眾辦實事300餘件,使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通訊員王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