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武縣西村鄉有一個依靠傳承發展工藝陶瓷叫響中國的樣板村——當陽峪村。近日,該村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小雪時節,記者走進這裏,真切地感受它的發展活力和獨特魅力。
當陽峪村有412戶、1650人,轄2個自然村,別看村不大,可名氣很大,有著千年曆史和人文底蘊。據史料記載,當陽峪村是唐宋時期的瓷都之一,以當陽峪窯係為特征的南太行陶瓷產區久負盛名、聞名於世。當陽峪窯是宋代北方地區著名的窯口之一,是中國宋代瓷窯中風格變化最多、造型與裝飾品種最為豐富、做工特別精細的大規模窯場,是民間藝術之瑰寶,絞胎瓷是北宋皇家的禦用貢品。
為了傳承陶瓷文化和陶瓷工藝,“當陽峪絞胎瓷燒製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傳統工藝大師柴戰柱,成為率先吃螃蟹的人。他經過30多年的開發與研究,恢複、傳承和發展了幾近失傳千年的當陽峪絞胎瓷燒製技藝,使當陽峪瓷產品種類由原來的幾十種發展到現在的上千種,獲得國家專利143項,省科技成果2項,帶動絞胎瓷生產企業及手工作坊30多家,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絞胎瓷特色產業是老祖宗留給當陽峪人的財富。為了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該村確立了打造“一村一品”,實施鄉村振興的發展方略,按照“做靚品牌、做強支柱、補鏈延鏈、強村富民”的思路,實施了一係列挖掘、保護、恢複、發展的措施。
當地政府和“金穀軒”等眾多企業群策群力,叫響了品牌。當陽峪宋代瓷窯遺址被國務院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陽峪絞胎瓷成為“國家級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當陽峪絞胎瓷燒製技藝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修武縣被認定為“中國絞胎瓷之都”,當陽峪絞胎瓷商標成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當陽峪絞胎瓷享譽全國,4件作品3次入編九年義務教育美術教材,30多件作品被國內外各大博物館珍藏。
采取“以村促產、以產帶村”的發展模式,通過對特色產業多元化、多樣化、深層次挖掘和開發,使其變成了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目前,該村形成了有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作坊組成的工藝陶瓷產業集群,專門從事絞胎瓷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以及工藝技術研究,年銷售陶瓷30萬件(套)。去年,該村生產總值突破了1.1億元,其中工藝陶瓷主導產業占75.84%以上,從業農戶達到230戶、920人,主導產業從業人員年人均收入3.77萬元。
圍繞絞胎瓷全產業鏈,補鏈延鏈,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
以陶瓷文化為核心,建設當陽峪絞胎瓷特色小鎮,打造陶瓷文化旅遊產業,形成了AAAA級旅遊景區圓融寺、當陽峪滑雪度假樂園、當陽峪陶瓷博物館、當陽峪瓷窯遺址等眾多旅遊觀光項目和休閑觀光景點,每年遊客數量達13萬人次。
以絞胎瓷旅遊服務為重點,采取“工藝陶瓷生產+工藝陶瓷文化旅遊休閑”產業融合模式,積極開發手串、吊墜、手鐲、車掛、耳墜等文旅產品,每年通過全市5大旅遊景區銷售絞胎瓷旅遊產品25萬多件;開發的酒店用瓷也銷售火爆,其中茶具、酒具、文具、餐具等每年銷售4萬套,藝術收藏瓷4000件;去年該村工藝陶瓷產業總產值達8914.79萬元。
以企業網站、淘寶店鋪、起源商城、金穀藝拍、微店小鋪等網商為平台,創新發展當陽峪工藝陶瓷電商產業,既增加了就業,又利用“雲”平台把當陽峪陶瓷賣到了海內外。
陶瓷文化旅遊項目和電商產業的蓬勃發展,有效拉動了該村閑置人口就業和村民增收。去年,該村工藝陶瓷旅遊文化產業和電商產業吸納就業460多人,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2.4萬元。
記者 楊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