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馬上我們也可以和北京一樣,能吃上南水北調水了。”溫縣黃莊鎮南韓村王老漢站在黃龍大道溫縣城鄉供水一體化管網施工現場時這樣說。
讓廣大農民群眾喝上放心水,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注的一件民生大事,他多次強調“要讓農村人口喝上放心水”“不能把飲水不安全問題帶入小康社會”。
為全麵紮實做好這項基礎性、長遠性、普惠性民生工程,溫縣按照“抓好水規劃、算好水指標、管好水資源、建好水生態、做好水項目、成立水機構”的工作理念,全麵推進實施總投資5.38億元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縣委、縣政府也將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全縣上下緊盯目標方向,堅持城鄉供水融合發展,積極推動農民群眾從“有水喝”向“喝好水”轉變,擘畫“水利”與“水麗”的雙驅水韻藍圖。
資源優勢激活水利格局
溫縣,緣水得名,依水而興,南傍黃河、北依沁河,南水北調工程猶如“金玉腰帶”橫貫縣域南北,新蟒河、老蟒河、濟河、豬龍河等10條內澇河道形成水網,東渠、西渠、南渠、北渠組合而成的環城水係浸潤著古溫大地。
特殊的水利位置和水情,決定了水利不僅是溫縣農業發展的命脈,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水利舉而百業興,為治理水旱災害,溫縣水利人與水旱災害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興建了諸多水利工程,積累了豐富治水經驗。特別是“十四五”開局以來,溫縣水利局緊緊圍繞“四水同治”和“2410”水網體係總目標,以“強監管、補短板”為發展總基調,緊盯“調水”“飲水”“治水”三大篇文章,實施全域治水、空間治水、係統治水,統籌解決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三大水問題,大幅度提升水利基礎支撐能力,積極落實縣委、縣政府的各項工作安排,保持水利各項事業穩定發展。
鐵腕治水患 防洪保安護一方
溫縣河渠密布、水係發達,新蟒河、濟河、老蟒河等流域性河道承載周邊多個市縣來水過境入河任務,是名副其實的“行洪走廊”。
今年7月下旬,受山西上遊和河南區域強降雨、泄洪影響,新蟒河、濟河水位持續走高,連續多天超過警戒水位,防洪形勢十分嚴峻。溫縣水利局及時啟動內澇河水旱災害II級應急響應,水利人逆流而上、激流勇進,落實防汛舉措,科學調度防範,新蟒河大堤雖高水位浸泡多日,但防洪平穩有序。
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該縣先後利用中央、省級和縣級自籌資金約9200餘萬元對蟒河分三段進行係統治理,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築牢了防洪堤壩。特別是新蟒河下遊段工程在2020年度代表河南省接受水利部水利工程質量考核工作,獲得了A級層次、全國第六名的好成績。
疏通“最後一公裏” 多業態賦能“三農”
水,是生產之要,水利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設施,也是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民生保障,水利先行。近些年來,溫縣水利局把農村水利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河道疏浚、灌溉泵站建設、灌區節水改造等,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不斷改善,群眾關心關注的水利問題得到逐步解決,用“小農水”托起“大民生”,全麵助力溫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
有了農村水利的支撐,田間“毛細血管”被疏通,清泉在希望的田野上流得更順暢了,田地更滋潤了,麥穗更沉甸了,農民朋友們更高興了。
創新“河長+”模式 打造美麗生態河
水,是生態之基,是人類賴以生存、延續和發展的基礎。水利,是生態文明建設不可分割的保障體係。
水是溫縣最大的特色,也是最亮的底色。溫縣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以河長製為統攬,鎖定“水暢、水活、水清、水景”主題,創新“河長+多部門”協同模式,在縣級河長工作部署下,水利、河務、生態環境、農業農村、城市管理及11個鄉鎮(街道)協同開展“清四亂”、非法采砂、水係環境治理等。“河長+多部門”模式打破了水生態治理“九龍治水”困境,通過獎罰結合的靈活執法方式取得了較好成效。272名縣、鄉、村三級河長常態巡河、護河,近千名黨員河長、民間河長、“小河青”義務護水,全縣所有河渠管護全覆蓋,“水美溫縣、水潤溫縣”的美好願景逐步實現,生態水利建設成效漸漸凸顯,水韻溫縣底色越擦越亮。
銳進四方誌,闊迎八麵風。溫縣水利局負責人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溫縣水利將始終堅守初心與使命,踐行“五個帶頭”精神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水利工作方針,圍繞“一個目標”(水利現代化),強化“兩個抓手”(建設、管理),突出“三大方向”(工程補短板、行業強監管、治水提質效),建構“四大體係”(防洪減災、水資源保障、水生態保護、水利建管),實施“五大治理工程”(水生態、水環境、水汙染、水資源、水安全),形成以“一二三四五”為主線的“十四五”水利發展總體布局,擘畫溫縣水利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記者 高小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