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慶豐收、感黨恩”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河南省主會場活動在武陟縣嘉應觀鄉隆重舉行。
開幕首日,武陟38項非遺項目齊亮相。
中心舞台上,黃河河工號子一吼震天響,武陟盤鼓、抬鼓一敲穿雲霄,西陶舞獅生龍活虎,黃河泥塤蕩氣回腸;展示區,捏麵人、編簸箕、做麻糖、吹糖人、剪窗花等30餘項非遺項目真是好看又“好吃”。
不得不說,河南農民豐收節武陟主會場活動開幕首日的非遺展演表現驚豔。
好戲才剛剛開場。據武陟縣文化館館長任哲峰介紹,9月28日至10月4日,在為期7天的“河南省農民豐收節”暨武陟縣第六屆群眾文化藝術節上,董永傳說之槐蔭奇緣、二股弦、東路懷梆、陰陽八卦拳、大聖鼓、哼小車、秦伊高蹺等非遺項目依舊會高調出場。
農民豐收節是屬於農民的節日。而非遺的生長、傳承、發展又與農民文化生活天然相連,它總是帶著泥土的芬芳。
活動現場,非遺傳承人賣力展示,農民觀眾看得津津有味。他們從傳統文化展演中打開了快樂的寶盒,找到了熟悉的聲音和味道,尋覓著新時代農村文化生活的支點。
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顯山露水,讓非遺助力鄉村振興!
然而,我們所看到的是,許多非遺項目正在它曾經賴以生存的土地上變得渺小而不被人注意。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而與此同時,許多專家將“讓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非遺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有什麼作用?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如何在鄉村振興中找到突破口?問題被悉數提及,許多人在尋找解題步驟。
有專家指出,充分發揮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作用,引入“非遺工坊+旅遊”“非遺工坊+民宿”等多元經營思維,提升非遺發展能力。在鄉村振興中,非遺文化的發展將為鄉村實現特色發展獨辟路徑。
目前,我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項、省級非遺項目87項、市級非遺項目230項、縣級非遺項目647項、縣級以上非遺傳承人1208人,非遺數量及各項保護工作位居全省前列。
這是一座龐大的文化金礦!然而,金礦也需人來挖。
將原本藏在深山人不識的非遺項目找出來、保護起來、列入名錄,這是一個好開端。可遠遠不夠,我們尚需讓優秀的非遺項目在新時代生存下來,並發光發熱。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曆史機遇,就看我們能否抓住這根“救命稻草”。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一些典型案例。
在博愛縣,清化竹編技藝正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被“放大”。博愛縣許良鎮於莊村緊靠丹河,風景秀美,是博愛縣重點打造的民宿項目。近兩年來,清化竹編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崔凱傑正帶領他的團隊,運用“民宿+傳統竹編技藝”的發展模式,讓清化竹編技藝在這裏紮下了根。
原本不懂種竹、不會竹編的於莊村村民,在崔凱傑團隊的帶動下,如今成了遠近皆知的竹編生產基地。為加快生產,崔凱傑團隊采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讓於莊村村民參與原材料生產,而後將原材料分配至各村竹編藝人手中。崔凱傑高興地說:“現在發簪、胸針、項鏈等清化竹編產品已銷至美國,深受大眾喜愛。”
沁陽市山王莊鎮盆窯村黑陶的發展情況又是一例。2009年,盆窯村黑陶製作技藝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後在沁陽市政府的支持下,盆窯村黑陶製作產業逐步發展,已成為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上是一些具有市場生命力的非遺項目,而更多的非遺項目亟待挖掘潛在能量。可我們從中也不難看出,“非遺+”已成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的主路徑。
“非遺+旅遊”“非遺+民宿”“非遺+鄉村文化”“非遺+產業”正在迸射出強大的生命力。
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顯山露水!這樣,非遺才能找到更好保護與傳承方式。這樣,鄉村振興才是真振興,鄉村文化才會更有體驗感、更有味道。
記者 王瑋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