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中站區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選好鄉村振興“領頭雁”。高素質帶頭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中站區堅持把加強村級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作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實施“頭雁領航”行動,通過完善村級黨組織書記選拔培養機製、分類培訓、動態調整、正向激勵、跟蹤管理等措施,全力鍛造一支活力足、能力強、動力大的帶頭人隊伍,為全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該區以村級換屆選舉為契機,堅持“四有四帶”“四好四強”標準,圓滿完成全區35個村“兩委”換屆工作,實現書記、主任“一肩挑”,每個村均有35歲以下年輕幹部和女性幹部,實現了“兩委”班子年齡、學曆結構“一降一升”。
破解產業發展“新密碼”。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中站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政策扶持為驅動,搶抓產業扶貧發展機遇,以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該區依托十二會村的紅色資源和生態優勢,通過“紅+綠”雙重構建,重點建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打造了八英廣場、太行八英館、紅色培訓學校等紅色教育觀光項目。同時,該區依托北部山區良好的生態資源、獨特的自然風光,積極發展休閑康養、民宿等產業;依托南部農村,打造生態農場、觀光休閑農業園等特色旅遊項目,積極構建“北文旅康養、南都市農業”的鄉村振興發展格局。
黨建引領跑出集體經濟發展“加速度”。集體經濟有底子,為民辦事才有底氣。中站區堅持“活血”與“造血”並舉,聚焦產業發展,強化資源整合,有力有序推動村集體經濟健康穩步發展,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該區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盤活集體閑置資源,推行“黨組織+合作社+農戶”“基地+黨員+企業+農戶”等發展模式,構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產業框架,壯大集體經濟。北朱村利用地域優勢,先後引進16家企業,總投資8億元,增強了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新動能;通過舉辦迎新春民俗文化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打造美食一條街、手工藝一條街等,凝聚了人氣,增加了村集體及村民的收入。造店村引進種植特色新品種黑小麥,經過深加工生產的全黑麥麵、長壽麵等受到市場青睞,已與天津一家食品企業達成長期合作協議。目前,該區所轄35個村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在5萬元以上,呈現出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
(記者楊麗娜 通訊員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