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站在山陽區中星街道中馬村中豫生態園,一眼望去,昔日的荒草灘,如今已被遍地種植的果樹所覆蓋,充滿生機的桃樹上結滿果實,煞是喜人。
記者昨日在這裏采訪時,看到馮河村村民馮四新、鄧冬福分別采摘了5公斤鮮桃。“在這裏采摘的鮮桃比在市場上買的貴,你們怎麼不在市場買?”記者好奇地問。
“雖然比市場上貴一些,但我們知根知底,他們生產的是無公害有機桃。再說,我們從樹上直接采摘,桃子更新鮮,口感也好。”馮四新說。
該村黨總支書記張建平告訴記者,中豫生態園原是采煤塌陷區,地麵高低不平,遍地是鵝卵石,不長莊稼光長草,過去群眾種地都是靠天收。實行退耕還林後,群眾的收入從哪裏來成了一道難題。2019年9月,通過招商,該村招來了江蘇省揚州市企業家伍長寶,決定建立生態園,種植果樹,帶領群眾致富。中馬村通過集體流轉的方式,將村民手中的67公頃土地一次性全部流轉,村集體又將這些土地流轉給伍長寶。根據協定,村集體每年收管理費10萬元,村民土地流轉金按時一年一結。村民還可以在自己流轉的土地上打工,又多了一份穩定收入。
據中豫生態園經理王偉介紹,中豫生態園截至目前已經投資3000多萬元,先後對流轉的土地進行了改良平整,僅還土就達4萬立方米,打井2眼,敷設管網20多萬米,發展滴管噴灌節水林果業,種植桃樹、琵琶、巴旦木、車厘子等10多種果樹。
“發展節水林果業,是長遠之計。由於這裏是采煤塌陷區,群眾生活、生產用水都很困難,該村僅有一口機井。去年夏天,連續幹旱,剛剛種植的果樹麵臨旱死的危險。村民聞訊後,寧願生活少用水,也要將水用於果樹灌溉。那些天,無論是村幹部、黨員,還是普通群眾,都為保果樹出了力流了汗。這也是我們下決心發展節水林果業的原因。”王偉說。
中豫生態園還先後被市科技局評定為焦作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被山陽區農業農村局定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中馬村村民張社成轉眼一變成了“招工負責人”,每天負責園區用工協調。他告訴記者,長年在這裏打工的村民有10多人,到剪枝施肥、鮮果采摘期,用工有30多人。
中馬村村民崔喜梅從2019年10月建園開始就來園區打工。她說:“自從建設園區,俺和俺村的10多個姐妹就來這裏打工,鋤草、剪枝、澆水、施肥,一年四季都有活幹,平時每月收入2000多元,忙時一個月收入4000多元,這是俺做夢也沒想到的。”
記者 史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