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稼人盼的是五月忙,打下新糧裝滿倉……”這是古裝豫劇《耕耘記》的一句唱詞。眼下臨近麥收,卻不見人忙碌的影子,鄉親們都忙啥啦?
5月29日,記者走進武陟縣西陶鎮,放眼望去,隻見金色的麥浪翻湧,一派豐收景象。
往年這時可不這樣,麥農都忙個不停,騰倉、縫糧袋、修農具,備戰三夏。
轉了一晌,也沒找到三夏大忙的感覺。為什麼是這樣的情景?
“去年,鎮黨委、政府以村級為組織,啟動了土地大流轉,承包期為5年,平均每畝每年950元承包給種植大戶集約種植,每年種小麥前種植大戶付下一年承包款,今年麥農基本上可以說‘失業’了。”該鎮黨委書記馮會民說。
魁張鎮村有土地104.67公頃,去年承包給5個種植大戶。村民郭會生承包土地13.33公頃,種上優質小麥。三夏前,他已與兩位大型收割機老板說定,預計6月5日開始整塊收割麥子,收下的麥子直接被河南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收購。
每年三夏是村民李振華最煩心的時候,這些年,雖說大型農機逐漸普及,他也得塊塊地到場,今年卻清閑多了。他對記者說:“俺在焦作市裏開了一個門市部,每年這時候都得關門幾天回老家收麥、種秋、施肥、澆水。去年,把家裏的3塊地交給村裏集體承包,說真的,地款沒少得,生意也不耽誤,還不受累,真好。”
今年68歲的廉火成,每年三夏都發愁,孩子在北京打工,來家一次就得花千把元錢,有時不能來家,他隻好親自上陣,一天折騰下來腰疼腿酸。早幾天,他給孩子打電話說,咱家不種地了,別再回來了,還給孩子打去500元降溫費。
該鎮是“四大懷藥”盛產地,自古種植懷藥的經驗:一塊地種山藥得間隔6年,種地黃得間隔10年。因一片地農戶思想不統一,懷藥種植大戶無法承包。去年,該鎮土地大流轉,實現了懷藥種植大戶多年的夢想。
沁懷“四大懷藥”研究所也搭上了土地大流轉“順風車”。去年,該所承包鄰村土地40公頃種植“四大懷藥”,所種的“四大懷藥”被北京同仁堂看重,簽訂了長年專供合同,農產品身價倍增。
“農戶土地集中轉讓給種植大戶種植,不僅得承包款,還能給種植大戶打工,兩全其美,多方受益。”該所所長李火金說。
該鎮是工業強鎮,規模以上企業有13家,職工有6000多人。這些職工三夏期間不再為麥收操心,不再請假,企業生產絲毫不受影響。
記者 孫國利 通訊員 宋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