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的地流轉出去了,我從地裏解放出來到車間幹活,每個月工資2000多元,一年下來能掙不少哩!”5月13日,位於武陟縣喬廟鎮馮丈村內的一間大型標準化廠房內,脫貧戶楊雪麗一邊幹活一邊高興地說。
從圍著土地轉的農民到圍著機器轉的“產業工人”,身份的變化讓楊雪麗的腰包鼓了,家裏的日子也富了,而這都得益於村裏抓好集體產權改革,創新發展方式的實踐。
乘著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春風,2019年馮丈村成立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置業股份合作社、旅遊股份合作社和勞務股份合作社。在村集體的主導下,村民將土地流轉給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村民變股東,既解放了勞動力,年底還能領分紅。同時,土地規模化經營還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萬餘元。
馮丈村位於喬廟鎮政府北2.5公裏處,村裏有不少小規模的個體企業,但都不成規模,沒有形成高效的產業鏈條。結合這一特點,2020年年初,馮丈村兩委幹部和村級置業股份合作社積極謀劃,通過村集體和村民共同集資入股的方式,在村裏建設1萬餘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引導村內企業入駐,進行集約發展。
企業發展更高效,工人收入有保障。2020年4月,該村的標準化廠房建成後,14家企業入駐,吸納近百名村民在企業務工,人均年務工收入3萬餘元。與此同時,村集體和入股村民每年可獲得90餘萬元的廠房租金收入。
“我們聚力抓好集體產權改革,實現全村土地規模化經營,不僅帶動村民增收,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還破解了鄉村振興中‘錢從哪裏來’的問題。”馮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薛東濤說。
馮丈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實踐是喬廟鎮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該鎮結合自身實際,堅持土地所有製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原則,組織成立武陟縣興喬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由喬廟鎮29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2個大型農機合作社、2個現代化農業公司、19個種植專業合作社自願聯合組建。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該鎮合作聯社聚焦“充分合理調配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目標,一方麵依托轄區工業物流區產業謀發展,充分發揮轄區食品加工業的基礎優勢,建立線上銷售平台,進一步開拓市場,促進集體經濟增收;另一方麵,整合盤活閑置土地資源促增收,利用“三清”和農村宅基地整治騰出的建設用地,指導各村置業股份合作社發展物業經濟。截至目前,該鎮合作聯社指導5個村的置業股份合作社,通過整合資源、建設標準化廠房等方式,預計可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260萬元。此外,該鎮合作聯社設立技術服務部、無人植保機飛防服務中心、大型農機具倉庫、糧食儲存庫等,為各村土地規模化經營提供保障,實現統一采購農資農機、統一植保、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財務結算、統一收儲,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傳統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了農民和村集體增收的雙贏。
記者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