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菇棚就開始有產量了,剛開始每天200多公斤,後來平均每天500多公斤,產量最高的時候一天將近2000公斤呢!”3月29日,說起村裏種植的雙孢菇,溫縣番田鎮東留石村黨支部書記張東升一臉興奮。近年來,該村通過發展特色雙孢菇種植探索出一條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子。
幹字當頭,賺取土地流轉“首桶金”
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內道路硬化後總負債近9萬元……2018年東留石村“兩委”換屆後,擺在新一屆村“兩委”幹部麵前的是個爛攤子。
2018年,番田鎮黨委、政府提出“土地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的思路。通過調查了解,村“兩委”幹部發現,村中大部分土地都流轉給了種糧大戶,村集體手裏反而沒有資源,無法增收。同時土地不連片,集約化程度低,土地租金價格也高低不一。
找到了症結所在,東留石村開始著手進行土地規模化經營,通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村民的土地“化零為整”,統一流轉給村集體,集中經營管理。
為打消群眾顧慮,該村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和黨員大會,和有意向流轉土地的群眾達成協議:先用地、後付款,每年5月20日前由3名“兩委”幹部先行墊付資金耕種莊稼,如不能兌現租地款,小麥歸農戶所有。最終,和兩個村民小組達成協議,以每公頃12000元的租金流轉土地31公頃。
為節約耕種成本,村“兩委”幹部帶上自家家屬開始犁地、播種、施肥、澆灌,一季下來為村裏節省2萬元支出。
一年後,東留石村通過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方式進行土地規模化經營,收益將近15萬元,掙到了發展集體經濟的“首桶金”。
以上率下,集體“腰包”鼓起來
2020年6月,東留石村“兩委”幹部在多次到外地考察後決定發展食用菌、雙孢菇種植項目。由於投資較大,村幹部研究決定,由村委會和“兩委”幹部共同入股。“兩委”幹部引領性入股40萬元,集體籌措資金入股70萬元,共籌集資金110萬元,修建東留石村雙孢菇種植基地。
當年8月,12個占地6000平方米的菇棚在東留石雙孢菇種植基地建成。同年11月,菇棚開始產菇。
這一季的雙胞菇種植為東留石村集體經濟增收近50萬元,東留石村徹底摘掉了集體經濟“空殼村”的帽子。
乘勢而上,描繪鄉村振興新畫卷
去年9月,該村繼續擴大土地集體流轉種植麵積,積極響應鎮黨委、政府號召,和河南中原糧倉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土地托管協議,托管土地13.3公頃,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推進土地集約化發展。
今年3月,在溫縣新一屆黨支部書記培訓中,該村作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現場觀摩點,全縣200多名村支部書記參觀學習。
“我們今年準備再籌資60萬元擴建雙孢菇種植大棚12個,基地總麵積將達到1.2萬平方米,還計劃帶領村民利用村裏的空心院進行雙孢菇種植,擴大整體規模,村裏統一提供菌種和技術並負責銷售,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對村裏未來的發展,張東升信心十足。
記者 馬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