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地利,花園頭村並無優勢。地處溫縣東北,與武陟交界。論特色,花園頭村並不顯著。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平平常常的小村莊卻遠近聞名。全市鄉村振興考察團、黨建觀摩團等紛遝而來。
這個省定貧困村為何廣受青睞?“是‘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真正統一改變了俺村。”該村黨支部書記程國民說。
近年來,該村以黨建為引領,通過提顏值,打破製約發展的瓶頸;壯產業,賦予振興發展的動力;促提升,鞏固扶貧成果的發力,成為有產業、有顏值、有內涵的“美麗鄉村”樣板村。
花園頭村曾是有名的貧困村,不到1000人的村子,貧困人口將近200人,貧困就像一塊磐石,壓得村民直不起腰杆。2012年,該村被定為省級貧困村。
2015年9月,中石化焦作分公司副經理馬海通來到花園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生產和保證農民幸福生活的載體,要想帶領村民們走上致富路,一定要打破建設滯後製約發展的瓶頸。”馬海通說。
這幾年,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該村建成了標準化衛生計生綜合服務室、容納100噸的冷庫、麵積達526平方米的鋼構房倉庫、日處理汙水60噸的無動力小型汙水處理站。
如今,花園頭村的顏值不斷提升:青瓦白牆鋪展著內涵豐富的文化牆,道旁綠植搖曳;健身場、活動室、遊園涼亭、文化廣場樣樣都有,幸福院、圖書室、黨員群眾服務大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也都建了起來。
產業興旺,是賦能增收的不竭動力。發展產業,須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不少困難群眾都是因家中親人有病、外出掙錢無門而漸漸喪失信心。”該鎮包村幹部王亞楠說,“發展產業,就是要幫群眾尋找脫貧致富的好項目。讓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就業,既能照顧到家,又能實現增收。”
王小文曾是該村的貧困戶,因文化程度低,缺乏技術,隻能靠打零工的微薄收入支撐一家5口人的生計。“扶貧幹部給我找地方學習加工鞋幫技術,聯係工廠讓我就業。”王小文說,“得知俺想自主創業後,扶貧幹部和村兩委幹部幫助俺籌措資金,在家中開了鞋業加工作坊。”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能手後,王小文還幫助村裏其他貧困戶實現增收。如今,他的扶貧車間可吸納勞動力30人左右,帶動1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此外,該村還利用從事食品調料、“四大懷藥”、鞋料、變蛋製作加工及特色種、養殖等老傳統,聯係人社、農業等部門專家到村授課,組織能人大戶開展傳幫帶,爭取小額扶貧貸款的扶持等,相繼組建成立了溫縣文珍鞋料加工點和連占、華隆等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8家,全村有45戶分別從事“四大懷藥”種植加工、鞋料、食品調料、變蛋製作加工和養豬(雞、羊)等自主創業項目。
在村集體經濟發展方麵,該村成立了溫縣花園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6多公頃,實施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2019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
截至2019年年底,該村42戶貧困戶202人全部脫貧摘帽。今天的花園頭村,到處都是各種加工廠的機器聲和人們忙碌的身影。
“這些年,健康醫療政策讓我爸得到了醫療費用托底救助;我媽也領到了困難殘疾人補助。”該村貧困戶王超餘的女兒王雪豔說,“溫縣縣委書記毛文明隔三差五就會來俺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王超餘本人患終末期腎病,妻子王愛珍為二級肢體殘疾。黨的好政策和領導的關心,激起了王超餘一家脫貧致富的信心。不能幹重體力活兒,王超餘和妻子就在家中加工鞋幫貼補家用。他的女兒、女婿也挑起家庭重擔,到扶貧就業基地就業,並通過轉移就業收入穩定實現脫貧。
為將群眾生產的農副產品銷售出去,該村積極聯係溫縣公安局、溫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河南香曼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助力花園頭村消費扶貧,還協調在加油站便利店醒目位置設立專櫃,銷售貧困村、貧困戶鐵棍山藥、變蛋、雞蛋、紅薯粉條、粉皮等土特產品。僅2020年春節前後,消費扶貧總額就達20萬元。
記者 史文生 通訊員 崔新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