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紀略
近年來,武陟縣以“五創三治”鄉風文明示範村創建活動為抓手,不斷拓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與渠道,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截至目前,該縣共有全國文明村1個、省級文明村鎮4個、市級文明村鎮38個、縣級文明村261個。
著力建設文化陣地
培育文明新農民
持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該縣圍繞文化振興,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縣財政以獎補形式投入2000萬元,並撬動社會資金5300餘萬元,實現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百姓文化超市全覆蓋、廣播村村通工程“長期通、優質通”。同時,圍繞實施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等文化惠民活動320餘場。此外,以“鄉村文化講堂”等活動為載體,舉辦鄉村文化管理隊伍培訓58場,開展全民閱讀各類活動90餘場,放映優秀數字電影4164場。
實施鄉村文化長廊建設。充分利用農村文化廣場等資源,設置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等為內容的宣傳長廊9000條4.8萬平方米。
營造濃厚輿論氛圍。在縣屬新聞媒體開設“文明武陟”專欄,開通“文明武陟”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投入30萬元製作“六文明”係列“微動漫”,舉辦專題講座、宣講團巡回宣講,並印發宣傳資料等。縣財政投入500餘萬元,在城區、鄉村主要街道設置大中小型固定高端公益廣告400餘處。遍布全縣的3000多塊電子屏、宣傳欄等全方位展播、登載各類公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隨處可見,成為城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工程為抓手
深化誌願服務活動
投入150萬元,建設武陟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工程“1+N+X”模式展廳,常態化接受社會各界參觀;投入200餘萬元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武陟縣誌願服務中心,設置新時代文明實踐辦公室等12個功能室;整合縣、鄉、村三級公共服務陣地資源,投入160餘萬元,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鄉所、村站,目前已建設完成15個鄉所、20個試點村站;在“五大文明”領域分批次打造若幹示範、展示基地,目前已投入90餘萬元打造了18個示範基地。
以“五創三治”為抓手
推進鄉風文明示範村建設
該縣在347個行政村成立“五創三治”鄉風文明示範村創建協商組,具體負責宣傳、監督、考評,調動多方力量參與;各行政村依據村情民意修訂完善村規民約,以“五老人員”為主的“一約五會”體係更加健全,為遏製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夯實基礎。
該縣深入探索鄉風文明示範村考評可行性辦法。印發《關於做好“五創三治”鄉風文明示範村創建考核標準》等一係列文件,實施量化考評,規範考評內容,實行總量控製,加強監督舉報。截至目前,全縣67歲以上老人受益者達4萬餘人,累計發放獎勵資金700餘萬元,進一步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號召力。
推進道德模範選樹
弘揚崇德向善新風尚
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在農村廣泛開展孝善教育,分別舉辦“悠悠端午情”“九九重陽節情暖敬老院”等活動,滿足群眾的文化和精神追求,弘揚孝善敬老社會美德。
創新性地在全縣貧困戶中開展“爭當脫貧光榮戶、文明勤勞奔小康”星級評定活動,促使貧困戶樹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主動脫貧的思想意識。
廣泛開展評選“好媳婦”“好婆婆”“身邊好人”“十星級文明戶”等活動。截至目前,該縣先後評選出各類道德模範200餘名、文明家庭223戶,星級文明戶掛牌定星5760戶,相繼湧現出“中國好人”11名、“全國最美孝心少年”2人、“河南好人”4人、河南省“美德少年”1人和河南省“鄉村好媳婦”1人。
從慈善養老機製發力
唱響敬老扶貧主旋律
該縣4次蟬聯中華慈善獎,4年來累計募集資金8000餘萬元。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積極探索“慈善+扶貧”的新路徑,實現慈善文明和社會扶貧的有機銜接。
“慈善+醫療”。按照“兩定製兜底線”健康扶貧模式,貧困戶家庭成員因患大病,除享受基本醫療、大病醫療保險、大病補充保險外仍有困難的,給予1000元至5000元的慈善資金救助。目前已累計救助2367人次,發放救助款308.83萬元。
“慈善+助學”。每年高等院校招生結束後,對貧困家庭考入大學的學生進行資助,已資助855人次,發放資助金256.5萬元。
“慈善+托養”。以鄉鎮(街道)衛生院為依托,在全縣建立8個醫養中心,目前共集中醫養貧困家庭重度殘疾人169人,實現了“醫養一個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的目標。
“慈善+扶誌”。投入360萬元在各村建立愛心驛站共74所,貧困家庭可憑愛心積分卡到村慈善愛心超市兌換相應物品。
“慈善+救助”。對因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原因陷入困境的貧困戶,納入慈善緊急救助對象,已累計救助18254人次,發放救助款405.25萬元。
馮振乾 王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