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弓鋪村“綠色紅利”注能鄉村振興
“2000多棵樹種上、澆過一遍水了,這就開始回填土。”3月8日,在修武縣周莊鎮張弓鋪村植樹現場,73歲的護林隊隊長常文亮自豪地給記者說起該村植樹造林的故事。
護林隊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農村分產到戶,張弓鋪村沒有把樹木一分了之,而是成立護林隊管了起來,並先後在路邊、地邊、河邊和溝邊等空地,見縫插針種植樹木。
這一種就是40年。樹木種植最多時有3萬多棵,林木蓄積量達1.83立方米,每年有1000餘棵成材,平均每年至少有10萬元入賬。其中,2019年收益59萬餘元。
這個“綠色銀行”,得益於張弓鋪村黨支部一屆接著一屆抓植樹造林。
不能“年年栽樹不見樹”。起初,該村黨支部把老幹部、老黨員、老電工等人調動起來成立護林隊,參與村集體樹木管理。
這支由5名“老幹家”組成的護林隊精心管護,輪耕輪伐,每年按林木蓄積總量十分之一的比例伐老樹、種新樹。每年2月底,選種直徑0.03米以上的優質樹苗,再根據存活情況及時補種,確保樹木存活率達99%。
個別村民毀樹咋辦?該村以罰促管、以罰促改,罰款之外,還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公開通報批評,同時出台護林公約,大會小會講,大喇叭宣傳,讓愛樹護林深入人心。
怎樣從源頭上抓好治理,變強製為自治?2015年,該村在護林隊基礎上,根據分包管護原則,規定每戶村民看護自家地邊的樹木,成材後按照每年每棵樹5元的看護費予以補貼,這一舉措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積極性,人人成了護林員,實現由專人看樹向全民護樹的自治管理轉變。
樹林成了該村的“綠色銀行”,村裏農忙時購置農機具免費為村民服務,每年年底給全村人每人發放100元“紅包”。
樹成林、林成網,為張弓鋪村及周邊村莊築起一道防護牆,較好地改善了田間生產小氣候,形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良性生態循環係統。該村不僅是遠近聞名的優質小麥種子基地,還獲得了“河南省生態文明村”等榮譽。
“村栽村管,法治、德治、自治這‘三板斧’開出致富路。”該村黨支部書記常保軍說,“‘綠色紅利’讓村裏發展更有支撐,村黨建綜合體越建越美,服務群眾越來越好,道路越修越寬,鄉村旅遊也在規劃中……”
(記者 王言 通訊員 高藝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