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熱點新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焦作論壇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新聞客戶端
 焦作晚報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經典山陽 小記者 辦公入口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2019年新聞專題頻道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實踐——鄉村振興 > 正文

2019年新聞專題頻道

濟源:新愚公啃下荒山綠化硬骨頭
更新時間:2019-7-19 10:18:23    來源:光明日報

  肩扛钁頭,望向遠方。高大的愚公移山雕塑曾經是河南省濟源市境內太行、王屋二山最容易捕捉的亮點。

  夏初時節,驅車奔赴王屋山,高速公路跨河越壑穿洞,如同行駛在綠色長廊上。這層層綠色,是濟源一代代新愚公給荒山換上的新裝。

   咬定綠化荒山不放鬆

  天壇山是王屋山的主峰,是濟源市最高峰。“山上和尚頭,溝內沒水流。年年種莊稼,季季沒好收。”這首打油詩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濟源百姓生活的寫照。

  靠山吃山,吃山養山。濟源人發揚愚公精神,拿起钁頭開始封山人工育林。據《濟源市誌(古代—1990)》記載,1949年至1955年,每年封山少則2萬至3萬畝,多則5萬至7萬畝。到1958年,李八莊一帶共封山育林14456畝,成為全國林業建設的先進典型,曾有全國20多個省、市、區的代表和蘇聯、越南、羅馬尼亞等國友人前來參觀學習。

  今年80歲的侯榮書是濟源市南山林場的一名退休工人,他至今難忘當年植樹造林“一頓饃兩頓湯,帶著饃饃上山岡,就著冷水吃饃饃”的艱苦歲月。

  “與父親植樹造林時的條件比,我們不但能吃飽了,還可以用架子車把樹苗拉到山上,省了很多力氣。”今年51歲的侯小中是南山林場的護林員,1989年從父親侯榮書手中接過了種樹的钁頭。

  “爺爺經常給我講他們那代人植樹造林的奮鬥故事,聽了之後特別震撼。”今年27歲的侯鵬鵬從洛陽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也成為南山林場的護林員,三代人共同植樹造林護林。

  “到了2005年,已經基本完成全市宜林荒山荒地綠化任務,剩餘的20萬畝荒山均屬於造林困難地。造林困難區域岩石裸露、土地貧瘠,造林難度極高。”濟源市林業局局長王天中說。

   啃下困難地造林硬骨頭

  20萬畝困難地擋住了濟源人造林的步伐,一片又一片砂石、石礫坡,在一代代林業人奮戰出來的綠色中顯得格外紮眼。

  新修成的石寺公路兩側的大片紅色石頭山,成為精心準備的困難地造林第一塊試驗田。想不到,千辛萬苦栽下了樹,成活率卻不到20%。但技術人員決不低頭,他們的聯合攻關還在繼續。

  技術人員最終探索出了“五步造林法”:壘砌魚鱗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劑,栽植優質壯苗,上下覆蓋薄膜。經過小範圍試種後,被概括為壘、借、鋪、保、蓋五個字的“五步造林法”成效得到肯定。暑去秋來,經過檢測,成活率達90%以上,林業局大樓裏一片歡騰。“當時大夥壓力很大,秋天驗收後,心裏的石頭終於落地了。”天保退耕中心主任任軍戰說。

  “攻克困難地造林是林業人的又一次愚公移山。”濟源市林業局副局長盧戰平說。10年消滅10萬畝困難地,造林成活率不低於90%,濟源市林業局製定的“困難地”造林技術規程,成為河南省級技術標杆。

   綠水青山構建和諧發展新格局

  10年來,濟源市每年用於困難地造林資金1500萬元以上,平均每畝投入在1000元以上。政府投資撬動社會資本,累計吸納社會資金3億元。目前,王屋山森林覆蓋率在98%以上。濟源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5.06%,居全省第二位。農田林網防護工程林網控製率97%,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的格局。

  近70萬畝人工林每年可增加涵養水源5000萬立方米,減少水土流失80萬立方米,有力保護了小浪底水庫的生態安全,黃河主河道濟源段的水質常年定性評價均為“優”。據河南省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河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年度評價結果公報》,濟源綠色發展指數、公眾滿意程度均居全省第一。

  近年來,濟源按照綠化美化相結合的原則,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合理搭配造林樹種,單一的以抗旱、耐瘠薄的側柏有了越來越多的新“夥伴”,混交五角楓、黃連木、黃櫨等彩葉樹種,點播山杏、山桃等,營造出四季常青、春夏有花、秋有紅葉的自然景觀,為鄉村旅遊注入新的活力。

  綠水青山,正在愚公故裏釋放出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濟源先後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城市、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市、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範市等國家級榮譽。

  空中俯瞰,小浪底北岸一排排白色的魚鱗坑,就像一串串珍珠環繞碧水。不遠的將來,綠色涵養的一庫碧水也將滋養濟源市的山田林湖,賦予濟源更加美好的明天。(光明日報記者 崔誌堅)

文章編輯:劉佳 
焦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焦作網”的所有文字和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於焦作日報社和焦作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信息來源:焦作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焦作網所刊登的所有內容,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注明"來源:焦作網"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焦作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其版權歸屬原作者或所屬媒體所有,轉載請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圖片鏈接信息,如果您認為我們轉載了您的文章或資料,損害了您的利益,請聯係我站,我們會即時處理或刪除。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801 電話:(0391)879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