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幹部在麵對複雜情況時的本領恐慌,原因往往有“哲學上的貧困”。把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突出短板補好,迫切需要從辯證法破題
“要把握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的關係,把握好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的關係,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的關係”,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指出,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強調目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進而明確提出了工作中必須把握好的“三對關係”。補短板工作事關脫貧攻堅任務“殲滅戰”的成敗,各地各部門應當盡快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精神上,不打折扣、因地製宜、精準把握好“三對關係”,在收官階段打出漂亮仗,為乘勢而上開啟新征程做好有機銜接。
“三對關係”的提出,有著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從各地脫貧攻堅的工作實際來看,不擔當不作為不多見了,但不顧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現象仍有;守底線、保基本的弦繃緊了,但盲目鋪攤子、上項目、搞不切實際高指標的現象仍有;定量的填表、數據的統計比較規範,但還有人喜歡拍腦袋、大呼隆。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視辯證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可以說,一些幹部在麵對複雜情況時的本領恐慌,原因往往有“哲學上的貧困”,尤其是基層治理中辯證思維的缺失。把當前的突出短板補好,迫切需要我們從“三對關係”的辯證法破題。
整體目標注重共同性,個體目標著眼差異性。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重在“全麵”,要求我們不留死角地消除貧困、改善民生,不讓一個人掉隊。可是,具體到特定的區域、特定的群體,情況可能會千差萬別。比如有的深度貧困地區適合易地搬遷,有的適合就地開發旅遊業,有的老弱病殘貧困人口主要靠財政兜底,也有的條件略好些可以通過小額貸款興業致富。所以,既要拿出硬任務的鐵尺子來科學評估各地進展狀況,也要善於“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同本地區本領域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奔向共同富裕。其中,把黨中央的要求具體化,難就難在實事求是,貴也貴在實事求是。
絕對標準體現原則性,相對標準反映靈活性。沒有標準就沒辦法考核,補短板更是無從談起。貧困線、脫貧率,可支配收入、恩格爾係數,都對應著清晰明確的標準。比如不愁吃、不愁穿的“兩不愁”就屬於硬杠杠、硬骨頭,絲毫容不得虛招子、打折扣。再如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的“三保障”中,有絕對的年限和質量要求,但具體的實現形式沒必要一刀切,集中入學還是分散布點,戶籍地統籌還是務工地參保,老房改造還是新樓喬遷,都要給出絕對標準之上的相對標準來。值得注意的是,相對標準決不等於注水,決不能夠跑偏“最後一公裏”,也不應該好高騖遠、脫離實際。
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是辯證統一、相互補充的。互聯網時代的脫貧攻堅離不開大數據、雲計算,“數目字管理”是分析、比較的前提,也是動態監測、防範返貧和造假的保障。同時,也要防止工作中過於技術化、碎片化的傾向,特別是不要出現簡單機械式的評價。在量化到一定程度時,就需要分門別類、分級定檔給予定性判斷,進而采取措施,例如,仍為短板的工作要加大力度,總拉後腿的幹部要誡勉問責。2020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交卷”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到站”年,對脫貧攻堅的最終戰果,有數字分析也要有結論判斷,重數據考核更要重因果聯係、改進方案,無論哪種形式都要經得起曆史的檢驗。
實踐第一,人民至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明確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駕馭複雜局麵、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對於身處改革發展第一線的領導幹部至關重要。用大氣力、下真功夫調查研究、觀察事物,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咬定目標、實幹苦幹防止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我們一定能把脫貧攻堅補短板工作做得更好,讓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答卷更圓滿、更精彩。周人傑
《人民日報》(2019年05月06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