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蘑菇,連接近萬戶菇農的致富路;社火道具,成就“中國年味製造村”;高效農田,越來越具有“科技範兒”……和煦春日,走進許昌市建安區,一幅產業蝶變、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在眼前漸次展現。
一朵蘑菇的“價值”
兩年前,小召鄉朱莊村推廣白靈菇大棚種植時,56歲的“田把式”趙永濤雖感興趣,卻也有後顧之憂:咱不懂技術,種蘑菇能成功嗎?萬一賣不出去咋辦?
世紀香食用菌開發公司技術員王天林徹底打消了他的顧慮:菌種免費提供、技術全程指導、產品全部回收……
4月17日,嚐到“甜頭”的趙永濤喜滋滋地告訴記者:“一個大棚能種1萬根菌棒,一棒能掙4元錢。一年下來,把白靈菇賣回公司就能收入4萬元,頂得上過去4年種地的收入。”
在朱莊村等地,連排搭建的一個個白靈菇大棚,孕育著菇農發展致富的希望,成了村民心中的“聚寶盆”。
“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大筆資金投入,需要對市場的精準把握。”世紀香食用菌開發公司董事長李彥增說:“隻有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把前方市場與後方生產農戶‘連通’起來,才能讓產業旺起來、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自動裝瓶生產線、液體菌種接種生產線、溫光濕氣智能化控製的珍稀食用菌溫室……走進世紀香食用菌開發公司,現代工業生產氣息撲麵而來。
他們生產的珍稀食用菌已經發展到靈芝、羊肚菌等20多個品種,產品出口到東南亞、歐美等地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不但“走出去”在俄羅斯建立了標準化食用菌生產基地,還在河街鄉柿張村等20多個貧困村建立了食用菌扶貧基地,直接帶動周邊近萬戶菇農增收致富。
一件道具的“旅行”
靈井鎮霍莊村,一個傳承百年社火技藝又以電商聞名的小村莊。每天下午3時,十多個快遞公司的車輛停在村口的公路上,村民們把包裝好的旱船、花燈等社火道具和戲服發往各地。
霍莊村有“中國年味製造村”之譽。全村從事社火戲劇道具的加工戶400餘戶,電商達298家,生產的社火道具產品上千種,帶動本村和周邊村莊村民從業近2000人,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區及東南亞、歐美的華人社區。
“放下鋤頭敲鍵盤,網上淘寶創新業。”村民霍隨欣回憶說,自己從十幾歲開始接觸傳統社火戲劇道具生產,和村裏的鄉親們一樣,扛著做好的道具,全國各地跑著找銷路,“跑斷了腿,磨破了嘴”。2012年,在“互聯網+”思維的影響下,霍莊村的一些年輕人開始嚐試著開網店,網聯天下,從“星星之火”變成了“烽火燎原”,去年全村網上銷售額突破2億元。
談及電商所帶來的變化,村民馬自彥深有感觸:“原來我們是小作坊,現在是批量生產,銷售額比原來翻了三番;原來隻賣到國內城市,現在遠銷海外地區;原來隻能生產傳統產品,現在‘小豬佩奇’等新產品也成了銷售亮點。”
作為許昌市鄉村振興試點村,霍莊的社火道具借助電商平台,煥發了勃勃生機,也為小村莊的發展和振興注入了新動力。霍莊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全村90%以上的家庭購買了小汽車,越來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回到了村裏。每年春節,村民們還會在村裏表演民俗節目,豐富精神文化生活。
一塊農田的“升級”
鄉村振興,糧食生產這個重任要扛穩。不過,與以前不同,建安區的農田裏越來越充滿“科技範兒”。
在位於陳曹鄉尚莊村的高效農業示範園區,記者看到,中心支軸式自動噴灌機展開幾十米長的“臂膀”,噴出一道道白色的水霧,地埋自動伸縮式、半自動式噴灌機也各展所長,碧綠的小麥掛著水珠,在陽光下顯得格外生機盎然。不但如此,這裏還用上了遠程控製、自動測墒等智能技術,坐在電腦前,就能進行田間管理。
“去年小麥平均畝產達550公斤,高出許昌市平均畝產68公斤。”陳曹鄉鄉長王耀軒介紹。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的應用和推廣,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湧現,不但讓農民告別了“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更使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增強,為農業提質增效注入了活力。
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安區打造了天和蔬菜、世紀香食用菌、質源豆腐、恒天然肉牛、農科種業等5個產業化集群,去年銷售收入逾30億元。
“鄉村振興,產業為基。”建安區委書記邵七一介紹,關鍵在於從本地情況出發,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徑、發展方式,打好“特色”牌、念好“高效”經,做好“轉型”文章,讓鄉村真正成為“充滿希望的田野”。
闊步走在鄉村振興大道上,建安區活力無限,風景正好。
(記者董學彥 黨文民 通訊員李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