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審議《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和《關於十九屆中央第三輪巡視情況的綜合報告》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審議《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和《關於十九屆中央第三輪巡視情況的綜合報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會議認為,今年以來,麵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麵,各地區各部門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打好三大攻堅戰,適時適度實施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半年經濟運行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繼續深化,就業比較充分,精準脫貧有序推進,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繼續提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增多。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麵臨新的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把握長期大勢,抓住主要矛盾,善於化危為機,辦好自己的事。
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繼續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會議要求,要緊緊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深挖國內需求潛力,拓展擴大最終需求,有效啟動農村市場,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穩定製造業投資,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停車場、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等補短板工程,加快推進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增添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加快重大戰略實施步伐,提升城市群功能。采取具體措施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建立長效機製解決拖欠賬款問題。加快“僵屍企業”出清。有效應對經貿摩擦,全麵做好“六穩”工作。加大對外開放,加緊落實一係列重大開放舉措。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製造業、民營企業的中長期融資,把握好風險處置節奏和力度,壓實金融機構、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責任。科創板要堅守定位,落實好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製,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房地產長效管理機製,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保障市場供應和物價基本穩定。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加強自然災害防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盡心盡責做好各項工作,以優異成績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
會議指出,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中央黨內法規製定工作五年規劃,黨中央對《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進行修訂。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兩個維護”作為根本原則和首要任務,督促各級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牢記黨的初心使命、負責守責盡責、忠誠幹淨擔當,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執行。
會議強調,全麵從嚴治黨必須堅持嚴字當頭,做到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把製度的剛性立起來。各級黨委(黨組)要負起主體責任,紀委要履行好監督專責。黨的工作機關要立足本職,敢於問責、善於問責,提高製度化、規範化水平。要堅持嚴管厚愛結合、激勵約束並重,對受到問責、過後表現突出的幹部,符合條件該使用的可繼續使用,樹立鮮明的幹事導向。
會議指出,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巡視工作,對深化政治巡視、建立巡視巡察上下聯動的監督網作出明確部署。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落實黨中央要求,已組織開展3輪巡視,完成了對中管企業的全覆蓋,取得明顯成效。
會議強調,從巡視情況看,中管企業管黨治黨意識和責任明顯增強,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要抓好巡視整改和成果運用,強化整改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把整改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結合起來,督促黨組(黨委)提高政治站位,履行黨和國家賦予的責任使命,緊密結合實際加強黨的建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把整改與日常監督結合起來,依規依紀依法處置問題線索,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鍥而不舍糾治“四風”,舉一反三、查找漏洞,健全監督製度,把全麵從嚴治黨要求落實到企業各層級各領域。把整改同深化改革結合起來,綜合用好巡視成果,不斷增強改革的係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中管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