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該正確認識網絡欺淩現象
◆ 網絡欺淩問題研究亟待加強
◆ 培養網絡安全素養相當重要
◆ 善選善用網絡安全守護平台
◆ 溝通引導問題孩子十分必要
◆ 家長以身作則自覺正確用網
在網上看到有人給同學起綽號能不能跟風?參加網絡童星海選能否讓人“看一下身材”?遇到網絡色情內容“隻是看看而已”……這一係列未成年人上網常見問題背後,暗藏法律風險。
近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聯合騰訊公司啟動“護苗·網絡安全進課堂”2019鄉村行活動,聚焦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法製日報》記者就未成年人網絡安全相關問題采訪了騰訊公司網絡安全課高級講師舒夢瑩、肖薇。
現狀
多種網絡安全威脅未成年人
一個女孩因為丟失物品和小紅發生口角,在事實還未查明的前提下,這個女孩戴上麵具到網上發布了“小紅是小偷”的視頻。其他同學紛紛跟帖,流言蜚語讓小紅十分苦惱,同學背後的指指點點讓她產生了怕去學校的恐懼。這是護苗網絡安全課之拒絕網絡欺淩中的片段。
在你自己或同學身上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有沒有在網上被人煩擾、嘲笑或者做出一些令他人不適的行為?護苗網絡安全課視頻中解釋道,網絡欺淩是在網絡中針對個人或群體做出一些反複、帶有惡意的傷害行為,如嘲笑、造謠、起綽號或者暴露他人隱私等令人不適的舉動。
“很多孩子認為,網絡是虛擬世界,自己可以隱藏在網絡背後,一些在現實中被約束的行為界限在網上變得模糊甚至消失。”舒夢瑩說,網絡有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特性,未成年人反複遭到網絡欺淩,心理傷害非常大,甚至出現線上網絡欺淩和線下校園欺淩相互轉換的情況,加倍放大對未成年人的傷害。
未成年人在網上可能出現加害行為,但多數情況下,他們是網絡違法甚至犯罪行為瞄準的對象。舒夢瑩告訴記者,未成年人因為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對網絡安全的理解也相對薄弱。以個人信息保護為例,未成年人對個人信息的理解相比成年人更狹窄,他們大多知道保護自己的姓名、家庭地址等信息,但往往對自己的照片、視頻、回家路徑等個人信息類型缺乏認知。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網上發布或線下掃碼招募童星的廣告,廣告發布者以“看一下身材”“看一下有沒有傷疤”“試一下戲”等借口,引誘未成年人拍攝暴露照片或視頻到處販賣。這類陷阱被稱為童星陷阱。
“成為舞台上耀眼的明星對一些不諳世事的未成年人而言特別具有吸引力,但他們往往沒有能力驗證信息是否真實以及個人的信息在此過程中是否被泄露。”舒夢瑩說。
類似的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性侵害還潛藏在非法的照片美化工具、短視頻工具中。一些非法App通過付費誘惑未成年人上傳包含軟色情內容的照片或視頻,一些未成年人為了獲取流量和粉絲上傳比較暴露的自拍照片或視頻。
舒夢瑩說,護苗網絡安全課除了個人信息保護、遠離不良信息、網絡詐騙防範、拒絕網絡欺淩、遠離盜版書物、生命安全教育、杜絕網絡謠言等內容外,今年將網絡正能量作為課程中新增的內容。
隱憂
風險交織家長老師認識不足
“遭遇網絡欺淩應該怎麼辦?第一時間向父母、老師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傾訴,同時要保留好證據。如果遇到來自別人的質疑,也不要退縮。”護苗網絡安全課這樣引導孩子。
肖薇在授課過程中發現,一些孩子向家長反映後,家長對網絡欺淩的認識不足,認為隻是個玩笑不需要在意,沒有與孩子進行深入溝通。此外,國內對網絡欺淩這一問題在學術研究上尚不充分。
“未成年人接觸網絡的安全風險有兩個特點。”肖薇說,一是各種風險存在交叉;二是通過網絡接觸不良信息產生高風險行為的年齡正在降低。
以童星陷阱和校園裸貸為例,不法分子拿到未成年人的裸照後,有的勒索錢財,有的脅迫他們拉來更多同學、朋友加入,否則便將裸照散布出去。被威脅或勒索的未成年人為求自保,很可能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從而波及周圍的同學,或者在壓力之下做出極端行為。
在未成年人群體中,農村留守兒童受到社會各界的更多關注。來自《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19)》的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首次觸網年齡在10歲以下的高達91.8%,每天都上網的占比45.7%。
肖薇說,留守兒童上網技能習得途徑為上網自學的高達70.7%,學習上網時有父母指導的僅有9.6%,他們使用網絡的目的多為社交和娛樂。生活中缺乏必要的陪伴、指引和監管,使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容易受到網絡影響。
“一些家長、老師聽課時,對事例知之甚少;另一些雖然對事例有所耳聞,但對其中涉及的法律性質缺乏了解。”肖薇說,通過童星招募引誘未成年人拍攝不雅照片或視頻,甚至有可能引發非接觸性的猥褻兒童犯罪。
2018年11月底,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第十一批指導性案例,對檢察機關辦理性侵、虐待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進行辦案指導。在駱某猥褻兒童案中,被告人駱某以虛假身份在網絡聊天中對13歲女童小羽進行威脅恐嚇,迫使小羽自拍裸體照片供其觀看。法院最終認定,駱某的行為已構成猥褻兒童罪(即遂),依法應當從重處罰。
破題
老師家長應成為用網榜樣
“網絡並非法外之地,不管有意或是無意對他人造成傷害,都必須承擔責任。”
“即使是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也必須合理約束自己的行為。”
伴隨著這樣的畫外音,護苗網絡安全課定格在“嚴厲打擊網絡暴力”幾個字上。
在多地講授網絡安全課程後舒夢瑩感到,應該讓未成年人身邊的成年人對網絡安全問題有更深入的學習和認識。2017年,“網絡安全進課堂”活動在全國17個省市的30所學校開展,覆蓋20多萬名中小學生。2018年,“護苗·網絡安全課”講師培訓活動開展,目標是構建一支覆蓋全國的青少年網絡安全課講師隊伍。
今年,“護苗·網絡安全進課堂”向鄉村進發,聚焦當下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問題熱點,也將充分發揮家庭在網絡安全素養培養方麵的作用,給出實操建議。
與法治進校園不同的是,針對教師的網絡安全課側重於打造更加專業化的繼續教育課程。課程專門開發了未成年人網絡風險及法律分析內容,包括認識網絡性侵害,網絡欺淩、冷暴力、隱私傷害、個人信息泄露及侵害等網絡人格侵害,如何防範未成年人自殺、自我傷害等生命安全風險,如何防範財產安全風險。
“我們無法把孩子與網絡完全隔離開。”肖薇說,家長的網絡素養高,孩子的網絡素養相對也高。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安全教育需要廣泛普及,通過科學的方式方法,幫助孩子提升辨識和自護能力。對於家長和老師而言,首先是自身先要熟悉和了解網絡;其次要引導孩子認知、學習,在孩子遇到網絡安全問題時,懂得如何幫助、引導、溝通;最後,還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樹立健康用網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