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玉
新聞專題製作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根本標誌,也是我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追求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和本質要求之一,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寫入黨章。我們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新起點,全麵準確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
一、正確理解共同富裕的基本概念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用兩個“是什麼”、兩個“不是什麼”明晰了共同富裕的內涵,厘清了共同富裕的輪廓。
從主體上看,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覆蓋的人口要全麵,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覆蓋的區域要全麵,是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不是部分地區的富裕,也不是隻有城市的富裕。
從內容上看,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不能局限於經濟收入,既要不斷增加經濟收入,又要確保精神是富有的、生態環境是友好的,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要把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考慮進來。
從富裕程度上看,共同富裕不是沒有差別的同等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不同人群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不同地區富裕程度還會存在一定差異。共同富裕要縮小差別,也要承認差別,不是劫富濟貧,不是養懶人,不是城鄉和地區差異徹底消失,而是通過共同努力、共同奮鬥、共同發展來共同分享整個國家進步的成果,也就是全民富裕、全麵富裕、共建富裕、逐步富裕。
從進程上看,共同富裕不是齊頭並進的同步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其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要有充分估計。我們要實現14億多人的共同富裕,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這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要持續推動,不斷取得成效。不同人群、不同地區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後,不可能齊頭並進。
二、準確把握共同與富裕的相互關係
共同富裕包含兩方麵的含義,一個是共同,一個是富裕,富裕是基礎,共同是目標。富裕強調的是增長,核心指標是國富民強。國富指的是國家GDP總量、人均GDP,還包括生產率水平、全要素生產率等宏觀的指標。民強包括收入的增加、教育醫療資源和養老住房等方麵質量水平保障的提高,以及人民豐富的精神世界。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富裕的基本內涵。共同強調的是分配,核心指標是差距,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差距、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盡可能地在富裕的道路上要縮小。所以,共同富裕既是一個增長的問題,也是一個分配的問題,讓蛋糕做大,怎麼樣能夠讓蛋糕分配得更均勻。
共同和富裕相互聯係、相互影響。共同會影響富裕,富裕也會影響共同。反映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庫茲涅茨曲線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差距是一個先增加後減少的過程。尤其是在國民人均收入從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時,收入分配狀況先趨於惡化,繼而隨著經濟發展逐步改善,最後達到比較公平的收入分配狀況。但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蛋糕做大並不意味著差距就一定會縮小。如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是七國集團中收入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國家,其不平等程度與拉美地區智利、墨西哥非常接近。由此可見,富裕不會必然帶來共同富裕。反過來,共同會影響到富裕,即分配的不公平會影響到蛋糕的大小。經濟學的文獻認為這種分配的不均會出現馬太效應,導致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造成社會消費下降,宏觀經濟可能就要向差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分配不均裏麵的機會的不均等,會帶來對人的負向的激勵,降低經濟增長的速度。
三、科學界定共同富裕推進程度的指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麵豐富和人的全麵發展。”所以,富裕不僅僅是國富民強,還包括人的全麵發展的程度,是一個多維度的富裕。紮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有相應的觀察維度。通過以下指標可以觀察到共同富裕的推進程度。
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這是反映一國或地區人們富裕程度的指標,是推進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指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邁上新的大台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二是基尼係數。這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可以作為衡量共同富裕實現程度的指標。推進共同富裕要持續不斷地降低基尼係數。三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這是反映一定時期內社會結構健康程度的指標。推進共同富裕應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和比重,著力構建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四是社會保障水平。這是反映社會共享程度的指標,社會保障水平高低與社會平等程度存在正相關關係。我國需要加快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並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五是精神文明程度。這是反映人們精神富裕狀態的指標。隻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富裕,才符合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要求。評估精神文明程度,應當看社會主流價值、個人責任意識、公眾公益行為等。
總之,共同富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又亟須破解的重大命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新階段、新起點,我們隻有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隻有先明白“怎麼看”,才能更清楚“怎麼幹”,才能確保實質性推進共同富裕步伐行穩致遠,確保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作者單位:中共焦作市委黨校)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根本標誌,也是我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追求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其作為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和本質要求之一,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寫入黨章。我們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新起點,全麵準確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內涵,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
一、正確理解共同富裕的基本概念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8月17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的講話,用兩個“是什麼”、兩個“不是什麼”明晰了共同富裕的內涵,厘清了共同富裕的輪廓。
從主體上看,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覆蓋的人口要全麵,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覆蓋的區域要全麵,是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不是部分地區的富裕,也不是隻有城市的富裕。
從內容上看,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共同富裕不能局限於經濟收入,既要不斷增加經濟收入,又要確保精神是富有的、生態環境是友好的,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要把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考慮進來。
從富裕程度上看,共同富裕不是沒有差別的同等富裕。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不同人群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不同地區富裕程度還會存在一定差異。共同富裕要縮小差別,也要承認差別,不是劫富濟貧,不是養懶人,不是城鄉和地區差異徹底消失,而是通過共同努力、共同奮鬥、共同發展來共同分享整個國家進步的成果,也就是全民富裕、全麵富裕、共建富裕、逐步富裕。
從進程上看,共同富裕不是齊頭並進的同步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其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要有充分估計。我們要實現14億多人的共同富裕,必須腳踏實地、久久為功,這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要持續推動,不斷取得成效。不同人群、不同地區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後,不可能齊頭並進。
二、準確把握共同與富裕的相互關係
共同富裕包含兩方麵的含義,一個是共同,一個是富裕,富裕是基礎,共同是目標。富裕強調的是增長,核心指標是國富民強。國富指的是國家GDP總量、人均GDP,還包括生產率水平、全要素生產率等宏觀的指標。民強包括收入的增加、教育醫療資源和養老住房等方麵質量水平保障的提高,以及人民豐富的精神世界。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是富裕的基本內涵。共同強調的是分配,核心指標是差距,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差距、區域與區域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盡可能地在富裕的道路上要縮小。所以,共同富裕既是一個增長的問題,也是一個分配的問題,讓蛋糕做大,怎麼樣能夠讓蛋糕分配得更均勻。
共同和富裕相互聯係、相互影響。共同會影響富裕,富裕也會影響共同。反映收入分配狀況隨經濟發展過程而變化的庫茲涅茨曲線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差距是一個先增加後減少的過程。尤其是在國民人均收入從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時,收入分配狀況先趨於惡化,繼而隨著經濟發展逐步改善,最後達到比較公平的收入分配狀況。但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蛋糕做大並不意味著差距就一定會縮小。如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是七國集團中收入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國家,其不平等程度與拉美地區智利、墨西哥非常接近。由此可見,富裕不會必然帶來共同富裕。反過來,共同會影響到富裕,即分配的不公平會影響到蛋糕的大小。經濟學的文獻認為這種分配的不均會出現馬太效應,導致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造成社會消費下降,宏觀經濟可能就要向差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分配不均裏麵的機會的不均等,會帶來對人的負向的激勵,降低經濟增長的速度。
三、科學界定共同富裕推進程度的指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麵豐富和人的全麵發展。”所以,富裕不僅僅是國富民強,還包括人的全麵發展的程度,是一個多維度的富裕。紮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有相應的觀察維度。通過以下指標可以觀察到共同富裕的推進程度。
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這是反映一國或地區人們富裕程度的指標,是推進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指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邁上新的大台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二是基尼係數。這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可以作為衡量共同富裕實現程度的指標。推進共同富裕要持續不斷地降低基尼係數。三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這是反映一定時期內社會結構健康程度的指標。推進共同富裕應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和比重,著力構建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四是社會保障水平。這是反映社會共享程度的指標,社會保障水平高低與社會平等程度存在正相關關係。我國需要加快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並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五是精神文明程度。這是反映人們精神富裕狀態的指標。隻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富裕,才符合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要求。評估精神文明程度,應當看社會主流價值、個人責任意識、公眾公益行為等。
總之,共同富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又亟須破解的重大命題。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新階段、新起點,我們隻有準確把握、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隻有先明白“怎麼看”,才能更清楚“怎麼幹”,才能確保實質性推進共同富裕步伐行穩致遠,確保全體人民通過辛勤勞動和相互幫助,普遍達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強、環境宜居宜業、社會和諧和睦、公共服務普及普惠,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作者單位:中共焦作市委黨校)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