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雨生
新聞專題製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一種人類社會文明形態,即社會是生態化的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建設多有論述,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運行態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隻說不做、置身事外。今年8月15日迎來首個全國生態日,標誌著我國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方麵邁出重要一步,激勵我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關注生態環境,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和理念,養成生態化人格,以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
所謂生態化人格,就是具有深刻的生態意識和理念,具有穩定的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生態行為態度、基本方式、行為習慣。養成生態化人格需要有深厚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理念,在行為上形成適度節約、綠色低碳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個體應自覺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形成人與自然一體意識。古人具有樸素的自然一體情懷和意識,所謂“父天母地”,指的是人類的孕育、產生、發展離不開大自然。長期的農耕生活使古人形成了安土重遷的觀念和做法。近現代機械化、工業化的發展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分離,人類自身的活動造成越來越多的異常天氣、環境惡化、生態災害和生態危機。早在150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誡人們因人類的活動會導致大自然的報複,他指出:“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決不是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他提出,要在把握、適應、運用規律的基礎上與自然和諧相處。
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了革命導師的生態觀念,承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生態文明的寶貴內涵,深刻總結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成敗得失,立足新時代,增添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實踐,是具有高度涵攝性、科學性的現代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成為我國各項建設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而且得到普遍的認同,成為聯合國所倡導的文明理念和全球共識。我們不僅要從政治性、社會性、民族性、時代性等方麵來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還要從全球性、全人類性、規律性、根本性、關乎每個個體等方麵來體悟,這樣就不會發生片麵、狹隘、偏差。就像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的論述,他從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立場出發,描繪的共產主義則是全人類的事業和歸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關乎全人類、全球的,也關乎每個人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存狀況。生態化的社會、生態化的全人類生存狀況,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描繪和指向的理想景象,換句話說,科學闡述了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生態文明。我們要自覺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既是作為公民的政治、社會、思想道德品質和義務,是現代文明的精神性人格內涵,也是作為“地球公民”的道義性人格內涵。
適度節約、綠色低碳,人人有責,人人可為,人人應為。所謂適度節約,就是要本著科學合理的精神、滿足幸福生活的追求和需要的原則規劃生活、適度消費,既不鋪張浪費,也不苛刻清苦。綠色低碳體現在日常生活許多細節中,比如洗菜淘米水澆花草、出門提前20分鍾關空調、用餐實行小份製、“光盤行動”、少購買使用一次性用品和過度包裝商品、優先選擇低碳綠色出行方式等等,這不但不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使生活更健康更文明。
彙聚點滴綠色低碳積極因素,保護祖國的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同守地球家園。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源頭減少消耗,自覺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這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也是現代文明人的生態化人格實際外現。
(作者單位:中共焦作市委黨校)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一種人類社會文明形態,即社會是生態化的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中國建設多有論述,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運行態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隻說不做、置身事外。今年8月15日迎來首個全國生態日,標誌著我國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方麵邁出重要一步,激勵我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關注生態環境,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和理念,養成生態化人格,以實際行動守護綠水青山。
所謂生態化人格,就是具有深刻的生態意識和理念,具有穩定的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生態行為態度、基本方式、行為習慣。養成生態化人格需要有深厚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理念,在行為上形成適度節約、綠色低碳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個體應自覺意識到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形成人與自然一體意識。古人具有樸素的自然一體情懷和意識,所謂“父天母地”,指的是人類的孕育、產生、發展離不開大自然。長期的農耕生活使古人形成了安土重遷的觀念和做法。近現代機械化、工業化的發展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分離,人類自身的活動造成越來越多的異常天氣、環境惡化、生態災害和生態危機。早在150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誡人們因人類的活動會導致大自然的報複,他指出:“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決不是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他提出,要在把握、適應、運用規律的基礎上與自然和諧相處。
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了革命導師的生態觀念,承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生態文明的寶貴內涵,深刻總結了人與自然相處的成敗得失,立足新時代,增添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活實踐,是具有高度涵攝性、科學性的現代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成為我國各項建設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而且得到普遍的認同,成為聯合國所倡導的文明理念和全球共識。我們不僅要從政治性、社會性、民族性、時代性等方麵來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還要從全球性、全人類性、規律性、根本性、關乎每個個體等方麵來體悟,這樣就不會發生片麵、狹隘、偏差。就像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的論述,他從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立場出發,描繪的共產主義則是全人類的事業和歸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關乎全人類、全球的,也關乎每個人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存狀況。生態化的社會、生態化的全人類生存狀況,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描繪和指向的理想景象,換句話說,科學闡述了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生態文明。我們要自覺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既是作為公民的政治、社會、思想道德品質和義務,是現代文明的精神性人格內涵,也是作為“地球公民”的道義性人格內涵。
適度節約、綠色低碳,人人有責,人人可為,人人應為。所謂適度節約,就是要本著科學合理的精神、滿足幸福生活的追求和需要的原則規劃生活、適度消費,既不鋪張浪費,也不苛刻清苦。綠色低碳體現在日常生活許多細節中,比如洗菜淘米水澆花草、出門提前20分鍾關空調、用餐實行小份製、“光盤行動”、少購買使用一次性用品和過度包裝商品、優先選擇低碳綠色出行方式等等,這不但不會降低生活質量,還會使生活更健康更文明。
彙聚點滴綠色低碳積極因素,保護祖國的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同守地球家園。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源頭減少消耗,自覺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這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也是現代文明人的生態化人格實際外現。
(作者單位:中共焦作市委黨校)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