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杭州如何破解“城市病”
錢塘江畔景色美。 (圖片由杭州日報友情提供)
核心提示
近年來,杭州緊緊抓住舉辦G20峰會、亞運會和被浙江省列為智慧城市示範試點城市的曆史機遇,以推進城市國際化為目標,強力實施“三網融合”“三城三區”和“無線城市”等係列工程,全力破解出行難、停車難、城中村改造難、城市管理難等諸多“城市病”,打造信息時代“智慧杭州”,不僅成為引領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先鋒,而且城市管理與創新令世界矚目,贏得好評如潮。杭州破解“城市病”的“絕活兒”,為我們的城市化管理和創新,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在杭州采訪時記者發現,智慧城市已經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大到涵蓋金融、政務、醫療、教育的城市一卡通工程,小到商場的“智能停車”係統、公交站牌的實時路況信息。一條河、一個廁所、一個井蓋的智能化管理,無不展現出信息時代這座城市國際化的嶄新形象。
“智慧交通”使出行不再難
出行難、停車難是城市的通病,杭州破解這些難題有別樣的“絕活兒”。
“絕活兒”一:給城市交通裝上“大腦”。
杭州雲棲小鎮核心區,方圓1平方公裏範圍內,密集分布著34個通信基站。這些基站在無形中編織起一張強大的5G網絡,穿行其中的聯網車輛,仿佛裝上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大腦”,靈敏應對超車、變道、行人避讓、公交車停靠等突發狀況。
作為全國首批推進“5G車聯網”應用示範點之一,目前位於雲棲小鎮的“5G車聯網”一期指揮中心已經建成,發布了全國首款互聯網汽車,並正式啟用杭州城市數據大腦運營中心。這一“5G車聯網”項目,融合了“5G技術”和“千尋北鬥”等多項技術,通過大數據來幫助城市思考,解決城市擁堵問題。
“絕活兒”二:汽車“上天入地”,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
去年,杭州在主城區建設的停車場(庫)以老小區、醫院、學校附近為重點,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全市新增35個公共停車場(庫)、新增停車泊位4.8萬個。
今年,杭州還要新增4.5萬個停車泊位,杭州市老小區、學校、醫院周邊停車“三大難”有望解決。圍繞老小區停車難,杭州已經建成三裏家園停車樓、清泰立交橋下停車庫等53個項目8200多個公共泊位,還將建設杭儀公共停車樓等6個項目1480個停車泊位;圍繞學校周邊停車難,杭州已建成艮山中學、中北小學地下停車庫等14個項目3000多個公共停車泊位;杭州一直把緩解“看病停車難”作為主攻方向之一,已建成市三醫院旁的東河8號地下停車庫、省腫瘤醫院機械式停車庫等11個項目1600多個公共泊位。
建停車場錢從哪裏來?除政府投資外,還吸納社會、民間投資建設停車場。去年,杭州主城區滾動推進社會投資額近15億元,公共停車場建設39個,泊位達10336個。
“絕活兒”三:綠色騎行,解決公交出行的“最後一公裏”問題。
8年前杭州就在國內城市中率先推出公共自行車出行係統,累計有6.75億人次騎行,杭州公共自行車係統讓世界矚目。
目前,杭州有3574個服務點、8.41萬輛公共自行車。杭州公共自行車係統憑借其“自助操作、智能管理、通租通還、押金保證、超時收費、實時結算”的運作方式,征服了杭州市民和中外遊客的心,小紅車成為中外遊客和杭州市民出行必不可少的城市交通工具,成功融入了城市公共交通體係之中。
城中村改造讓“天堂”更美
因交易設市,因文明建城。
隨著杭州城市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城中村日漸成為一個個“城市孤島”,違建多、人流密集、安全隱患大、公共設施配套不全等問題突出,給居民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也是提升城市品質亟待破解的“短板”。
杭州城中村改造方法共有兩類:拆除重建和綜合整治。
對農居建造時間較短、基礎配套相對完善、村容村貌較整齊的城中村,采用綜合整治方式實施改造。比如,結合“三改一拆”,整治範圍內各類落地違建、屋頂違建等違法建築;結合“五水共治”“交通治堵”等,按照“海綿城市”的相關要求,嚴格雨、汙分流,打通“斷頭路”和“斷頭河”,完善路網,溝通河網水係,全麵改善綠化、供水、供電、供氣、通信、消防、治安、停車及公交等配套基礎設施,加快教育、醫療衛生、公廁等配套公共設施建設。同時,對房屋立麵進行整治,牆體廣告等視覺汙染全部清除,空調架、晾衣架、防盜窗等外立麵構架統一設置,還采用塗裝、垂直綠化等多種方式,提升立麵的美觀度。在綜合整治中,為提升環境的品質,城中村內全部實施架空杆線“上改下”工程,並合理配置景觀綠化、園林小品、公共照明、文體設施等。
在拆除重建中,杭州采取“大項目帶動”“政府主導、政府做地”和撤村建居等創新之舉,帶來了鳳凰涅槃般的蝶變。
大項目帶動。該市以“整村推進、不留死角”的整體改造方式為主,通過大項目帶動實現“大拆遷、大建設”。全市246個撤村建居試點村中有158個村已依托大項目帶動實施或完成改造,占試點村總數的64%。
多渠道籌措資金。杭州搶抓國家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契機,積極爭取國開行、農發行棚改專項貸款和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基金支持,並拓寬PPP等項目融資渠道,加大社會化融資力度。
推行代建製。2010年以來,全市共有41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入選拆遷安置房代建單位預選名錄,實施代建的拆遷安置房項目達43個,總建築麵積約806萬平方米。
推行“共贏模式”。作為杭州主城區的上城區,利用改造與民生改善共贏、改造與品質提升共贏、改造與產業發展共贏的模式,2年時間城中村改造完成土地征遷77萬平方米,企業征遷170家,住戶安置征遷8800戶。
城中村蝶變,讓城市變得更美麗。在中河高架下,有一個“燙手”的角落——饅頭山。這裏地處南宋皇城根下,輕易動不得,卻又是主城區最破舊的社區之一,許多居民家中甚至尚未通管道燃氣,長年使用煤爐。去年11月,饅頭山地區啟動綜合整治,如今,饅頭山上原本零亂的民居已是一色的白牆黛瓦,頭頂盤桓交錯的電線及電線上晾曬的衣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統一的晾曬杆和過道上方敞亮的天空。在不遠處,是新建成的3000多平方米的鄰裏服務中心,占地1萬多平方米的“天然氧吧”——饅頭山社區公園。
西湖區西湖街道有個髒亂差的南山村。去年,該街道對南山村範圍內的農居點進行環境整治提升後,整個村都變了樣。更讓村民高興的是,房子更值錢了,租金也漲了。位於玉皇山路6號名為“廬隱”的民宿酒店,環境雅致,滿屋子的小資情調,今年春節剛租出去,第一年28萬元,接下來每年要按3%的比例遞增。
城中村美麗環境巧變“美麗經濟”。環境提升後,休閑精品民宿的新型業態布局產生了農民、環境、產業發展多贏的局麵。
綠色杭州,美到細節裏
綠色杭州,西湖瀲灩,群山環繞,草木青蔥,讓人流連忘返。
細節美一:“一路一景觀”。
之江東路是“杭州第一生態景觀大道”,不到10公裏的道路,綠化麵積達33萬平方米,記者行走在這條道路上,簡直是在逛植物園。
在濱江新城,類似“一路一景觀”的道路隨處可見。
細節美二:“一廁一特色”,人性化成為最大亮點。
杭州公廁改造提升工程,人性化貫穿始終。
如廁廁位比例人性化。男女廁位比例1∶1.54,可以避免女廁“堵車”。
如廁環境人性化。在自然通風的基礎上,安裝了除臭裝置,消除了公廁臭味。“清潔公廁”專項行動,使得公廁保潔管理更加及時高效,內外環境更加整齊有序。走近葉青兜路運河公廁,改造提升後的廁所造型設計,像一座古韻悠悠的江南傳統民居。
內部設施設備人性化。原先直槽式廁位改造成座、蹲便器和掛壁式小便器,使如廁更具私密性;設置無障礙設施,滿足了特殊人群的如廁需求;改造了公廁的水電設施,使公廁用水便利暢通,夜間公廁可以亮燈;更新了衛生設施,使公廁的服務功能更人性化。
杭州公廁改造提升工程榮獲了中國人居環境獎領導小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細節美三:管理“智能化”。
作為因水而興的古城,杭州古井眾多。該市對每一口古井進行了清淤、修繕,管理實現智能化,發生雨汙水混流、汙水滿溢、井蓋移動等情況都會向後台發送報警信息,每一口古井都有“井長”,監督日常使用、養護和檢測,煥發生機後的古井,構成一幅獨特的市井風情畫卷。
“智能化”是杭州這樣的曆史文化名城、互聯網創新重點城市在探索城市治理中呈現的特點。
在上城區,每一條河道均有高清監控,河水異物漂浮和流速、水位均在實時監控下。已監測處理了60起違章洗滌等情況。公廁等城市設施均添加“電子標簽”,如發生設施被盜、水電異常就會通過無線網絡反饋到指揮平台。垃圾房也使用互聯網雲計算係統,實現垃圾分類智能投放,試點小區正確投放比例由75%提高至95%。每一位城管隊員、每一輛執法車輛都智能定位,在後台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行動軌跡和即時畫麵,全區550名環衛工人都佩戴智能手環,具備實時定位、緊急呼叫功能。記者 楊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