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的員工在進行基因測序的取液。
深圳商報記者 鍾華登 攝
⬆深圳星雲極客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研發的巡邏速遞機器人。本報記者 趙耀東 攝
前海展示廳。 本報記者 趙耀東 攝
核心提示
深圳,改革開放的窗口。回顧30多年的城市發展史可以看到,深圳特區的改革起步於“殺出一條血路”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探索期。也正是從那時起,“敢闖敢試、勇為人先”就成為這座城市最顯著的發展基因。第一個打破“統包統配”的“鐵飯碗”就業製度、落下土地使用權拍賣的“第一槌”、發行國內第一張股票、率先取消票證製度、開啟住房商品化道路、摸索市場分配外彙新途徑……截至目前,有超過500項改革源自深圳,影響和改變著當下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深圳是一座因創新而生的城市。素有“世界工廠”“科技綠洲”“發明之都”“創新之城”乃至中國“矽穀”之稱。
一份權威資料表明:2015年,在盤點全球4300個經濟特區後,英國《經濟學家》周刊在評價中說,“深圳在若幹成功典範中是最突出的一個”。
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在深圳,超過千億元的企業有15家,超過百億元的企業有1000家,超過十億元的企業就有1萬家,而1億元的企業在深圳已屬一般。
一份財政數據證明:2016年,深圳地方級公共財政收入突破3000億元,也就是說,深圳平均每平方公裏產出財稅收入近4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
從這些資料中不難看出,深圳的主政者把握住了在世界城市中對深圳城市的準確定位,造就出在世界城市中獨特鮮明的“深圳形象”,這正是深圳的活力所在、魅力所在、獨立創新能力所在的來由。
A
活力所在:源於敢為人先的勇氣
無論是一座城市,還是一個行業,依靠創新崛起的背後一定有製度的力量在推動。深圳把頂層設計作為切入點,讓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製訂出全國首部國家創新城市總體規劃,這也是首個以城市為發展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規劃,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探索城市發展單元整體開發政策。一係列不斷完善的創新製度體係已成為對深圳城市創新具有強大支撐力的有效載體。
作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的生態環境,深圳可以說位居國內一線城市前列。早在2005年,深圳就劃定了基本生態控製線,全市一半的土地被劃入控製線範圍,線內禁止進行建設。而最近幾年來,為了改善空氣質量,深圳市政府先後出台了《深圳環境質量提升行動計劃》和《深圳市PM2.5汙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汙染物減排措施,使得“深圳藍”成為常態。
眾所周知,深圳是個移民城市,包容性和競爭性在這座城市得到完美融合。在深圳評選的十大觀念當中,有兩大觀念與創新息息相關,一是“來了就是深圳人”;二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在深圳,成功了有人叫好,失敗了沒人恥笑。為最大限度釋放市場發展活力,深圳從2013年起率先實行商事製度改革,從建立全市統一的商事主體登記及許可審批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到實現全業務、全流程、無紙化網上商事登記,再到“四證合一”“五證合一”,最終實現“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的登記模式……如今在深圳注冊公司,隻要有台電腦,足不出戶即可辦理。自2013年3月1日在全國率先推出後,新登記商事主體超過200萬戶,超越了改革開放頭30年深圳累積商事主體戶數。
一係列高含金量的政策疊加,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市場主體創新創造創業活力。
B
魅力所在:源於先行先試的決心
在深圳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做好高技術產業的“蛋糕疊加”效應,那就是先擁有、再做大、再做好,分三步走建立起一條上、中、下遊緊密相連的高新技術產業鏈,這塊做好的超級蛋糕像磁石一般吸引大批高技術人才來到深圳,留在深圳創業。
1995年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可以說是一片空白,從那時起深圳就規定,無論國企、私企,隻要來深圳建設研發機構,政府就給資助,最高的能拿到500萬元,大批企業性科研機構破土而出。第二年資助的方向變了,要求“空廟請神”。於是,不少大學生跑回母校請老師來企業當首席研究員,數以千計的大學教授來到深圳。第三年資助的力度更大了,隻要有在研項目,能說出幾年後能產生多少收益就行。在不到5年的時間,全國就有350家高校院所和深圳建立了科研合作關係,獲取國際專利達1.4萬件,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增長了四成。到目前,深圳彙集國內外各類高科技人才達10萬人之眾,建成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給創業者提供了一個無所不及的創業空間。
創新僅是一個新的想法,它需要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來作支撐才能實現從創意到產品、從產品到市場、從市場到收益的終極目標。而深圳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把樣品設計、材料生產、產品製造、資金供應等多領域、跨業態的生產要素組合起來,迅速搭建起一個能與創客、創業同頻同振的產業化平台,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領軍人物汪滔從中獲益匪淺。汪滔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在整個學習和做科研期間都是母校為他作的輔導,香港特首來深圳考察時詢問汪滔:“你是科大的學生,如果香港具備條件,你願意回香港嗎?”而汪滔卻說:“我是不可能回香港的,因為在深圳有數千名頂尖創意工程師,我隻要有一個想法就有人把我的想法變成圖紙,然後就有人來應標製造,我連一張圖紙都不用畫、一個螺絲釘都不用做,一件創新產品就出來了,而他們做的比我自己做的價格更低、質量更高。回到香港,沒有這麼多能為我所用的工程師,也沒有這麼多能為我製造出新產品的企業。”
一個剛回國發展的留學生拿著自己可降解支架技術到深圳科創委很快就申請到了300萬元的科技資金支持;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張緒穆回國創業就收到了深圳一份厚禮——無償資助1500萬元和股權投資1500萬元;國內首個以諾獎得主命名的研究機構——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落戶深圳……深圳正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五湖四海的人才和團隊源源不斷地“飛”入鵬城。
C
能力所在:源於敢闖敢幹的精神
鄧小平同誌說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深圳30多年的發展曆程生動詮釋了這句話,打破框框、勇闖雷區、銳意創新等精神理念已經浸入了整個城市的血液。
立良法,方能行“善治”。深圳特區自1992年獲得立法權以來,在很多方麵扮演了全國立法“試驗田”的角色。被稱為前海“基本法”的《深圳經濟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條例》的實施,使得前海這片“特區中的特區”的改革創新有了法律保障;《關於加強碳排放管理的決定》的出台,引領並保障了“中國式”碳交易在深圳試點……近年來,深圳共推出126部法規,基本涵蓋經濟社會管理各方麵。深圳市政府法製辦主任胡建農曾說:“優質企業選擇在哪裏,不僅是著眼於土地、政策、優惠,而是希望能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這時候,深圳的法治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深圳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半壁江山”。為有效保護知識產權,深圳出台了全國首部對知識產權各領域綜合性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深圳經濟特區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若幹規定》,在知識產權協作、行政執法實際操作等方麵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與突破。
麵對空間資源緊缺等製約與挑戰,2009年,深圳創新性提出“城市更新”概念,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從原有的城中村、舊工業區走向全麵的城市更新。目前,深圳列入城市更新計劃項目共計541項,用地麵積約44.66平方公裏,較好解決了城市發展的空間瓶頸,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供應結構調整。萬象城、京基100、華強北、蛇口網穀等城市中心地區的更新,不僅成為深圳城市更新項目的成功範例,也形成了地區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可以說,創新創業精神已經融入深圳的血液,成為深圳的獨特基因。如今的深圳,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再次整裝出發。記者 李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