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經驗之營商環境篇
核心提示
營商環境是製約經濟活力從而影響經濟實力的基本因素,是國家和區域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係,實現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的全麵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是佛山彰顯責任和擔當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實現與全球產業鏈和市場深度融合、有效對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優勢的重要條件,更是佛山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樞紐城市,建成麵向全球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保障。
著力在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上走在前列,佛山打造優質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高地。
優化營商環境,概括起來說,佛山經驗有三:抓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抓創新監管,營造公平和秩序;抓優化服務,提升服務效率,增強企業群眾獲得感。
簡政放權——90%以上行政許可及公共服務事項下沉至區鎮
作為佛山裝備製造業的典型代表,佛山中南機械目前在全國共有10個生產基地。在其常務副總經理毛衛東看來,佛山的營商環境是最好的。“這些年佛山抓簡政放權,將服務下沉到鎮街一級,為企業辦事帶來極大便利。”他直言,在佛山辦事不求人,隻要按照程序,準備好相關材料,到時間了就能把事情辦好。
中南機械所能享受到的優質服務在佛山並非個案。作為我國重要製造業城市,佛山始終以方便企業辦事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簡政放權,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後一公裏”。
最近幾年,佛山不斷優化調整審批事項,將服務下沉,降低創業創新門檻。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市一級取消審批和管理服務事項969項,其中涉企事項574項,向區一級下放493項,區一級向鎮街一級下放421項,全市90%以上行政許可、公共服務事項下沉至區、鎮(街道)。
佛山綜合施策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全國製造業成本“窪地”,助力企業突破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流及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流向東南亞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過去兩年,佛山已累計減輕市場主體負擔超過630億元,有效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和生產經營成本。據今年6月印發的《佛山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工作方案》,今年新政策將為企業減負降稅超100億元。
去年,佛山率先在全省設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投出首筆資金,向佛山眾陶聯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支持佛山陶瓷行業深入開展行業內部降成本行動。佛山眾陶聯供應鏈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初陽表示,未來將用好基金資金,配套社會資本,為傳統製造業提供可複製的改革路徑。
一係列的改革措施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數據顯示,2012年至今,佛山市場主體數大幅增加,從37.5萬戶增至66.3萬戶,增長77%;每天新增的市場主體從217戶增至571戶,增幅為163%。
創新監管——實現對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服務和有效監管
佛山經濟開放較早、市場化程度較高、政務環境持續改善,但與國際一流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為打造市場準入最透明、資源配置最高效、企業運營成本最經濟、政府監管行為最規範的城市之一,佛山積極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充分發揮“落實CEPA示範城市”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辦事規則與國際準則接軌。
佛山率先創新開發應用廣東省首個覆蓋市、區、鎮(街道)三級的市場服務監管平台,實現對市場主體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和有效監管,同時規範了市場執法行為,推進跨部門的聯合監管和“互聯網+監管”,實行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減少監督中的重複、煩苛和自由裁量權。
據介紹,該平台不僅有效打破各部門監管“信息孤島”,消除監管盲點,整合監管力量,實現對企業從“出生”到“死亡”的全流程監管,有力促進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而且,借助大數據手段,對市場主體經營行為和運行規律進行分析,及時對產業發展變化、行業聚集趨勢及潛在風險預警進行研判,為服務政府產業發展決策,服務行業、企業風險分析等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佛山已建成全市統一數據共享平台,113家市、區政府部門平均每天的數據交換量超過30萬條,同時統一全市24個業務專線係統的信息出入口,打通條塊分割的“係統煙囪”。
優化服務——在全國率先實施“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改革
佛山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打破部門層級界限、政務藩籬和信息孤島,變多門為一門,變多窗為一窗,實現進一個門可辦各種事、上一個網可享受全程服務的“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新模式。
佛山是全國最先實施“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改革的城市之一,運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出“一門通辦,同城通辦”政務服務創新模式。通過將部門的“門”、層級的“門”、區域的“門”整合成政府的“門”,讓市民和企業辦事更簡單、審批更快捷,實現了少跑門、少費時、少交材料,成為政務服務改革的有力推手。
在佛山,企業群眾辦事在任一窗口都能辦理多種事項。全市共設1409個綜合窗口,平均每個窗口可辦理服務事項210項,日均辦理業務29.8宗。全市1828個事項全部“進廳入網”,100%事項可在網上查閱辦事指南,84%以上的事項可提供全流程網上辦理。同時,根據人口密度設46個24小時自助服務區和1246台自助終端機,可辦理出入境續簽、個人參保證明等90多項服務事項。
為最大程度便利群眾辦事,佛山不斷優化線上線下服務,大力推進“兩個零”服務。一是辦事“零跑腿”,目前已有20個群眾必須現場確認身份的事項直接通過IMI(我是我)身份認證平台驗證。二是材料“零提供”,以居民身份證和社會信用代碼為索引,建立全市自然人和法人基礎數據庫,采集沉澱信息2.6億條,日均交換量達500萬條,實現47種材料部門間電子化複用,327個申請表格係統自動化填寫。
佛山深入推進商事登記製度改革,以“準入即準營”為目標,把原國稅、原地稅、公安等部門的前端業務全部整合到工商部門“一窗通辦”,率先將開辦企業全流程時間壓縮到5天內,營業執照自助辦理5分鍾完成。同時,推行“容缺服務”,根據企業群眾信用等級,按照“信任在先、審核在後”的原則,在電子材料、核心材料齊全的情況下,窗口予以受理,減少企業群眾因個別材料不齊全、不規範而導致的奔波往返。目前,佛山140個事項實現容缺受理。
廣東美輪美奐建築裝飾材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泓林對此感觸很深,電子營業執照裏有企業的全部基本信息,出差時出示給客戶很方便,對方一目了然。同時,配備的電子簽名功能,讓企業主隨時隨地處理公司業務,比以前方便很多。
記者感言
佛山繼續在各個領域不斷推出改革措施。比如禪城區的“一門式”改革、南海區的“政經分離”、順德區的“三大改革”(行政審批製度改革、農村綜合改革和社會體製綜合改革)、高明區的“一門式”綜合執法、三水區的“民生微實事”立辦製等改革措施,都取得了突出成效,有的還成為全國標杆。
20世紀80年代,得改革開放之“天時”,依托毗鄰港澳的“地利”,以及擁有眾多熱心支持桑梓建設的海外鄉親之“人和”,鄉鎮企業在佛山大地如同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少農民紛紛“洗腳上田”,自己創業當老板,很多“家庭作坊式”的各類工廠遍地開花,奠定佛山“草根經濟”的發展基礎。
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顯示性指標。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新形勢下,未來區域經濟的競爭不僅是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的競爭,更是營商環境的軟實力競爭。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從“摸石頭”到“涉險灘”,從“淺水灣”到“深水區”,僅僅憑借“力”不行,必須提高“執”的力度與本領,用好“頂層設計”。這就離不開強化統籌協調意識和能力,也更加考量各個層麵決策者與執行者的思維與智慧、效率及水平。
改革要想繼續深入推進,必須解決“低效”問題,要“有效”推進,才能“高效”推進。佛山按照頂層設計,堅持問題導向,經過全麵深入調研和科學分析判斷,出台實施政策措施或者具體行動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與責任者,真抓實幹,一張藍圖繪到底,強化“做正確的事”的剛性約束力。
(本報記者 孫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