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滿情深,中秋又至。今年中秋邂逅國慶,想必在這個超長假日也會留下別樣記憶。始於唐,盛行於宋,除了古時習俗,中秋節還被賦予了新的味道和時代內涵。
美食之味。食在中秋,不能不提月餅。資料記載,月餅一開始是祭品,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出現於唐,北宋宮廷稱之為“宮餅”,民間稱之為“小餅”“月團”等。北宋詩人蘇東坡“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能窺見月餅一詞的來曆和做法。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因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月餅寓意團圓的含義由此生出。時至今日,月餅的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京式、蘇式、廣式、滇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秋風響,蟹腳癢。每年中秋之時,螃蟹黃滿膏肥,是品嚐的最佳時機。古時中國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除了食月餅、螃蟹,一些地方還有食菱角、板栗、南瓜、田螺,飲桂花酒的習俗。美食與傳統節日密不可分。
團圓之味。《明宮史》中載“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如有剩餘月餅,乃整收於幹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月圓餅也圓,中秋寓意深刻的團圓文化。
遙望天空的滿月,吃著香甜的月餅,與家人度過一個溫馨的夜晚。在國人的心中,中秋這個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組成的。我國有五分之一的人口處於流動狀態,團圓是人們內心最深沉的呼喚。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回家與家人共度佳節。今年雙節疊加,想必,今年的中秋節團圓味兒更濃。
文化之味。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傳統節日是文化的載體之一,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文人墨客用詩詞寄托中秋所思所感,留下許多名篇佳作。蘇軾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表達對遠方親朋的思念和美好祝願。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思鄉寂寥之情躍然紙上。中秋節習俗豐富,形式多樣,對月作詩隻是其中之一。從賞桂花、飲桂花酒、觀潮、玩花燈到中秋主題展、人造月亮等,中秋節的文化符號也不斷更新拓展,構成我們的文化記憶。
廉潔之味。十八大以來,節日反腐成為常態。請客送禮、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浪費等違規違紀現象得到有效遏止。各地各部門在中秋國慶期間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大正風肅紀力度,確保節日期間風清氣正。
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麵,上緊節日反腐的發條,既能讓廣大黨員幹部心有敬畏、行有所戒,過節而不失節;又能向社會傳遞反腐戒奢、崇清尚儉的信號,進一步淨化社會風氣,樹立廉潔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