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車棚是該樓院拆除的第一百二十六個“私人車棚”,也是最後一個。
“沒了這些車棚,我們的樓院敞亮多了。”看著沒有了“私人車棚”的樓院,林先生感歎道。
“紡織廠家屬院基礎差、違建多,整治工作難度大,樓院能夠在短短十幾天拆除全部違建,街道、社區下了功夫,居民也非常支持,共創共建的氛圍很好。”當日在該樓院巡查的市“四城聯創”街巷樓院督導組負責人說。
紡織廠家屬院建於上世紀90年代,院內建有一個車棚,方便居民停車。21世紀初,隨著市紡織廠停產、倒閉,該家屬院的基礎設施逐漸破損,樓院治安狀況堪憂。
“紡織廠倒閉後,由於沒人開工資,看大門的人不幹了,樓院大門日夜敞開著,車棚也沒人管了,自行車、電動車電瓶經常丟,我家曾經一個晚上丟了兩個電動車電瓶。”居民林先生說,“後來,有個居民在車棚裏劃出一片地,用鐵皮圈起來,還上了鎖,大家紛紛效仿,在車棚裏建起了‘自家’的車棚。”
慢慢地,“私人車棚”建得多了,原先的車棚就不夠用了,沒有地方停車的居民隻好在樓院的空地上圈起鐵皮房當車棚用。就這樣,本就不大的樓院被一個挨一個的“私人車棚”占滿了。據統計,十幾年來,該家屬院已經建了126個“私人車棚”。
這些“私人車棚”個個帶鎖,確實保障了車輛安全,但給居民們帶來很多不便。“我住在一樓,這些車棚把我家的窗戶擋得嚴嚴實實,白天在家都得開著燈。”林先生說。
一些居民把“私人車棚”當成了雜物間,一些廢舊的家具、報紙、塑料瓶都堆放在車棚裏。2015年,該家屬院一個“私人車棚”裏的雜物著火,由於樓院車棚過多,導致道路狹窄,消防車無法進入滅火,幸好居民及時將火撲滅,這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這些車棚和違建擠占消防通道,且破舊不堪,大夥兒也知道對自己的生活會造成不利影響,之前數次打算拆除,卻無法實施,主要原因是沒有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光亞街道負責人說。
今年5月下旬,該樓院成立了黨群議事會,街道、社區結合黨群議事會,針對困擾居民多年的違建問題,製訂了幾種解決方案。召開幾次會議後,最終,黨群議事會決定采用拆舊建新的方案。
拆除舊車棚和違建,涉及樓院126個“私人車棚”、270戶居民的利益。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將建新車棚的方案和效果圖懸掛在樓院的牆上,給居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從6月26日起,到7月6日中午,居民們積極把“私人車棚”裏的車輛、雜物搬出來,街道、社區得以順利拆除“私人車棚”。
“新建車棚分兩期共建三個,一期在樓院北部和西部建兩個車棚,二期在東部建一個車棚,三個車棚均采用智能大門和智能充電樁,居民可免費停放車輛。”工業東路社區負責人說。
“沒讓我們拿一分錢,街道、社區讓我們樓院變得寬敞,還要新建智能車棚,大夥都說:樓院不但有人管了,而且會越變越好。”林先生高興地說。(記者 王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