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賀新春 送祝福 跟著總書記足跡探尋年俗文化
更新時間:2024-2-16 8:13:52    來源:新華社

年俗,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折射出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的情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多次於春節前夕深入基層,與百姓一起拉家常、話冷暖,賀新春、送祝福。

年俗·年味兒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常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期待融入飲食中,由此形成了各地獨特的年俗美食。習近平曆次春節前夕的考察,留下了許多與年味兒相關的故事。

2021年2月3日下午,習近平在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苗族村民趙玉學家,同一家人邊聊家常邊製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2021年2月3日下午,習近平在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苗族村民趙玉學家,同一家人邊聊家常邊製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來到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看望鄉親們,送上新春祝福。

在苗族村民趙玉學家,習近平同一家人圍坐客廳,邊聊家常邊製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他親手用粽葉裹著糯米、黃豆麵包好一個黃粑,微笑著說:“祝你們今後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年俗·貼福字

2019年2月1日上午,習近平在北京前門東區草廠四條胡同32號院,高興地拿起一幅“福”字,親自貼到門上,給這裏的老街坊們拜年。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19年2月1日上午,習近平在北京前門東區草廠四條胡同32號院,高興地拿起一幅“福”字,親自貼到門上,給這裏的老街坊們拜年。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19年2月1日,習近平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祝偉大祖國繁榮吉祥。

在草廠四條胡同32號院,習近平高興地拿起一幅紅底金色大“福”字,親自貼在玻璃門上,給這裏的老街坊們拜年,送福氣。他深情地說:“中國共產黨的追求就是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讓我們共同努力!”

年俗·祈福

2014年1月27日上午,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鄉)冬季那達慕“五畜祈福”儀式上,習近平按照蒙古族習俗,用無名指蘸上銀碗盛著的鮮牛奶彈了三下,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畜興旺,人民幸福安康。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2014年1月27日上午,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鄉)冬季那達慕“五畜祈福”儀式上,習近平按照蒙古族習俗,用無名指蘸上銀碗盛著的鮮牛奶彈了三下,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畜興旺,人民幸福安康。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2014年1月27日,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鄉)白雪皚皚,旌旗飄揚,牧歌悠揚,牧民們身著盛裝,騎著馬,開著車,從四麵八方趕來參加冬季那達慕。習近平同牧民們一起,觀摔跤,看賽馬,聽長調,賞歌舞。

在傳統的“五畜祈福”儀式上,習近平按照蒙古族習俗,用無名指蘸上用銀碗盛著的鮮牛奶向外彈了三下。然後說,我借“五畜祈福”寓意,祝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草畜興旺。讓我們繼續弘揚鍥而不舍的精神,同心同德努力奮鬥。祝祖國更加繁榮昌盛、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專家解讀】探尋年俗文化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洪向華:中國的年俗文化是一部蘊含著深厚民族情感和曆史記憶的史詩,承載著中華民族兒女對家庭和睦、國家昌盛的美好願景,是傳承民族文化、表達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於民間,流傳至今,已成為我國春節慶祝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貼春聯、放鞭炮、拜年、包餃子、賞花燈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既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我們要注重文明傳承,堅定文化自信,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傳統文化。要深入挖掘年俗文化的內涵,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弘揚家庭美德,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凝心聚力。

(肖聰聰、實習生宋思葳)

文章編輯:趙銀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賀新春 送祝福 跟著總書記足跡探尋年俗文化
    2024-2-16 8:13:52    來源:新華社

    年俗,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折射出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的情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多次於春節前夕深入基層,與百姓一起拉家常、話冷暖,賀新春、送祝福。

    年俗·年味兒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常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期待融入飲食中,由此形成了各地獨特的年俗美食。習近平曆次春節前夕的考察,留下了許多與年味兒相關的故事。

    2021年2月3日下午,習近平在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苗族村民趙玉學家,同一家人邊聊家常邊製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2021年2月3日下午,習近平在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苗族村民趙玉學家,同一家人邊聊家常邊製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來到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看望鄉親們,送上新春祝福。

    在苗族村民趙玉學家,習近平同一家人圍坐客廳,邊聊家常邊製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他親手用粽葉裹著糯米、黃豆麵包好一個黃粑,微笑著說:“祝你們今後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年俗·貼福字

    2019年2月1日上午,習近平在北京前門東區草廠四條胡同32號院,高興地拿起一幅“福”字,親自貼到門上,給這裏的老街坊們拜年。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19年2月1日上午,習近平在北京前門東區草廠四條胡同32號院,高興地拿起一幅“福”字,親自貼到門上,給這裏的老街坊們拜年。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19年2月1日,習近平在北京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向全國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祝偉大祖國繁榮吉祥。

    在草廠四條胡同32號院,習近平高興地拿起一幅紅底金色大“福”字,親自貼在玻璃門上,給這裏的老街坊們拜年,送福氣。他深情地說:“中國共產黨的追求就是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讓我們共同努力!”

    年俗·祈福

    2014年1月27日上午,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鄉)冬季那達慕“五畜祈福”儀式上,習近平按照蒙古族習俗,用無名指蘸上銀碗盛著的鮮牛奶彈了三下,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畜興旺,人民幸福安康。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2014年1月27日上午,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鄉)冬季那達慕“五畜祈福”儀式上,習近平按照蒙古族習俗,用無名指蘸上銀碗盛著的鮮牛奶彈了三下,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畜興旺,人民幸福安康。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2014年1月27日,內蒙古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鄉)白雪皚皚,旌旗飄揚,牧歌悠揚,牧民們身著盛裝,騎著馬,開著車,從四麵八方趕來參加冬季那達慕。習近平同牧民們一起,觀摔跤,看賽馬,聽長調,賞歌舞。

    在傳統的“五畜祈福”儀式上,習近平按照蒙古族習俗,用無名指蘸上用銀碗盛著的鮮牛奶向外彈了三下。然後說,我借“五畜祈福”寓意,祝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草畜興旺。讓我們繼續弘揚鍥而不舍的精神,同心同德努力奮鬥。祝祖國更加繁榮昌盛、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專家解讀】探尋年俗文化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洪向華:中國的年俗文化是一部蘊含著深厚民族情感和曆史記憶的史詩,承載著中華民族兒女對家庭和睦、國家昌盛的美好願景,是傳承民族文化、表達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於民間,流傳至今,已成為我國春節慶祝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貼春聯、放鞭炮、拜年、包餃子、賞花燈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既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我們要注重文明傳承,堅定文化自信,讓更多的人了解、熱愛傳統文化。要深入挖掘年俗文化的內涵,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弘揚家庭美德,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凝心聚力。

    (肖聰聰、實習生宋思葳)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