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習近平的長江情懷
更新時間:2023-10-22 16:22:35    來源:《瞭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壩、乘江船、訪農家……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囑,一項項深遠謀劃,情牽母親河保護,指引高質量發展。

  ◇牢記重要指示,沿江省份和有關部門著力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推動轉型發展,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近8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共識,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取得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

  ◇東部,長三角一體化騰飛;中部,長江中遊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勃興……長江潮、中國潮、世界潮交融激蕩,新時代長江氣象萬千。

  ◇人民的願望,總書記牢記在心:“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一次次,習近平總書記凝望著長江,思考著長江,用心用情推動著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

  ◇從三峽工程到南水北調,從共同富裕示範區到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從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到同共建“一帶一路”統籌銜接……承載新使命,長江浩蕩前行。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哺育著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

  長江的保護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長久的牽掛。

  金秋十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西考察並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壩、乘江船、訪農家……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囑,一項項深遠謀劃,情牽母親河保護,指引高質量發展。

  一江碧水浩蕩東流,人民群眾幸福安康,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至美的圖景,也是最深沉的情懷。

  重慶市巫山縣的長江巫山段一帶景色(2023年6月30日攝)。黃偉攝/本刊

(一)

  江蘇南通,江畔明珠。

  站在五山地區濱江地帶遠眺,江水浩浩湯湯,五山臨江而立,江岸蔥蘢蓊鬱。

  “我在1978年來過五山地區,對壯闊的長江印象特別深刻。”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第一站就來到這裏,觸景生情,不勝感慨:

  “過去髒亂差的地方已經變成現在公園的綠化帶,確實是滄桑巨變啊!”

  40餘載不舍晝夜,滾滾長江見證中華大地的日新月異。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長江承載的是民族發展大計。

  依江發展、因江而興。改革開放以來,長江沿線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生態方麵也付出了代價——

  廠房汙水橫流、碼頭砂石飛濺、水質持續惡化。長江“雙腎”洞庭湖、鄱陽湖頻頻幹旱見底,近30%的重要湖庫富營養化,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習近平總書記痛心地形容,長江“病了,病得不輕了”。

  2016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要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振聾發聵。

  牢記重要指示,沿江省份和有關部門著力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推動轉型發展,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數千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城鎮汙水垃圾、化工汙染、農業麵源汙染、船舶汙染等治理短板加快補齊……

  心係長江之變,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4月再啟長江之行,宜昌、荊州、嶽陽、武漢,一路望聞問切,進一步開出藥方:

  “治好長江之病還是用老中醫的辦法,追根溯源、分類施策。開展生態大普查,係統梳理隱患和風險,對母親河做一個大體檢。祛風驅寒、舒筋活血、通絡經脈,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裏長江!”

  念之行之,隻為大江煥新顏。

  2016年,重慶;2018年,武漢;2020年,南京;2023年,南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多場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掌舵領航,引領廣大幹部群眾守護一江澄碧。

  一次次重要指示堅定明晰:

  2016年在青海,強調“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2020年在安徽,強調“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2021年在貴州,告誡“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22年在四川,叮囑“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2023年再赴四川,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做好”……

  一項項有力舉措陸續出台:

  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工程實施;長江保護法出台;長江“十年禁漁”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禁漁是件大事,關係30多萬漁民的生計,代價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態保護還是值得的。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裏搞沒了。”

  秋日的上海崇明島東灘濕地,水天一色,候鳥成群。這些濕地的精靈,賦予這裏無限生機。

  “我2007年去過一次崇明,都快10年了。”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聽到有關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發言,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回憶。

  “崇明島現在是什麼保護級別?”“有沒有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會議現場,習近平總書記問得細致,關注和牽掛溢於言表。

  上世紀90年代,由於非法捕獵、產業汙染等原因,崇明東灘這一鳥類遷徙的“國際加油站”一度麵臨生態危機。近年來,當地先後關停近千家汙染企業,修複生態環境,候鳥數量連年攀升。崇明綠色轉型發展持續加快,2023年入選全國首批“和美海島”。

  崇明之變是長江生態治理成效的縮影。

  2020年以來,長江幹流水質連續3年保持Ⅱ類。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恢複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頻頻露臉;在長江消失多年的鳤魚出現頻次快速增加;“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鱭重回洞庭湖產卵……

  近8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共識,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取得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長遠來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於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要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

  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黃桂雲至今難忘那一刻: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峽大壩左岸壩首考察。她和同事向總書記彙報了長江生態環境修複和珍稀植物保護情況。

  “你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得到總書記的肯定,堅守長江珍稀植物搶救保護一線20多年的黃桂雲內心十分激動。

  “我向總書記承諾,到‘十三五’末,我們保護的特有珍稀資源性植物品種將達到1000種。”黃桂雲說,如今這一數字已達1380種2.98萬株。

  在左岸壩首綠地,習近平總書記揮鍬培土,親手植下一株珍稀楠木樹。

  如今,這株楠木樹已從7米多長到近10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正在大江南北紮根生長。

  貨輪停靠在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裝卸貨物(2023年5月9日攝)。翁忻暘攝/本刊

(二)

  在中國版圖上,蜿蜒奔流的長江,如一條橫貫東西的軸線,聯結起錦繡中華。

  “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深刻體現著發展和保護的辯證法。

  “化工圍江”,是困擾長江的“頑疾”。習近平總書記對解決這一問題高度重視。

  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我看到新華社一篇報道反映,位於長江‘九曲回腸’石首段的一家臨江化工企業,產業規模居世界前三,是當地的納稅大戶,但也是排汙大戶,嚴重汙染問題多年難以解決,周圍群眾苦不堪言。這兩年環保部門動真格嚴查,開出2700多萬元的長江流域‘史上最大環保罰單’,倒逼企業關閉汙染嚴重、難以改造的生產線,投入約1億元引進行業最先進的治汙裝置,不僅解決了多年的汙染問題,而且推動企業實現了轉型升級,一舉兩得。”

  總書記提到的這家企業就是楚源集團。

  “建設一流環保企業”,如今的楚源集團化工園內,一幅醒目標語展現著企業全新的定位和目標。

  清空岸線一公裏內的生產區,持續投入2.06億元進行環保改造,優化生產工藝,關閉汙染大、能耗高的10多條生產線,成為湖北省第一批全國碳交易試點企業,同時開發綠色顏料產品,進軍生物醫藥和化工新材料領域……痛定思痛,加快轉型,楚源集團正在涅槃新生。

  踐行綠色發展,需要久久為功。

  這次江西之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不搞大開發’是不要亂開發、低水平開發、粗放開發、破壞性開發,而是走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現在路子是對的,要繼續走下去。”

  貫徹新發展理念,一場深刻變革隨著大江奔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

  新舊動能轉換,關鍵靠創新。

  在合肥參觀安徽創新館,指出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通過視頻察看貴州“中國天眼”現場,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走進武漢光穀,囑托“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提出要走求實紮實的創新路子;在景德鎮的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強調要堅持創新驅動,在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上下更大功夫……

  創新潮湧,長江沿岸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茁壯成長,迸發強勁發展動能,創新驅動發展全麵起勢。

  “2013年7月21日,星期天,中到大雨”——退休快十年的顧強生,一直保留著當年的這本筆記。

  那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考察。碼頭上風大雨急,總書記卷著褲腿,撐著雨傘,邊走邊問:“內地港口是不是發展潛力很大,到東南沿海的集裝箱多嗎?”

  “60%是外貿箱,40%是內貿箱,內地港口很有潛力。”時任武漢港務集團總經理顧強生回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按照總書記指明的方向,陽邏港如今已開通各類集裝箱航線20餘條,實現“航運向東入海、班列向西入歐”,2022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萬標箱。

  重慶兩江新區果園港,江岸線上,16個5000噸級泊位依次排列,130萬平方米的堆場上一片忙碌。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此考察,要求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僅幾年時間,這個傳統內河港口變身“世界的中轉站”,貨物通達100餘個國家和地區300餘個港口,大大拉近了我國西部內陸與世界的距離。

  新時代的中國,新時代的長江。

  通江達海,習近平總書記以全球化視野擘畫新時代萬裏長江圖:

  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統籌陸海開放,擴大沿邊開放,打造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開放走廊,以開放之姿擁抱世界……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碼頭考察,詳細了解港區情況和複工複產情況。

  全球疫情衝擊下,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不久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的重大戰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沿江省份著力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構築對外開放新高地。長江經濟帶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態勢加速形成。

  東部,長三角一體化騰飛;中部,長江中遊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勃興……長江潮、中國潮、世界潮交融激蕩,新時代長江氣象萬千。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洪流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更好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的獨特優勢,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用好兩種資源,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戰略支撐。”

  武漢光穀廣場綜合體(2023年6月14日攝)。伍誌尊攝/本刊

(三)

  搬遷安置,休養生態。包括長江源在內的三江源地區,多年來累計安排約10萬農牧民通過易地搬遷等方式過上安居生活。

  “從前住帳篷、睡地上、點羊油燈,現在住新房、睡床上、家電齊全……”看著窗明幾淨的客廳,青海格爾木長江源村村民申格總會想起7年前的情景。

  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申格家,詳細了解他們一家的生活情況,申格興奮地介紹從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地區搬遷到新家園後,家裏生活的巨大變化。

  “你們的幸福生活還長著呢”,總書記的話讓他心中更暖。

  人民生活幸福,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

  萬裏長江見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

  湖北省宜昌市許家衝村俯臨長江,景色秀美,是“壩頭庫首第一村”。入夏以來,這裏的家庭旅館一房難求。

  “5年前,總書記來過我們村。”村支部書記謝蓉記憶猶新:2018年的春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村裏考察。沿著寬敞的村道進村,在村委會廣場邊,總書記走到正在便民洗衣池洗衣服的村民中間,高興地同大家拉起家常。

  村民們告訴總書記,過去是在江邊洗衣服,現在村裏建了洗衣池,用上自來水,汙水也集中處理,這樣既照顧到生活習慣又很環保。

  “日子過得好吧?”習近平總書記問。

  一位白發如雪的老人,笑著回答:“非常好!”

  笑聲裏,總書記對大家說:“看你們日子過得好,我高興!”

  “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鬥。”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許家衝村的群眾向著美好生活奮鬥,從“移民村”變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一年吸引遊客10多萬人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增加近兩萬元,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萬裏長江見證,“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麼都可以豁得出來”——

  巍巍黃鶴樓,滔滔長江水。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武漢保衛戰打響。

  “武漢人喜歡吃活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組織供應”,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走進社區看望居民,細致的叮囑溫暖人心。

  人民的安危冷暖,習近平總書記時刻放在心上。

  2020年入汛後,長江、淮河、巢湖等一度處於超警戒水位。炎炎烈日下,習近平總書記輾轉奔波。

  “我這次是專程來看望災區鄉親們,看看災後恢複重建情況……”

  汗水順著臉頰滴落到腳下的泥土裏,習近平總書記質樸的話語溫暖人心:“看到鄉親們生產生活都有著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實。”

  巢湖大堤上,總書記親切看望了在抗洪中犧牲的三位同誌陳陸、甘磊、帖克豔的家屬。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你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親人,是祖國和人民的親人,他們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每當危難時刻總有英雄挺身而出,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體現。你們要把工作生活安排好,保重身體,以最好的方式來告慰他們。”

  萬裏長江見證,“要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

  幾個月前,安徽省馬鞍山市,陳蘭香的勞務公司簽訂28.4萬元的保安保潔服務合同,僅上半年公司合同金額已超去年全年。這個昔日的漁民“三姑娘”笑得合不攏嘴,上岸後的她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2019年,當地啟動長江幹流、重要支流漁民退捕轉產。“靠江吃江”20多年的她和成千上萬的漁民一起上了岸。上岸幹點啥?當時的她一片迷茫。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馬鞍山市薛家窪考察,強調“長江禁漁也不是把漁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關工作做細做實,多開發就業渠道和公益性崗位,讓漁民們穩得住、能致富”。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人民的願望,總書記牢記在心:“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70多年前,解放戰爭最後一場大戰役在長江邊展開。在人民群眾支持下,人民解放軍一舉突破國民黨反動派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

  2020年8月,安徽合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渡江戰役紀念館,重溫那段“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烽火歲月。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這個根,永遠做忠誠的人民服務員。

  長江之歌,由人民譜寫,為人民唱響。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地說:“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

  遊客乘船在蘇州平江曆史文化街區休閑遊玩(2023年7月3日攝)。李博攝/本刊

(四)

  文化如水,水脈亦文脈。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一次次,習近平總書記凝望著長江,思考著長江,用心用情推動著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

  相距20年的兩次探訪,意味深長。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良渚遺址調研,強調“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印證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2023年7月,四川廣漢。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考察,代表黨中央祝賀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落成使用。

  “通天神樹”、青銅縱目麵具、青銅鳥足神像……熠熠生輝的器物,從長江、黃河流域文明母體中脫胎而來,令人思接千載。

  “看過以後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華文明啊,而且更期待著更長的中華文明的發現發掘。”習近平總書記感慨地說。

  長江之水萬古奔流,千年文脈生生不息。一部長江文化史,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灌溉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長江水浸潤著瓷土,景德鎮熠熠生輝。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景德鎮陶陽裏曆史文化街區考察,饒有興趣地了解製瓷技藝流程、陶瓷文化傳承創新和對外交流等情況,同非遺傳承人親切交流。

  千年窯火生生不息。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從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

  櫓聲欸乃,評彈悠揚。

  位於蘇州古城的平江曆史文化街區,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見到蘇繡代表性傳承人盧建英。從祖母、母親、她和女兒,蘇繡這門技藝,在這個家庭已傳承四代。

  盧建英深研刺繡30多年。飛針走線間,一幅“太平鳥”圖案栩栩如生。

  “這樣一個作品,要花費多長時間?”總書記問。

  “有的要一年。”盧建英答。

  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兩年多前,同樣在江蘇,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曆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曆史文化街區進行修複。”

  重慶奉節,一代代文豪巨匠在此留下不朽詩篇。如今,當地努力打造詩詞文化品牌,千年“詩城”魅力彰顯。

  安徽安慶,古皖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交相輝映。當地出台辦法建立專門製度,推動修繕和保護曆史建築,對文化街區實施連片保護性利用。

  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啟動;2023年7月,《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公布……殷殷關切化為一項項切實舉措,推動長江文化賡續不絕。

  茂林修竹、古井桂樹、肅穆祠堂……位於四川眉山的三蘇祠——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承載著千年文思、家國情懷、中華文化。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內建築、陳設、楹聯、題記,不時詢問三蘇生平、主要文學成就和家訓家風,以及三蘇祠曆史沿革、東坡文化研究傳承等情況。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

  通古達今,與時俱進是長江的品格。

  望大江上下,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曆史的經緯:“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係統,今天仍然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

  奔騰向海,開放包容是長江的胸懷。

  在長江入海口的上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上海背靠長江水,麵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我曾經在上海工作過,切身感受到開放之於上海、上海開放之於中國的重要性”……

  從三峽工程到南水北調,從共同富裕示範區到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從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到同共建“一帶一路”統籌銜接……承載新使命,長江浩蕩前行。

  “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一首《長江之歌》隨著奔騰的長江之水,唱響未來。

  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新時代的長江正奏響新的澎湃樂章。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參與采寫:鄒偉 高敬 王立彬 劉詩平 侯雪靜 何欣榮)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習近平的長江情懷
2023-10-22 16:22:35    來源:《瞭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壩、乘江船、訪農家……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囑,一項項深遠謀劃,情牽母親河保護,指引高質量發展。

  ◇牢記重要指示,沿江省份和有關部門著力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推動轉型發展,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近8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共識,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取得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

  ◇東部,長三角一體化騰飛;中部,長江中遊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勃興……長江潮、中國潮、世界潮交融激蕩,新時代長江氣象萬千。

  ◇人民的願望,總書記牢記在心:“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一次次,習近平總書記凝望著長江,思考著長江,用心用情推動著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

  ◇從三峽工程到南水北調,從共同富裕示範區到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從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到同共建“一帶一路”統籌銜接……承載新使命,長江浩蕩前行。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哺育著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

  長江的保護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長久的牽掛。

  金秋十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西考察並主持召開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壩、乘江船、訪農家……一次次深情眺望,一句句殷切叮囑,一項項深遠謀劃,情牽母親河保護,指引高質量發展。

  一江碧水浩蕩東流,人民群眾幸福安康,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至美的圖景,也是最深沉的情懷。

  重慶市巫山縣的長江巫山段一帶景色(2023年6月30日攝)。黃偉攝/本刊

(一)

  江蘇南通,江畔明珠。

  站在五山地區濱江地帶遠眺,江水浩浩湯湯,五山臨江而立,江岸蔥蘢蓊鬱。

  “我在1978年來過五山地區,對壯闊的長江印象特別深刻。”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第一站就來到這裏,觸景生情,不勝感慨:

  “過去髒亂差的地方已經變成現在公園的綠化帶,確實是滄桑巨變啊!”

  40餘載不舍晝夜,滾滾長江見證中華大地的日新月異。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長江承載的是民族發展大計。

  依江發展、因江而興。改革開放以來,長江沿線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生態方麵也付出了代價——

  廠房汙水橫流、碼頭砂石飛濺、水質持續惡化。長江“雙腎”洞庭湖、鄱陽湖頻頻幹旱見底,近30%的重要湖庫富營養化,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習近平總書記痛心地形容,長江“病了,病得不輕了”。

  2016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要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振聾發聵。

  牢記重要指示,沿江省份和有關部門著力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複,推動轉型發展,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數千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城鎮汙水垃圾、化工汙染、農業麵源汙染、船舶汙染等治理短板加快補齊……

  心係長江之變,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4月再啟長江之行,宜昌、荊州、嶽陽、武漢,一路望聞問切,進一步開出藥方:

  “治好長江之病還是用老中醫的辦法,追根溯源、分類施策。開展生態大普查,係統梳理隱患和風險,對母親河做一個大體檢。祛風驅寒、舒筋活血、通絡經脈,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絕不容許長江生態環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繼續惡化下去,一定要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裏長江!”

  念之行之,隻為大江煥新顏。

  2016年,重慶;2018年,武漢;2020年,南京;2023年,南昌——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多場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掌舵領航,引領廣大幹部群眾守護一江澄碧。

  一次次重要指示堅定明晰:

  2016年在青海,強調“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2020年在安徽,強調“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2021年在貴州,告誡“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2022年在四川,叮囑“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2023年再赴四川,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做好”……

  一項項有力舉措陸續出台:

  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工程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工程實施;長江保護法出台;長江“十年禁漁”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禁漁是件大事,關係30多萬漁民的生計,代價不小,但比起全流域的生態保護還是值得的。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裏搞沒了。”

  秋日的上海崇明島東灘濕地,水天一色,候鳥成群。這些濕地的精靈,賦予這裏無限生機。

  “我2007年去過一次崇明,都快10年了。”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聽到有關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發言,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回憶。

  “崇明島現在是什麼保護級別?”“有沒有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會議現場,習近平總書記問得細致,關注和牽掛溢於言表。

  上世紀90年代,由於非法捕獵、產業汙染等原因,崇明東灘這一鳥類遷徙的“國際加油站”一度麵臨生態危機。近年來,當地先後關停近千家汙染企業,修複生態環境,候鳥數量連年攀升。崇明綠色轉型發展持續加快,2023年入選全國首批“和美海島”。

  崇明之變是長江生態治理成效的縮影。

  2020年以來,長江幹流水質連續3年保持Ⅱ類。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恢複向好,“微笑天使”江豚頻頻露臉;在長江消失多年的鳤魚出現頻次快速增加;“長江三鮮”之一的刀鱭重回洞庭湖產卵……

  近8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共識,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取得重大成就,“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長遠來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於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要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

  三峽集團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黃桂雲至今難忘那一刻: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三峽大壩左岸壩首考察。她和同事向總書記彙報了長江生態環境修複和珍稀植物保護情況。

  “你們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是造福子孫後代的事。”得到總書記的肯定,堅守長江珍稀植物搶救保護一線20多年的黃桂雲內心十分激動。

  “我向總書記承諾,到‘十三五’末,我們保護的特有珍稀資源性植物品種將達到1000種。”黃桂雲說,如今這一數字已達1380種2.98萬株。

  在左岸壩首綠地,習近平總書記揮鍬培土,親手植下一株珍稀楠木樹。

  如今,這株楠木樹已從7米多長到近10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正在大江南北紮根生長。

  貨輪停靠在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裝卸貨物(2023年5月9日攝)。翁忻暘攝/本刊

(二)

  在中國版圖上,蜿蜒奔流的長江,如一條橫貫東西的軸線,聯結起錦繡中華。

  “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深刻體現著發展和保護的辯證法。

  “化工圍江”,是困擾長江的“頑疾”。習近平總書記對解決這一問題高度重視。

  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我看到新華社一篇報道反映,位於長江‘九曲回腸’石首段的一家臨江化工企業,產業規模居世界前三,是當地的納稅大戶,但也是排汙大戶,嚴重汙染問題多年難以解決,周圍群眾苦不堪言。這兩年環保部門動真格嚴查,開出2700多萬元的長江流域‘史上最大環保罰單’,倒逼企業關閉汙染嚴重、難以改造的生產線,投入約1億元引進行業最先進的治汙裝置,不僅解決了多年的汙染問題,而且推動企業實現了轉型升級,一舉兩得。”

  總書記提到的這家企業就是楚源集團。

  “建設一流環保企業”,如今的楚源集團化工園內,一幅醒目標語展現著企業全新的定位和目標。

  清空岸線一公裏內的生產區,持續投入2.06億元進行環保改造,優化生產工藝,關閉汙染大、能耗高的10多條生產線,成為湖北省第一批全國碳交易試點企業,同時開發綠色顏料產品,進軍生物醫藥和化工新材料領域……痛定思痛,加快轉型,楚源集團正在涅槃新生。

  踐行綠色發展,需要久久為功。

  這次江西之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不搞大開發’是不要亂開發、低水平開發、粗放開發、破壞性開發,而是走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現在路子是對的,要繼續走下去。”

  貫徹新發展理念,一場深刻變革隨著大江奔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我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

  新舊動能轉換,關鍵靠創新。

  在合肥參觀安徽創新館,指出要進一步夯實創新的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通過視頻察看貴州“中國天眼”現場,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走進武漢光穀,囑托“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提出要走求實紮實的創新路子;在景德鎮的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強調要堅持創新驅動,在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上下更大功夫……

  創新潮湧,長江沿岸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茁壯成長,迸發強勁發展動能,創新驅動發展全麵起勢。

  “2013年7月21日,星期天,中到大雨”——退休快十年的顧強生,一直保留著當年的這本筆記。

  那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考察。碼頭上風大雨急,總書記卷著褲腿,撐著雨傘,邊走邊問:“內地港口是不是發展潛力很大,到東南沿海的集裝箱多嗎?”

  “60%是外貿箱,40%是內貿箱,內地港口很有潛力。”時任武漢港務集團總經理顧強生回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

  按照總書記指明的方向,陽邏港如今已開通各類集裝箱航線20餘條,實現“航運向東入海、班列向西入歐”,2022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萬標箱。

  重慶兩江新區果園港,江岸線上,16個5000噸級泊位依次排列,130萬平方米的堆場上一片忙碌。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此考察,要求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僅幾年時間,這個傳統內河港口變身“世界的中轉站”,貨物通達100餘個國家和地區300餘個港口,大大拉近了我國西部內陸與世界的距離。

  新時代的中國,新時代的長江。

  通江達海,習近平總書記以全球化視野擘畫新時代萬裏長江圖:

  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統籌陸海開放,擴大沿邊開放,打造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開放走廊,以開放之姿擁抱世界……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波舟山港穿山港區碼頭考察,詳細了解港區情況和複工複產情況。

  全球疫情衝擊下,大進大出的環境條件已經變化。不久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的重大戰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沿江省份著力推進暢通國內大循環,構築對外開放新高地。長江經濟帶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態勢加速形成。

  東部,長三角一體化騰飛;中部,長江中遊城市群崛起;西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勃興……長江潮、中國潮、世界潮交融激蕩,新時代長江氣象萬千。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洪流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更好發揮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的獨特優勢,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用好兩種資源,提升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戰略支撐。”

  武漢光穀廣場綜合體(2023年6月14日攝)。伍誌尊攝/本刊

(三)

  搬遷安置,休養生態。包括長江源在內的三江源地區,多年來累計安排約10萬農牧民通過易地搬遷等方式過上安居生活。

  “從前住帳篷、睡地上、點羊油燈,現在住新房、睡床上、家電齊全……”看著窗明幾淨的客廳,青海格爾木長江源村村民申格總會想起7年前的情景。

  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申格家,詳細了解他們一家的生活情況,申格興奮地介紹從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地區搬遷到新家園後,家裏生活的巨大變化。

  “你們的幸福生活還長著呢”,總書記的話讓他心中更暖。

  人民生活幸福,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

  萬裏長江見證,“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

  湖北省宜昌市許家衝村俯臨長江,景色秀美,是“壩頭庫首第一村”。入夏以來,這裏的家庭旅館一房難求。

  “5年前,總書記來過我們村。”村支部書記謝蓉記憶猶新:2018年的春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村裏考察。沿著寬敞的村道進村,在村委會廣場邊,總書記走到正在便民洗衣池洗衣服的村民中間,高興地同大家拉起家常。

  村民們告訴總書記,過去是在江邊洗衣服,現在村裏建了洗衣池,用上自來水,汙水也集中處理,這樣既照顧到生活習慣又很環保。

  “日子過得好吧?”習近平總書記問。

  一位白發如雪的老人,笑著回答:“非常好!”

  笑聲裏,總書記對大家說:“看你們日子過得好,我高興!”

  “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等不來、也送不來,要靠廣大農民奮鬥。”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許家衝村的群眾向著美好生活奮鬥,從“移民村”變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一年吸引遊客10多萬人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增加近兩萬元,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萬裏長江見證,“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麼都可以豁得出來”——

  巍巍黃鶴樓,滔滔長江水。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武漢保衛戰打響。

  “武漢人喜歡吃活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多組織供應”,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走進社區看望居民,細致的叮囑溫暖人心。

  人民的安危冷暖,習近平總書記時刻放在心上。

  2020年入汛後,長江、淮河、巢湖等一度處於超警戒水位。炎炎烈日下,習近平總書記輾轉奔波。

  “我這次是專程來看望災區鄉親們,看看災後恢複重建情況……”

  汗水順著臉頰滴落到腳下的泥土裏,習近平總書記質樸的話語溫暖人心:“看到鄉親們生產生活都有著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實。”

  巢湖大堤上,總書記親切看望了在抗洪中犧牲的三位同誌陳陸、甘磊、帖克豔的家屬。

  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地說:“你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親人,是祖國和人民的親人,他們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每當危難時刻總有英雄挺身而出,這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體現。你們要把工作生活安排好,保重身體,以最好的方式來告慰他們。”

  萬裏長江見證,“要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

  幾個月前,安徽省馬鞍山市,陳蘭香的勞務公司簽訂28.4萬元的保安保潔服務合同,僅上半年公司合同金額已超去年全年。這個昔日的漁民“三姑娘”笑得合不攏嘴,上岸後的她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

  2019年,當地啟動長江幹流、重要支流漁民退捕轉產。“靠江吃江”20多年的她和成千上萬的漁民一起上了岸。上岸幹點啥?當時的她一片迷茫。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馬鞍山市薛家窪考察,強調“長江禁漁也不是把漁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關工作做細做實,多開發就業渠道和公益性崗位,讓漁民們穩得住、能致富”。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人民的願望,總書記牢記在心:“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也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

  70多年前,解放戰爭最後一場大戰役在長江邊展開。在人民群眾支持下,人民解放軍一舉突破國民黨反動派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

  2020年8月,安徽合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渡江戰役紀念館,重溫那段“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的烽火歲月。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車推出來的,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這個根,永遠做忠誠的人民服務員。

  長江之歌,由人民譜寫,為人民唱響。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地說:“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

  遊客乘船在蘇州平江曆史文化街區休閑遊玩(2023年7月3日攝)。李博攝/本刊

(四)

  文化如水,水脈亦文脈。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誌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

  一次次,習近平總書記凝望著長江,思考著長江,用心用情推動著長江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

  相距20年的兩次探訪,意味深長。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良渚遺址調研,強調“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印證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2023年7月,四川廣漢。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考察,代表黨中央祝賀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落成使用。

  “通天神樹”、青銅縱目麵具、青銅鳥足神像……熠熠生輝的器物,從長江、黃河流域文明母體中脫胎而來,令人思接千載。

  “看過以後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華文明啊,而且更期待著更長的中華文明的發現發掘。”習近平總書記感慨地說。

  長江之水萬古奔流,千年文脈生生不息。一部長江文化史,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灌溉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長江水浸潤著瓷土,景德鎮熠熠生輝。

  今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景德鎮陶陽裏曆史文化街區考察,饒有興趣地了解製瓷技藝流程、陶瓷文化傳承創新和對外交流等情況,同非遺傳承人親切交流。

  千年窯火生生不息。習近平總書記有感而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從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

  櫓聲欸乃,評彈悠揚。

  位於蘇州古城的平江曆史文化街區,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見到蘇繡代表性傳承人盧建英。從祖母、母親、她和女兒,蘇繡這門技藝,在這個家庭已傳承四代。

  盧建英深研刺繡30多年。飛針走線間,一幅“太平鳥”圖案栩栩如生。

  “這樣一個作品,要花費多長時間?”總書記問。

  “有的要一年。”盧建英答。

  習近平總書記深有感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兩年多前,同樣在江蘇,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曆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曆史文化街區進行修複。”

  重慶奉節,一代代文豪巨匠在此留下不朽詩篇。如今,當地努力打造詩詞文化品牌,千年“詩城”魅力彰顯。

  安徽安慶,古皖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交相輝映。當地出台辦法建立專門製度,推動修繕和保護曆史建築,對文化街區實施連片保護性利用。

  2021年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啟動;2023年7月,《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公布……殷殷關切化為一項項切實舉措,推動長江文化賡續不絕。

  茂林修竹、古井桂樹、肅穆祠堂……位於四川眉山的三蘇祠——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承載著千年文思、家國情懷、中華文化。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一路走一路察看祠內建築、陳設、楹聯、題記,不時詢問三蘇生平、主要文學成就和家訓家風,以及三蘇祠曆史沿革、東坡文化研究傳承等情況。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

  通古達今,與時俱進是長江的品格。

  望大江上下,習近平總書記指明曆史的經緯:“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遊、左右岸、幹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係統,今天仍然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

  奔騰向海,開放包容是長江的胸懷。

  在長江入海口的上海,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上海背靠長江水,麵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我曾經在上海工作過,切身感受到開放之於上海、上海開放之於中國的重要性”……

  從三峽工程到南水北調,從共同富裕示範區到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從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到同共建“一帶一路”統籌銜接……承載新使命,長江浩蕩前行。

  “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一首《長江之歌》隨著奔騰的長江之水,唱響未來。

  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新時代的長江正奏響新的澎湃樂章。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參與采寫:鄒偉 高敬 王立彬 劉詩平 侯雪靜 何欣榮)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