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評述
更新時間:2023-10-16 12:05:1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評述

  新華社記者

  金秋十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濃墨重彩、熠熠生輝。

  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都是滿足時代需要的產物。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開拓通向真理的道路,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邁步新征程,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中華民族以更加堅定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向著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昂揚奮進。

  (一)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

  見證無數中華民族曆史時刻的北京天安門廣場,銘刻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宣告——

  “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第二個結合”甫一提出,迅速在思想理論文化界激蕩起強烈共鳴,標誌著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理論成果已經成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文以載道的深厚智慧,熔鑄於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

  關於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有著深邃的思考。

  早在從政之初,習近平同誌就格外關心縣域文化建設,主導修複正定隆興寺、保護隋碑、組織編寫《正定古今》。

  在福建寧德,習近平同誌也在思索“文化”這個關鍵命題。《擺脫貧困》中寫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民族的延續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我們已經樹立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無論是在民族危亡,還是在民族昌盛時期,這種自信心都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穩定的成分。”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明,卻也曾在近代遭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劫難。

  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如何繼往開來,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不忘曆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隻有堅持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習近平總書記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清醒勇毅的曆史自覺、深沉堅定的文化自信,深刻認識文化對於振奮民族精神、維係國家認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等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

  先後兩次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就文藝工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傳承發展等召開會議並發表一係列重要講話;

  多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一係列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改革發展方麵的規劃和方案,多次主持以文化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到孔廟、敦煌莫高窟、朱熹園、三蘇祠、殷墟等100多處曆史文化遺產考察,就文物、考古、非遺等作出170餘次指示批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黨中央召開的會議之密集、作出的決策部署之全麵,習近平總書記論述之豐富、係統、深刻,在黨的曆史上是不多見的。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係列關於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深沉的文化自覺,揭示契合融通的內在機理——

  201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

  習近平總書記用博古通今的論述,將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進行了中國化的理論闡釋。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互契合,才能有機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力量,讓馬克思主義具有了更寬廣、更深厚的文明底蘊,展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中華大地上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強烈的曆史自信,指明舊邦新命的曆史必然——

  2015年深秋,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外方代表。現場有人問道,一個不斷發展的中國怎樣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係。

  習近平主席的回答宕開一筆,推本溯源:“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曆史感……”

  曆史的厚度,決定了戰略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待曆史和傳統,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在貫通古今的思考謀劃中,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推動我們黨把握曆史規律、掌握曆史主動,勇立時代潮頭。

  堅定的文化自主,鞏固自信自立的文化主體性——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

  2022年5月27日,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縱論古今,指出“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誌,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曆程”。

  因為不同,所以獨樹一幟。

  在文化的軸線上,把握曆史、現實與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融民族性與時代性於一體,融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於一體,在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逐步展開、漸次升華:

  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創造性將文化自信納入“四個自信”,鋪就民族複興的文化底色;

  2018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用“九個堅持”高度概括我們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文化建設方麵的“十四個強調”,鮮明提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深刻理解“兩個結合”、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創新觀點,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任務。

  水到渠成,正當其時。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並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全麵指引,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二)

  龜甲獸骨上的一筆一劃,銘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印記。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安陽,考察殷墟遺址。這裏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穿越風雨,曆盡滄桑。中華大地上,人們書寫著一脈相承的文字,誦讀著先輩著述的經史子集,傳承著生生不息的文明。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習近平總書記自信地說。

  站在思想演進最高處、立足實踐奔湧最前沿,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深刻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樣的原則、實現什麼樣的目標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這是立足於自身文明的深刻思考——

  成都往北,廣漢鴨子河畔。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領略“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文明之美。

  器以藏禮。展廳中的不朽造物,令習近平總書記讚歎“現代人也沒有這種想象力、創造力”。

  三星堆,正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中的璀璨星辰,正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實證。

  “看過以後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華文明啊,而且更期待著更長的中華文明的發現發掘。”總書記說。

  何以中國?

  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用五個突出特性為中華文明“精準畫像”,意蘊深刻,引人深思。

  合生萬物。“結合”是中華民族一貫提倡的思維方法和政治智慧。

  “曆史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

  前提是彼此契合、結果是互相成就、築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揭示了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黨推動理論創新和推動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

  這是文脈傳承發展的創新實踐——

  北京中軸線北延、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大氣恢弘的建築群彰顯中華文化神韻。

  藏之名山,傳之後世。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裏考察時指出:“盛世修文,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願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

  成立中國曆史研究院,建設國家版本館,編纂出版《複興文庫》、“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弦歌不輟,薪火相傳,一係列重大舉措彰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文脈的珍視與對未來的遠見。

  懷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禮敬,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遍及全國。

  在山西,來到雲岡石窟仔細察看雕塑、壁畫,強調“曆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在廣東,登上廣濟樓察看潮州非遺文化作品,要求“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甘肅,走進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囑托大家“努力掌握敦煌學研究的話語權”……

  視通萬裏,思接千載。中華文脈開枝散葉生機勃發,升騰盛世圖景,激蕩複興氣象。

  2017年金秋,黨的十九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寫入黨的根本大法。

  古老文脈綿延不絕,也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更好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文化傳承發展的內在規律,提出了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原則方法,為新時代賡續中華文脈、發展中華文化指明了前進方向。

  這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彰顯了我們黨促進中華文化繁榮、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曆史擔當;

  堅定文化自信體現了我們黨對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高度自覺;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是鞏固壯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體現了我們黨領導和推動文化建設的鮮明立場;

  保護曆史文化遺產是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係體現了我們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占據國際道義製高點的戰略謀劃;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開放包容的胸襟格局……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題鮮明、體係完備、邏輯嚴密、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重大課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三)

  文脈千秋貫,江河萬古流。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

  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文化思想展現出強大偉力。

  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了黨的創新理論——

  2023年4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在全黨展開。

  作為主題教育權威教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以專章形式梳理總結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引領“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論述,成為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黨員幹部的“案頭卷”。

  鮮明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理論創新的內在需求,是廣大幹部群眾的廣泛共識,體現了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主動和擔當。

  紮根中華文明沃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現出鮮明的文化底色和基調:

  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

  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法者,治之端也”的智慧;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與“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文化傳統相得益彰;

  習近平強軍思想中關於“繁榮發展強軍文化”的戰略部署,契合“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的理念;

  習近平外交思想為世界提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展現“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之理”,使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充盈濃鬱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

  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彙於國家治理體係——

  紅毯鋪道,紅旗漫卷。2021年“七一”前夕,黨中央首次頒授“七一勳章”,標誌著我國功勳榮譽表彰製度全麵落地。

  禮序乾坤,樂和天地;以國之名銘刻榮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借鑒“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等崇法思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定分止爭;

  汲取“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等傳統智慧,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新型政黨製度;

  不斷完善的全麵從嚴治黨體係,閃耀著“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的自省精神;

  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國家安全體係,凝結著“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的辯證思考……

  五千多年積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讓“中國之治”日益彰顯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習近平文化思想激發精神力量——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時代融會貫通、生機勃勃,深厚悠久的中華文明展現出強大的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旺盛生命力。

  燦爛文化積蓄自信底氣,中國精神挺起民族脊梁。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回望巨輪啟航之時:

  “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到新時代北鬥精神、絲路精神……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係,指明了“從哪裏來”的精神密碼、標定了“往哪裏去”的精神航向。

  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推動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麵貌更加奮發昂揚,煥發出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文化思想浸潤百姓心田——

  6600萬人次!這是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中,全國博物館接待的觀眾總量。

  在北京,為滿足群眾高漲的觀展需求,今年9月剛剛向公眾開放的中國考古博物館加倍增加預約名額;在西安,許多年輕人身著傳統服飾,流連於大唐不夜城;在山西,雲岡石窟前遊人如織……人們跟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聆聽跨越時空的文明回響。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新時代的中國,“文博熱”“文創風”“觀影潮”“詩詞熱”悄然興起,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愈發豐富,生活方式與精神風貌為之一新。

  (四)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麵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

  麵對“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相互影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如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成果:

  “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

  “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縱覽人類曆史,一個文明根本的轉型,是文化的轉型;一個文明真正的新生,是文化的新生。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然是中華文明的複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深入推進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示。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

  10月8日晚,錢塘江畔,流光溢彩的“大蓮花”彙聚成歡樂的海洋,科技之光與人文之美交相輝映,定格下亞洲體育新的輝煌和榮光。

  “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亞運盛會,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為世界讀懂中國打開又一扇窗口。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當國力的強大轉化為文明上的興盛,中華民族必將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秉持開放包容,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百花齊放才能讓世界春色滿園。”

  8月22日,南非約翰內斯堡。2023年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閉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的一番話直抵人心,啟迪未來。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從大國外交中的文化足跡,到世界舞台上的響亮聲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等重要理念、重大主張,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夢想接連實現的中國、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賡續民族精神的中國、緊密聯係世界的中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展現出現代化的新圖景。

  麵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我們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應對共同挑戰提供戰略指引、貢獻中國智慧、展現大國擔當。

  堅持守正創新,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蘇州城,一頭是古城最高點、始建於南朝梁時的北寺塔,另一頭是蘇州工業園區高高矗立的新地標“東方之門”,古今同框、新老對望。

  “我慕名而來”。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裏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裏不僅有曆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是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的使命任務。

  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製、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放眼今日之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氣象一新、格局一新,中華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機勃勃,神州大地升騰起“鬱鬱乎文哉”的盛大氣象。

  蘸滿曆史的筆墨,繼續新的書寫。

  展望未來之中國,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已經創造了人類文明奇跡的中華兒女,必將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曆史進程中,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譜寫民族複興新華章!(記者:霍小光、張旭東、張曉鬆、林暉、朱基釵、施雨岑、史競男、高蕾、王鵬、王子銘)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評述
2023-10-16 12:05:1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評述

  新華社記者

  金秋十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濃墨重彩、熠熠生輝。

  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都是滿足時代需要的產物。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開拓通向真理的道路,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曆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

  邁步新征程,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中華民族以更加堅定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向著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昂揚奮進。

  (一)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

  見證無數中華民族曆史時刻的北京天安門廣場,銘刻下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宣告——

  “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第二個結合”甫一提出,迅速在思想理論文化界激蕩起強烈共鳴,標誌著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理論成果已經成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文以載道的深厚智慧,熔鑄於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

  關於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有著深邃的思考。

  早在從政之初,習近平同誌就格外關心縣域文化建設,主導修複正定隆興寺、保護隋碑、組織編寫《正定古今》。

  在福建寧德,習近平同誌也在思索“文化”這個關鍵命題。《擺脫貧困》中寫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民族的延續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我們已經樹立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無論是在民族危亡,還是在民族昌盛時期,這種自信心都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穩定的成分。”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明,卻也曾在近代遭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劫難。

  自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把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作為自己的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如何繼往開來,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不忘曆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隻有堅持從曆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習近平總書記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清醒勇毅的曆史自覺、深沉堅定的文化自信,深刻認識文化對於振奮民族精神、維係國家認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等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

  先後兩次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就文藝工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傳承發展等召開會議並發表一係列重要講話;

  多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一係列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改革發展方麵的規劃和方案,多次主持以文化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到孔廟、敦煌莫高窟、朱熹園、三蘇祠、殷墟等100多處曆史文化遺產考察,就文物、考古、非遺等作出170餘次指示批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黨中央召開的會議之密集、作出的決策部署之全麵,習近平總書記論述之豐富、係統、深刻,在黨的曆史上是不多見的。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係列關於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深沉的文化自覺,揭示契合融通的內在機理——

  201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

  習近平總書記用博古通今的論述,將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實現社會共享”“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進行了中國化的理論闡釋。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相互契合,才能有機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和精神力量,讓馬克思主義具有了更寬廣、更深厚的文明底蘊,展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中華大地上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強烈的曆史自信,指明舊邦新命的曆史必然——

  2015年深秋,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外方代表。現場有人問道,一個不斷發展的中國怎樣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係。

  習近平主席的回答宕開一筆,推本溯源:“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曆史感……”

  曆史的厚度,決定了戰略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待曆史和傳統,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在貫通古今的思考謀劃中,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推動我們黨把握曆史規律、掌握曆史主動,勇立時代潮頭。

  堅定的文化自主,鞏固自信自立的文化主體性——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每一種文明都紮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

  2022年5月27日,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縱論古今,指出“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誌,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曆程”。

  因為不同,所以獨樹一幟。

  在文化的軸線上,把握曆史、現實與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融民族性與時代性於一體,融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於一體,在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逐步展開、漸次升華:

  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創造性將文化自信納入“四個自信”,鋪就民族複興的文化底色;

  2018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用“九個堅持”高度概括我們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文化建設方麵的“十四個強調”,鮮明提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深刻理解“兩個結合”、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創新觀點,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任務。

  水到渠成,正當其時。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這次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並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全麵指引,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二)

  龜甲獸骨上的一筆一劃,銘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印記。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安陽,考察殷墟遺址。這裏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穿越風雨,曆盡滄桑。中華大地上,人們書寫著一脈相承的文字,誦讀著先輩著述的經史子集,傳承著生生不息的文明。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習近平總書記自信地說。

  站在思想演進最高處、立足實踐奔湧最前沿,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深刻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應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樣的原則、實現什麼樣的目標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這是立足於自身文明的深刻思考——

  成都往北,廣漢鴨子河畔。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領略“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文明之美。

  器以藏禮。展廳中的不朽造物,令習近平總書記讚歎“現代人也沒有這種想象力、創造力”。

  三星堆,正是中華文明滿天星鬥中的璀璨星辰,正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實證。

  “看過以後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華文明啊,而且更期待著更長的中華文明的發現發掘。”總書記說。

  何以中國?

  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用五個突出特性為中華文明“精準畫像”,意蘊深刻,引人深思。

  合生萬物。“結合”是中華民族一貫提倡的思維方法和政治智慧。

  “曆史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

  前提是彼此契合、結果是互相成就、築牢了道路根基、打開了創新空間、鞏固了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揭示了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黨推動理論創新和推動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

  這是文脈傳承發展的創新實踐——

  北京中軸線北延、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大氣恢弘的建築群彰顯中華文化神韻。

  藏之名山,傳之後世。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裏考察時指出:“盛世修文,我們這個時代,國家繁榮、社會平安穩定,有傳承民族文化的意願和能力,要把這件大事辦好。”

  成立中國曆史研究院,建設國家版本館,編纂出版《複興文庫》、“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弦歌不輟,薪火相傳,一係列重大舉措彰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文脈的珍視與對未來的遠見。

  懷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禮敬,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遍及全國。

  在山西,來到雲岡石窟仔細察看雕塑、壁畫,強調“曆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在廣東,登上廣濟樓察看潮州非遺文化作品,要求“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甘肅,走進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囑托大家“努力掌握敦煌學研究的話語權”……

  視通萬裏,思接千載。中華文脈開枝散葉生機勃發,升騰盛世圖景,激蕩複興氣象。

  2017年金秋,黨的十九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寫入黨的根本大法。

  古老文脈綿延不絕,也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更好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文化傳承發展的內在規律,提出了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和原則方法,為新時代賡續中華文脈、發展中華文化指明了前進方向。

  這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彰顯了我們黨促進中華文化繁榮、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曆史擔當;

  堅定文化自信體現了我們黨對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高度自覺;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主導權、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是鞏固壯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體現了我們黨領導和推動文化建設的鮮明立場;

  保護曆史文化遺產是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係體現了我們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占據國際道義製高點的戰略謀劃;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開放包容的胸襟格局……

  習近平文化思想主題鮮明、體係完備、邏輯嚴密、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重大課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三)

  文脈千秋貫,江河萬古流。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

  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文化思想展現出強大偉力。

  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了黨的創新理論——

  2023年4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在全黨展開。

  作為主題教育權威教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以專章形式梳理總結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引領“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要論述,成為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黨員幹部的“案頭卷”。

  鮮明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理論創新的內在需求,是廣大幹部群眾的廣泛共識,體現了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主動和擔當。

  紮根中華文明沃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現出鮮明的文化底色和基調:

  習近平經濟思想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

  習近平法治思想明確“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體現“法者,治之端也”的智慧;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與“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文化傳統相得益彰;

  習近平強軍思想中關於“繁榮發展強軍文化”的戰略部署,契合“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的理念;

  習近平外交思想為世界提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展現“天下大同”“四海一家”的理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之理”,使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充盈濃鬱的中國味、深厚的中華情、浩然的民族魂。

  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彙於國家治理體係——

  紅毯鋪道,紅旗漫卷。2021年“七一”前夕,黨中央首次頒授“七一勳章”,標誌著我國功勳榮譽表彰製度全麵落地。

  禮序乾坤,樂和天地;以國之名銘刻榮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借鑒“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等崇法思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定分止爭;

  汲取“和衷共濟”“求同存異”等傳統智慧,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的新型政黨製度;

  不斷完善的全麵從嚴治黨體係,閃耀著“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的自省精神;

  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國家安全體係,凝結著“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的辯證思考……

  五千多年積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讓“中國之治”日益彰顯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

  習近平文化思想激發精神力量——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時代融會貫通、生機勃勃,深厚悠久的中華文明展現出強大的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旺盛生命力。

  燦爛文化積蓄自信底氣,中國精神挺起民族脊梁。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回望巨輪啟航之時:

  “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到新時代北鬥精神、絲路精神……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係,指明了“從哪裏來”的精神密碼、標定了“往哪裏去”的精神航向。

  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推動下,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麵貌更加奮發昂揚,煥發出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文化思想浸潤百姓心田——

  6600萬人次!這是剛剛過去的中秋國慶假期中,全國博物館接待的觀眾總量。

  在北京,為滿足群眾高漲的觀展需求,今年9月剛剛向公眾開放的中國考古博物館加倍增加預約名額;在西安,許多年輕人身著傳統服飾,流連於大唐不夜城;在山西,雲岡石窟前遊人如織……人們跟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聆聽跨越時空的文明回響。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新時代的中國,“文博熱”“文創風”“觀影潮”“詩詞熱”悄然興起,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愈發豐富,生活方式與精神風貌為之一新。

  (四)

  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麵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

  麵對“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相互影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如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個著力”的要求,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成果:

  “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

  “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縱覽人類曆史,一個文明根本的轉型,是文化的轉型;一個文明真正的新生,是文化的新生。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必然是中華文明的複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深入推進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示。

  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

  10月8日晚,錢塘江畔,流光溢彩的“大蓮花”彙聚成歡樂的海洋,科技之光與人文之美交相輝映,定格下亞洲體育新的輝煌和榮光。

  “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的亞運盛會,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為世界讀懂中國打開又一扇窗口。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當國力的強大轉化為文明上的興盛,中華民族必將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秉持開放包容,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百花齊放才能讓世界春色滿園。”

  8月22日,南非約翰內斯堡。2023年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閉幕式上,習近平主席的一番話直抵人心,啟迪未來。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從大國外交中的文化足跡,到世界舞台上的響亮聲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等重要理念、重大主張,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夢想接連實現的中國、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賡續民族精神的中國、緊密聯係世界的中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展現出現代化的新圖景。

  麵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我們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應對共同挑戰提供戰略指引、貢獻中國智慧、展現大國擔當。

  堅持守正創新,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蘇州城,一頭是古城最高點、始建於南朝梁時的北寺塔,另一頭是蘇州工業園區高高矗立的新地標“東方之門”,古今同框、新老對望。

  “我慕名而來”。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裏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裏不僅有曆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是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的使命任務。

  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製、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放眼今日之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氣象一新、格局一新,中華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機勃勃,神州大地升騰起“鬱鬱乎文哉”的盛大氣象。

  蘸滿曆史的筆墨,繼續新的書寫。

  展望未來之中國,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已經創造了人類文明奇跡的中華兒女,必將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曆史進程中,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譜寫民族複興新華章!(記者:霍小光、張旭東、張曉鬆、林暉、朱基釵、施雨岑、史競男、高蕾、王鵬、王子銘)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