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原標題:“還是要懷平常心,把握住自己的曆史定位”(微觀察)
信心和平常心,一組辯證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在實踐中思考。
這次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麵振興座談會,不僅是對東北振興的一次擘畫,亦是觀察中國發展的一個窗口。談到攻堅克難,總書記有感而發:
“信心賽黃金。隻要有信心,未來可期。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新征程中,東北一定能夠重振雄風、再創佳績。”
“當然我們也不要一味地追求奇跡,還是要懷平常心,把握住自己的曆史定位。不要出那種帶有極端性的、情緒性的舉動,病急亂投醫。那些做法毫無益處。”
平常心是一種從容堅定的信心。
“黨中央看問題,都是從大處著眼,一個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麼。”總書記講過的這段話,是讀懂中國的一個切入點。
在平常心中更能認清機遇和優勢。判斷了一個地方的機遇和優勢,才能更好把握一個地方的戰略定位、曆史使命。從這個角度,就能更深刻理解,為何在東北講“牢牢把握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為何到新疆,總書記提出“如果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起來,新疆將可能成為繁華的中心”;為何到四川,著眼國家的“大後方”建設,寄望“這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增長極,一個新的動力源”……
新時代,各省區市麵臨的共同機遇和職責使命,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各自的優勢,是大局中的優勢、機遇中的優勢、比較中的優勢。
黑龍江考察,習近平總書記聽人說起一個見聞:有年輕人在江邊悠然釣魚,一問,是來種莊稼的,負責無人機作業,當天完成了。
過去開荒,“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冰凍饃,雪花湯就飯”;而今,農田裏科技成色足,東北農業現代化走在全國前頭。
這是東北的優勢。白山黑水,農業現代化有大展身手的廣袤空間。看到了優勢,比較了全局,平常心也就水到渠成。
從全局謀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習近平總書記到東南沿海,多次強調“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這是經濟大省服務全局的使命擔當。這次到黑龍江,總書記叮囑,“強化東北的戰略支撐作用”,這是東北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職責使命。
找準定位、錨定定位,才不會妄自菲薄,有自信;不會夜郎自大,更清醒。對東北在糧食安全上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深思熟慮:“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這就是一種全局思想。繼續當中國的北大倉,和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的尖端科技的中心,同樣是光榮的,同樣是重要的。”
平常心也是一份耐心、定力。
今年到蘇州平江路,看蘇繡飛針走線,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這份韌性、耐心和定力,也是麵對紛繁複雜困難挑戰的姿態所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生不息的關鍵所在。
我們對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這是中國發展的戰略縱深,也是我們“懷平常心”的底氣所在。
今日的中國,黨中央如臂使指,全國上下眾誌成城。然而,有些地方難免步子急了些。習近平總書記對此諄諄叮囑。
這次座談會,講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係”時,總書記說:“這個快也是相對論,現代化建設不能違背了規律。”
有平常心才有定力,有定力、智慧,才能更好地去創造方法、謀劃思路。
複興路上的風高浪急、暗礁險灘,這些年就沒有中斷過。麵對“脫鉤斷鏈”,中國應對有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是在2020年春天的基層調研中思考,進而作出的擘畫。
“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經濟恢複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今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席話,展現的是“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
平常心,正是一種不惑於一時順逆、洞悉事物本質的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曆史的發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規律性。前進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進,“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
平常心中有“時時放心不下”的進取心。
這次的座談會上,講成績,首先肯定的是糧食;提要求,首先說“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
這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第十次來東北,每次來都會談到糧食安全。就拿黑土地保護來說:
2018年在黑龍江,總書記提出“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2020年吉林考察,把黑土地形容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要求保護好、利用好;這一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再之後,2022年8月1日,我國的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
時時放心不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釘釘子精神”,也多次引用“積跬步以至千裏”的古訓。時代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向前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在前人從沒走過的道路上,“咬定目標不放鬆,敢闖敢幹加實幹,一定要實幹。”
從繁盛到衰落,再到邁向複興,現在走在了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新征程上。完成非凡之事,必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行動。
“我是崇尚行動的。”
2011年到貴州一所高校考察,圍繞《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習近平同誌談了一些感悟:
“人生會麵臨不同際遇,雲卷雲舒、花開花落,最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去麵對,獨立思考,內修而外行。”
平常心中有信心、見擔當,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亦是如此。
(人民日報記者 杜尚澤 楊旭)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原標題:“還是要懷平常心,把握住自己的曆史定位”(微觀察)
信心和平常心,一組辯證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在實踐中思考。
這次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麵振興座談會,不僅是對東北振興的一次擘畫,亦是觀察中國發展的一個窗口。談到攻堅克難,總書記有感而發:
“信心賽黃金。隻要有信心,未來可期。在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新征程中,東北一定能夠重振雄風、再創佳績。”
“當然我們也不要一味地追求奇跡,還是要懷平常心,把握住自己的曆史定位。不要出那種帶有極端性的、情緒性的舉動,病急亂投醫。那些做法毫無益處。”
平常心是一種從容堅定的信心。
“黨中央看問題,都是從大處著眼,一個地方最重要的使命是什麼。”總書記講過的這段話,是讀懂中國的一個切入點。
在平常心中更能認清機遇和優勢。判斷了一個地方的機遇和優勢,才能更好把握一個地方的戰略定位、曆史使命。從這個角度,就能更深刻理解,為何在東北講“牢牢把握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為何到新疆,總書記提出“如果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起來,新疆將可能成為繁華的中心”;為何到四川,著眼國家的“大後方”建設,寄望“這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增長極,一個新的動力源”……
新時代,各省區市麵臨的共同機遇和職責使命,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各自的優勢,是大局中的優勢、機遇中的優勢、比較中的優勢。
黑龍江考察,習近平總書記聽人說起一個見聞:有年輕人在江邊悠然釣魚,一問,是來種莊稼的,負責無人機作業,當天完成了。
過去開荒,“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冰凍饃,雪花湯就飯”;而今,農田裏科技成色足,東北農業現代化走在全國前頭。
這是東北的優勢。白山黑水,農業現代化有大展身手的廣袤空間。看到了優勢,比較了全局,平常心也就水到渠成。
從全局謀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習近平總書記到東南沿海,多次強調“經濟大省要勇挑大梁”,這是經濟大省服務全局的使命擔當。這次到黑龍江,總書記叮囑,“強化東北的戰略支撐作用”,這是東北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職責使命。
找準定位、錨定定位,才不會妄自菲薄,有自信;不會夜郎自大,更清醒。對東北在糧食安全上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深思熟慮:“確保平時產得出、供得足,極端情況下頂得上、靠得住。這就是一種全局思想。繼續當中國的北大倉,和長三角地區是中國的尖端科技的中心,同樣是光榮的,同樣是重要的。”
平常心也是一份耐心、定力。
今年到蘇州平江路,看蘇繡飛針走線,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這份韌性、耐心和定力,也是麵對紛繁複雜困難挑戰的姿態所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生不息的關鍵所在。
我們對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這是中國發展的戰略縱深,也是我們“懷平常心”的底氣所在。
今日的中國,黨中央如臂使指,全國上下眾誌成城。然而,有些地方難免步子急了些。習近平總書記對此諄諄叮囑。
這次座談會,講到“加快構建具有東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係”時,總書記說:“這個快也是相對論,現代化建設不能違背了規律。”
有平常心才有定力,有定力、智慧,才能更好地去創造方法、謀劃思路。
複興路上的風高浪急、暗礁險灘,這些年就沒有中斷過。麵對“脫鉤斷鏈”,中國應對有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是在2020年春天的基層調研中思考,進而作出的擘畫。
“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經濟恢複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今年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席話,展現的是“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
平常心,正是一種不惑於一時順逆、洞悉事物本質的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曆史的發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規律性。前進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進,“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
平常心中有“時時放心不下”的進取心。
這次的座談會上,講成績,首先肯定的是糧食;提要求,首先說“當好國家糧食穩產保供‘壓艙石’,是東北的首要擔當”。
這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第十次來東北,每次來都會談到糧食安全。就拿黑土地保護來說:
2018年在黑龍江,總書記提出“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2020年吉林考察,把黑土地形容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要求保護好、利用好;這一年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把黑土地保護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再之後,2022年8月1日,我國的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
時時放心不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釘釘子精神”,也多次引用“積跬步以至千裏”的古訓。時代總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向前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在前人從沒走過的道路上,“咬定目標不放鬆,敢闖敢幹加實幹,一定要實幹。”
從繁盛到衰落,再到邁向複興,現在走在了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新征程上。完成非凡之事,必有非凡之精神,非凡之行動。
“我是崇尚行動的。”
2011年到貴州一所高校考察,圍繞《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習近平同誌談了一些感悟:
“人生會麵臨不同際遇,雲卷雲舒、花開花落,最重要的是要以平常心去麵對,獨立思考,內修而外行。”
平常心中有信心、見擔當,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亦是如此。
(人民日報記者 杜尚澤 楊旭)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