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綜述
更新時間:2023-7-18 8:21:4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 題: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綜述

新華社記者

生態興則文明興。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成為一道必答題。

這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更是一份寫在人民心裏的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黨全國人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盛夏時節,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明媚陽光下,迂曲回環的尼洋河波光粼粼,河中的沙洲綠樹蓬勃盎然。

“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活在這兒很幸福。”家住濕地旁的西藏林芝市巴宜區立定村村民央吉拉姆感歎,這裏大變樣了,再也不是多年前挖沙采石的荒草灘。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一角(4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聶毅 攝

那時,植被少、沙化嚴重,每當刮起沙塵暴,眼睛都睜不開。直到2009年,林芝市開始實施濕地保護與修複工程,周邊村民紛紛參與防沙造林,這裏逐漸變了景致。

從荒草灘到鳥掠芳洲的公園,雅尼濕地的變遷是一個生動縮影,照見了新時代中國不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實步伐。

曾幾何時,霧霾頻發、沙塵肆虐、河流黑臭……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11.5%,單位GDP能耗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發展,走到了必須轉型的岔路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把“汙染防治攻堅戰”列為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各地各部門通過一係列切實舉措,助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全麵整治散亂汙企業及集群,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城市汙水管網建設快速推進,不斷提升汙水處理能力;清潔取暖改造減少散煤汙染,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曾被霧霾籠罩的天空逐漸被擦亮。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6.5%,重汙染天數比例首次降到1%以內。

水環境質量發生轉折性變化。2022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麵比例升至87.9%。

越來越多的綠色在山川大地蔓延。我國森林麵積和蓄積量實現雙增長。一座座精致的街角公園讓市民們在“生態留白”中享受美好生活。

發展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

走進浙江安吉縣餘村,起伏的山、流動的水、綠色的竹,無數遊客流連忘返。

20多年前,因發展“石頭經濟”,餘村的山變成“禿頭光”,水成了“醬油湯”。痛定思痛的餘村人相繼關停礦山和水泥廠,發展“美麗經濟”。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餘村考察,得知餘村做法後評價“高明之舉”,並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一理念引領中國廣袤大地發生深刻變化。

宜賓,“萬裏長江第一城”。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彙。

站在三江口向北眺望,5公裏內曾是宜賓沿江工業區,始建於1943年的宜賓天原化工廠距離長江岸線一度不足百米。

今天,長江岸邊,昔日廠房變身長江公園。遠處,新成立的三江新區日新月異,天原化工已將產業延伸到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電池材料,走上新的產業賽道。

不斷探索與實踐中,各地轉變發展思路,逐漸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路,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為了更好保護環境,多地加快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製,讓好山水、好生態成為共同守護的“有價之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更加協調,綠色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

在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的同時,經濟總量躍上120萬億元台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綠色昭示未來: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前不久,龍江森工集團穆棱林業局有限公司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例行巡護中,通過野外紅外相機,再次發現野生東北虎“完達山1號”在林區內活動的清晰影像。

綠水青山間,珍稀野生動植物生機勃勃。這背後,是我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綠色發展體製紮實推進——

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10年來全國完成造林約10.2億畝,綠色版圖不斷擴大。

截至2019年的10年間,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麵積分別淨減少5萬平方公裏、4.33萬平方公裏。新疆作為我國荒漠化及沙化麵積最大、防沙治沙難度極大的省區,首次實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雙縮減”。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加快構建,國家植物園體係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共同推動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係。

第一批國家公園交出亮眼“成績單”: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整體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通了13個大熊貓區域的種群生態廊道,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武夷山國家公園新發現雨神角蟾等多個新物種……我國正在建設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係。

河長製、湖長製、林長製全麵建立,一條條江河、一個個湖泊、一片片森林和草原有了專屬守護者。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從“光盤行動”、節水節紙,到垃圾分類、告別一次性用品,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

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簽署、生效、實施,宣布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

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新征程上,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攜手同心、不懈奮鬥,一定能彙聚起更加磅礴的偉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記者胡璐、鬱瓊源、田金文、駱飛)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綜述
    2023-7-18 8:21:4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17日電 題: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綜述

    新華社記者

    生態興則文明興。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成為一道必答題。

    這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更是一份寫在人民心裏的答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黨全國人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盛夏時節,雅尼國家濕地公園。明媚陽光下,迂曲回環的尼洋河波光粼粼,河中的沙洲綠樹蓬勃盎然。

    “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活在這兒很幸福。”家住濕地旁的西藏林芝市巴宜區立定村村民央吉拉姆感歎,這裏大變樣了,再也不是多年前挖沙采石的荒草灘。

    雅尼國家濕地公園一角(4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聶毅 攝

    那時,植被少、沙化嚴重,每當刮起沙塵暴,眼睛都睜不開。直到2009年,林芝市開始實施濕地保護與修複工程,周邊村民紛紛參與防沙造林,這裏逐漸變了景致。

    從荒草灘到鳥掠芳洲的公園,雅尼濕地的變遷是一個生動縮影,照見了新時代中國不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實步伐。

    曾幾何時,霧霾頻發、沙塵肆虐、河流黑臭……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約占全球11.5%,單位GDP能耗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發展,走到了必須轉型的岔路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麵”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把“汙染防治攻堅戰”列為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各地各部門通過一係列切實舉措,助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全麵整治散亂汙企業及集群,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城市汙水管網建設快速推進,不斷提升汙水處理能力;清潔取暖改造減少散煤汙染,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曾被霧霾籠罩的天空逐漸被擦亮。2022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6.5%,重汙染天數比例首次降到1%以內。

    水環境質量發生轉折性變化。2022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麵比例升至87.9%。

    越來越多的綠色在山川大地蔓延。我國森林麵積和蓄積量實現雙增長。一座座精致的街角公園讓市民們在“生態留白”中享受美好生活。

    發展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

    走進浙江安吉縣餘村,起伏的山、流動的水、綠色的竹,無數遊客流連忘返。

    20多年前,因發展“石頭經濟”,餘村的山變成“禿頭光”,水成了“醬油湯”。痛定思痛的餘村人相繼關停礦山和水泥廠,發展“美麗經濟”。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餘村考察,得知餘村做法後評價“高明之舉”,並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一理念引領中國廣袤大地發生深刻變化。

    宜賓,“萬裏長江第一城”。岷江和金沙江在此交彙。

    站在三江口向北眺望,5公裏內曾是宜賓沿江工業區,始建於1943年的宜賓天原化工廠距離長江岸線一度不足百米。

    今天,長江岸邊,昔日廠房變身長江公園。遠處,新成立的三江新區日新月異,天原化工已將產業延伸到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電池材料,走上新的產業賽道。

    不斷探索與實踐中,各地轉變發展思路,逐漸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路,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為了更好保護環境,多地加快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製,讓好山水、好生態成為共同守護的“有價之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更加協調,綠色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

    在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的同時,經濟總量躍上120萬億元台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保持在1.2萬美元以上。

    綠色昭示未來: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前不久,龍江森工集團穆棱林業局有限公司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例行巡護中,通過野外紅外相機,再次發現野生東北虎“完達山1號”在林區內活動的清晰影像。

    綠水青山間,珍稀野生動植物生機勃勃。這背後,是我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的綠色發展體製紮實推進——

    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10年來全國完成造林約10.2億畝,綠色版圖不斷擴大。

    截至2019年的10年間,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麵積分別淨減少5萬平方公裏、4.33萬平方公裏。新疆作為我國荒漠化及沙化麵積最大、防沙治沙難度極大的省區,首次實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雙縮減”。

    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係加快構建,國家植物園體係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共同推動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係。

    第一批國家公園交出亮眼“成績單”: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整體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通了13個大熊貓區域的種群生態廊道,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武夷山國家公園新發現雨神角蟾等多個新物種……我國正在建設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係。

    河長製、湖長製、林長製全麵建立,一條條江河、一個個湖泊、一片片森林和草原有了專屬守護者。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從“光盤行動”、節水節紙,到垃圾分類、告別一次性用品,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新風尚。

    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簽署、生效、實施,宣布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保護生態環境的行動,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肯定。

    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新征程上,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攜手同心、不懈奮鬥,一定能彙聚起更加磅礴的偉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記者胡璐、鬱瓊源、田金文、駱飛)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