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永不負 “娘的心”
更新時間:2023-5-14 10:03:02    來源:央視網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1969年1月,不滿16周歲的習近平背起行囊,遠赴陝北梁家河插隊。兒行千裏母擔憂,母親齊心親手為他縫製了一個針線包,上麵繡了三個紅色的字:娘的心。

齊心為習近平縫製的針線包,上麵繡著“娘的心”三個字。

齊心為習近平縫製的針線包,上麵繡著“娘的心”三個字。

一個比手掌心略大的針線包,見證母子連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那時候,咱家的孩子們到哪都是最樸素的。”

“從小,家裏就是橋橋穿舊了安安穿,安安穿舊了近平穿。有一次,近平還因為不肯穿安安的花衣服急哭了。後來還是你想的救急辦法,用黑墨水把花鞋子和花衣服染黑了再讓他們穿。”

…………

在懷念丈夫習仲勳的文章《仲勳,我用微笑送你遠行》中,齊心這樣寫道。和習仲勳一樣,齊心愛孩子,但絕不嬌慣孩子。

“自我呱呱落地以來,已隨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對父母的認知也和對父母的感情一樣,久而彌深。”2001年,習近平在一封家書中這樣寫道。在他看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麼樣的家教,就有什麼樣的人。

1972年冬,齊心和子女們。前排右起:齊橋橋、齊心、習安安。後排右起:習近平、習遠平。

1972年冬,齊心和子女們。前排右起:齊橋橋、齊心、習安安。後排右起:習近平、習遠平。

“工作好、學習好、一切事情都處理好”,齊心把丈夫叮囑自己的這句話當作座右銘,並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子女:她始終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她從沒考慮過利用丈夫的職權和影響調換一下工作,離家近一些;在那段最艱難的歲月裏,她仍堅持每月按時交納黨費……

行勝於言。習近平的姐姐齊橋橋說,盡管自己和弟弟妹妹們小時候沒有華麗的衣著,“但我們的學習都很好,內心是充實的,精神是健康的,即使是在最艱難、被人歧視的日子裏,我們仍然是樂觀的,而且活得很有尊嚴”。

2023年新年前夕,習近平以國家主席身份第10次發表新年賀詞。電視畫麵中,習近平的辦公室裏擺放著這樣一幅照片:他與夫人彭麗媛一左一右,攙扶著母親齊心,母子二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習近平辦公室書架上的照片

習近平的辦公室裏放著他和家人的合照。

母子情深,令人印象深刻。讓習近平至今難忘的是,小時候母親背著他去書店買小人書《嶽飛傳》,買回來之後,母親就給他講精忠報國、嶽母刺字的故事。習近平回憶道:“我說,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親說,是疼,但心裏銘記住了。”

習近平記住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並將其作為一生追求的目標。

“媽媽聽了還挺高興的”

“有一回,我和他坐在一塊看電視,是個紀實片,記述一個山裏農民受到某地司法部門不公正處理後四處申告無門的經曆。看完之後,近平長歎一聲:百姓不易啊!”

這件事被齊心寫進了一篇文章中,她很欣慰,“他能把百姓的事放在心裏”。曾任習仲勳秘書的俞惠煜回憶說:“在齊心阿姨看來,近平的為人特別像他的父親,有些事做得和習老簡直如出一轍。”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在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在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

十幾歲時,習近平的願望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三十歲左右時,他向同事袒露心聲:“隻想著過舒適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準備入‘苦海’的”;六十歲那年一次訪貧問苦,他握著老人的手親切地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

從黃土地中走來,從陝北一個小村莊的村支書到泱泱大國最高領導人、億萬人民衷心愛戴的領袖,兢兢業業、夙夜在公,成為習近平的工作常態。立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他,經常因為工作不能陪伴母親。

2001年春節,遠在福建的習近平沒能回家同父母團聚。紀錄片《忠貞》的鏡頭記錄下了母子間的一次通話。



“今年回不來啊?那好,好,好……我給你說,兒子,你這麼多工作,工作需要,媽媽聽了還挺高興的。”

通話時,當得知習近平因為工作無法陪他們過年,齊心反而感到欣慰,她對習近平說:“隻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對爸爸媽媽最大的孝心。”

齊心希望兒子全身心投入工作,把“重擔”挑好。母親的期許,習近平未曾忘記。用他自己的話講,所做的一切是“利民為本”,“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

歲月奔湧,山河見證。

在陝北插隊時,他是鄉親們眼中“吃苦耐勞的好後生”;離開正定多年後,正定人依然親切稱呼他“咱們的老書記”;在福建工作時,當地人常喊他“百姓省長”;任總書記後,有山村老支書豎起大拇指,當麵讚揚他:“你呀,幹得不錯嘞!”……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好家風中成長,從人民中走來,習近平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為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美滿和億萬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忘我奮鬥,真正做到了不負人民、不負“娘的心”。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永不負 “娘的心”
    2023-5-14 10:03:02    來源:央視網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1969年1月,不滿16周歲的習近平背起行囊,遠赴陝北梁家河插隊。兒行千裏母擔憂,母親齊心親手為他縫製了一個針線包,上麵繡了三個紅色的字:娘的心。

    齊心為習近平縫製的針線包,上麵繡著“娘的心”三個字。

    齊心為習近平縫製的針線包,上麵繡著“娘的心”三個字。

    一個比手掌心略大的針線包,見證母子連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那時候,咱家的孩子們到哪都是最樸素的。”

    “從小,家裏就是橋橋穿舊了安安穿,安安穿舊了近平穿。有一次,近平還因為不肯穿安安的花衣服急哭了。後來還是你想的救急辦法,用黑墨水把花鞋子和花衣服染黑了再讓他們穿。”

    …………

    在懷念丈夫習仲勳的文章《仲勳,我用微笑送你遠行》中,齊心這樣寫道。和習仲勳一樣,齊心愛孩子,但絕不嬌慣孩子。

    “自我呱呱落地以來,已隨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對父母的認知也和對父母的感情一樣,久而彌深。”2001年,習近平在一封家書中這樣寫道。在他看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麼樣的家教,就有什麼樣的人。

    1972年冬,齊心和子女們。前排右起:齊橋橋、齊心、習安安。後排右起:習近平、習遠平。

    1972年冬,齊心和子女們。前排右起:齊橋橋、齊心、習安安。後排右起:習近平、習遠平。

    “工作好、學習好、一切事情都處理好”,齊心把丈夫叮囑自己的這句話當作座右銘,並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子女:她始終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她從沒考慮過利用丈夫的職權和影響調換一下工作,離家近一些;在那段最艱難的歲月裏,她仍堅持每月按時交納黨費……

    行勝於言。習近平的姐姐齊橋橋說,盡管自己和弟弟妹妹們小時候沒有華麗的衣著,“但我們的學習都很好,內心是充實的,精神是健康的,即使是在最艱難、被人歧視的日子裏,我們仍然是樂觀的,而且活得很有尊嚴”。

    2023年新年前夕,習近平以國家主席身份第10次發表新年賀詞。電視畫麵中,習近平的辦公室裏擺放著這樣一幅照片:他與夫人彭麗媛一左一右,攙扶著母親齊心,母子二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

    習近平辦公室書架上的照片

    習近平的辦公室裏放著他和家人的合照。

    母子情深,令人印象深刻。讓習近平至今難忘的是,小時候母親背著他去書店買小人書《嶽飛傳》,買回來之後,母親就給他講精忠報國、嶽母刺字的故事。習近平回憶道:“我說,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親說,是疼,但心裏銘記住了。”

    習近平記住了“精忠報國”四個字,並將其作為一生追求的目標。

    “媽媽聽了還挺高興的”

    “有一回,我和他坐在一塊看電視,是個紀實片,記述一個山裏農民受到某地司法部門不公正處理後四處申告無門的經曆。看完之後,近平長歎一聲:百姓不易啊!”

    這件事被齊心寫進了一篇文章中,她很欣慰,“他能把百姓的事放在心裏”。曾任習仲勳秘書的俞惠煜回憶說:“在齊心阿姨看來,近平的為人特別像他的父親,有些事做得和習老簡直如出一轍。”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在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在陝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看望村民,並就老區脫貧致富進行實地調研。

    十幾歲時,習近平的願望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並且經常吃上肉”;三十歲左右時,他向同事袒露心聲:“隻想著過舒適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我是準備入‘苦海’的”;六十歲那年一次訪貧問苦,他握著老人的手親切地說:“我是人民的勤務員”……

    從黃土地中走來,從陝北一個小村莊的村支書到泱泱大國最高領導人、億萬人民衷心愛戴的領袖,兢兢業業、夙夜在公,成為習近平的工作常態。立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他,經常因為工作不能陪伴母親。

    2001年春節,遠在福建的習近平沒能回家同父母團聚。紀錄片《忠貞》的鏡頭記錄下了母子間的一次通話。



    “今年回不來啊?那好,好,好……我給你說,兒子,你這麼多工作,工作需要,媽媽聽了還挺高興的。”

    通話時,當得知習近平因為工作無法陪他們過年,齊心反而感到欣慰,她對習近平說:“隻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對爸爸媽媽最大的孝心。”

    齊心希望兒子全身心投入工作,把“重擔”挑好。母親的期許,習近平未曾忘記。用他自己的話講,所做的一切是“利民為本”,“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

    歲月奔湧,山河見證。

    在陝北插隊時,他是鄉親們眼中“吃苦耐勞的好後生”;離開正定多年後,正定人依然親切稱呼他“咱們的老書記”;在福建工作時,當地人常喊他“百姓省長”;任總書記後,有山村老支書豎起大拇指,當麵讚揚他:“你呀,幹得不錯嘞!”……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好家風中成長,從人民中走來,習近平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為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美滿和億萬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忘我奮鬥,真正做到了不負人民、不負“娘的心”。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