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我市擂響建設森林焦作奮進鼓
更新時間:2018-11-26 8:20:57    來源:焦作晚報
       ●實施北部山區綠化工程,全力建設南太行生態旅遊文體康養集聚帶

       ●加快城東公園、沁泉湖公園等重點綠化項目建設,拓展城市綠色空間

       ●科學規劃企業騰退土地,將植樹造綠融入城市空間,推進“森林進城”

       ●每年開展冬春兩次全民義務植樹活動,讓懷川大地綠色更多生態更美

       11月23日,全市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焦作動員大會召開,擂響了我市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焦作的奮進鼓,一場新時代懷川大地國土綠化的戰役全麵打響。

       近年來,我市全力增加森林資源總量,目前全市林地麵積達162.7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54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2%,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林業生態縣全覆蓋。今年年初以來,我市已完成營造林20.37萬畝,占省定任務的112%。

       此外,我市加快推進城市綠化,啟動南水北調城區段綠化帶建設,完成“兩口一路”綠化工程,建成公路綠色廊道526公裏,中心城區和縣城建成一批城市公園、遊園、綠地,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6%。

       然而,我市森林資源總量還不夠足,居全省第十一位。全市現有林業用地麵積占全市土地總麵積的27%,低於全省平均水平。我市此次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焦作,奮鬥目標是2019年全市完成營造林16.75萬畝、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5%。

       那麼,樹往哪裏種呢?

       種在北部山區。目前,北部山區還有10多萬畝裸露岩石區、幹石山和廢棄礦山,這些區域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但也是未來我市國土綠化的“主戰場”。我市將實施北部山區綠化工程,全力建設南太行生態旅遊文體康養集聚帶,將北部山區打造成我市的生態帶、產業帶和景觀帶。

       種在河邊、路邊、田邊。我市將實施林網綠化工程,重點推進黃河生態文化旅遊帶、南水北調生態休閑帶、大沙河濱水景觀帶建設,加強河道兩岸造林增綠。加快建設道路兩側林網,實現廊道由綠化向美化、彩化、亮化升級。加快建設農田周邊林網,打造平原生態涵養區。

       種在城區裏。加快城東公園、沁泉湖公園等重點綠化項目建設,拓展城市綠色空間。采取“街角辟綠、見縫插綠、拆違建綠、節點補綠、垂直掛綠”等多種形式,持續增加城市綠量,做到群眾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讓市民開窗見綠、出門進園,隨處見綠、隨時見景。

       我市還將把國土綠化與實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複工程、北部生態新城規劃建設、百企退城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整體推進、全麵突破,奮力開創國土綠化、森林焦作建設新局麵。

       據了解,我市牽頭申報的南太行地區生態保護修複工程項目已經成功入圍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下一步,我市將加快推進大沙河生態治理、南水北調城區段生態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項目。另外,中鐵太行國際生態城項目概念性規劃已經啟動,中站、馬村、沁陽、博愛、修武等沿山縣市區將按照“宜造則造、宜封則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原則,全麵推進區域內的國土綠化工作,努力打造產城融合、景城融合、人城融合、生態宜居的城市新形態。

       為破解“工業圍城”難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我市今年啟動了百企退城三年行動,分類推動中心城區100家工業企業搬遷、轉型或淘汰。下一步,我市將對百企退城後騰退的土地進行科學規劃,確定實施綠化的地塊將高標準建設公園、遊園和綠地,將植樹造綠科學、合理地融入城市空間,著力推進“森林進城”。

       從今年開始,我市每年將固定開展冬春兩次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以此喚起全社會對改善生態環境的關心與支持。“此次動員會的召開,拉開了我市冬季植樹造林的大幕;明年春節過後,我們要再次掀起春季植樹造林的熱潮,讓懷川大地綠色更多、生態更美,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生態紅利。”市委書記王小平說。  

 (記者 李曉軍)

文章編輯:殷愛萍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我市擂響建設森林焦作奮進鼓
2018-11-26 8:20:57    來源:焦作晚報
       ●實施北部山區綠化工程,全力建設南太行生態旅遊文體康養集聚帶

       ●加快城東公園、沁泉湖公園等重點綠化項目建設,拓展城市綠色空間

       ●科學規劃企業騰退土地,將植樹造綠融入城市空間,推進“森林進城”

       ●每年開展冬春兩次全民義務植樹活動,讓懷川大地綠色更多生態更美

       11月23日,全市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焦作動員大會召開,擂響了我市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焦作的奮進鼓,一場新時代懷川大地國土綠化的戰役全麵打響。

       近年來,我市全力增加森林資源總量,目前全市林地麵積達162.7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54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32%,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林業生態縣全覆蓋。今年年初以來,我市已完成營造林20.37萬畝,占省定任務的112%。

       此外,我市加快推進城市綠化,啟動南水北調城區段綠化帶建設,完成“兩口一路”綠化工程,建成公路綠色廊道526公裏,中心城區和縣城建成一批城市公園、遊園、綠地,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6%。

       然而,我市森林資源總量還不夠足,居全省第十一位。全市現有林業用地麵積占全市土地總麵積的27%,低於全省平均水平。我市此次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建設森林焦作,奮鬥目標是2019年全市完成營造林16.75萬畝、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5%。

       那麼,樹往哪裏種呢?

       種在北部山區。目前,北部山區還有10多萬畝裸露岩石區、幹石山和廢棄礦山,這些區域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但也是未來我市國土綠化的“主戰場”。我市將實施北部山區綠化工程,全力建設南太行生態旅遊文體康養集聚帶,將北部山區打造成我市的生態帶、產業帶和景觀帶。

       種在河邊、路邊、田邊。我市將實施林網綠化工程,重點推進黃河生態文化旅遊帶、南水北調生態休閑帶、大沙河濱水景觀帶建設,加強河道兩岸造林增綠。加快建設道路兩側林網,實現廊道由綠化向美化、彩化、亮化升級。加快建設農田周邊林網,打造平原生態涵養區。

       種在城區裏。加快城東公園、沁泉湖公園等重點綠化項目建設,拓展城市綠色空間。采取“街角辟綠、見縫插綠、拆違建綠、節點補綠、垂直掛綠”等多種形式,持續增加城市綠量,做到群眾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讓市民開窗見綠、出門進園,隨處見綠、隨時見景。

       我市還將把國土綠化與實施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複工程、北部生態新城規劃建設、百企退城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整體推進、全麵突破,奮力開創國土綠化、森林焦作建設新局麵。

       據了解,我市牽頭申報的南太行地區生態保護修複工程項目已經成功入圍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下一步,我市將加快推進大沙河生態治理、南水北調城區段生態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項目。另外,中鐵太行國際生態城項目概念性規劃已經啟動,中站、馬村、沁陽、博愛、修武等沿山縣市區將按照“宜造則造、宜封則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的原則,全麵推進區域內的國土綠化工作,努力打造產城融合、景城融合、人城融合、生態宜居的城市新形態。

       為破解“工業圍城”難題,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我市今年啟動了百企退城三年行動,分類推動中心城區100家工業企業搬遷、轉型或淘汰。下一步,我市將對百企退城後騰退的土地進行科學規劃,確定實施綠化的地塊將高標準建設公園、遊園和綠地,將植樹造綠科學、合理地融入城市空間,著力推進“森林進城”。

       從今年開始,我市每年將固定開展冬春兩次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以此喚起全社會對改善生態環境的關心與支持。“此次動員會的召開,拉開了我市冬季植樹造林的大幕;明年春節過後,我們要再次掀起春季植樹造林的熱潮,讓懷川大地綠色更多、生態更美,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生態紅利。”市委書記王小平說。  

 (記者 李曉軍)

文章編輯:殷愛萍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