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蔬菜遭冷遇 各方送溫暖
更新時間:2011-12-9 9:00:13    來源:焦作日報

 

圖為愛心人士在地裏幫助菜農拔大蔥。    本報記者 王龍卿 攝

  本報記者 王龍卿 方家禾

  連續多日的霧霾後,12月8日太陽又出現在天空中。武陟縣嘉應觀鄉二鋪營村,因為太陽,也因為各方愛心更顯溫暖。通往農田的路,由於踩踏的人驟然多了,更加泥濘。

  農戶王同順不懂網絡,他沒想到自己找朋友發的求助賣菜的網帖,短短兩天,引來百餘個谘詢電話,且各路媒體記者、網民、愛心人士絡繹不絕地來到現場。

  農戶間互相謙讓“出鏡”機會

  12月8日上午,記者在王同順的帶領下前往菜地。出乎意料的是,他並沒有急於把記者領到自己的菜地,而是把“露臉”的機會留給了同村其他兩名農戶——張常有和張同戰。通往他們菜地的路容易通行一些。“都是一個村的,看誰家的都一樣。”王同順說。

  不過,他們顯然也很清楚,誰“露臉”多,誰的菜也許就會先賣掉。張常有、張同戰與王同順商量著:“你站在我們的菜地讓記者拍,就說是你的地。”他們覺得王同順搞外聯工作比較辛苦,不願搶了他的“鏡頭”。三個人就這樣謙讓起來,似乎忘記了正事——推銷滯銷的大蔥和蘿卜。

  每天最關心天氣,怕菜熱,也怕菜冷

  34歲的張常有,家有4口人,15畝地。其中7畝種糧食,8畝都種了菜。除了一畝多的白菜和蘿卜、兩畝多的大蔥都已堆放在家裏,地裏還剩三畝多大蔥。“家裏放不下了。”他說,“這是我連續第三年大麵積種菜,前兩年,早一個月,都有外地人過來把菜收走了,價錢還不低。今年種菜真虧了,貴賤都沒人要。”

  張同戰家有7畝多地,種的全是大蔥,趁著昨日天氣好,他一早就組織同村20多名村民,一起去幫忙拔大蔥。“不敢再在地裏放了,天冷蔥凍在地裏就要壞掉了。”雖然“幫工”們都抱著義務勞動的心態,但張同戰還是堅持要給每人60元工錢,他說不能讓人家白幹。

  隻管種菜,豐收時坐等蔬菜經紀人來收購的日子已不再有。農戶著急也沒辦法,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關注天氣預報。“就拿大蔥來說,天熱了,拔出來怕放壞;留在地裏,又怕天冷凍傷。”張常有無奈地說。

  個人散戶不比鄭州“蘿卜哥”,愛心人士不願白拿

  在趕往二鋪營村的途中,記者遇到了我市的愛心網友“退伍兵”、“漢口路22號”、“多情”等人。王同順找的發帖人和“退伍兵”是未曾謀麵的多年網友,得知這一情況後,“退伍兵”在幾大網站、社區、微博和QQ群等進行了推廣和轉發。

  不懂網絡的王同順前段時間偶然在電視上看到鄭州“蘿卜哥”的事跡,就萌生了求助網絡的念頭。鄭州“蘿卜哥”是一個人承包了上百畝的地,王同順發現自己在數量上沒辦法和人家比,便將同村和附近幾個村落的滯銷蔬菜麵積進行了大概估算和統計,所以才有了300畝蘿卜和1000畝大蔥的數據。另一個沒辦法比的是,鄭州“蘿卜哥”免費送蘿卜配售紅薯,而他們這些個人散戶達不成統一意見,也不比大戶的“大方”,所以不能免費送,隻是想盡量減少損失。比起鄭州“蘿卜哥”遭遇的哄搶,焦作地區的網民、愛心人士都比較自覺。“今天主要代表網友團來考察一下,來一趟不容易,先捎走一點。”張常有和“退伍兵”、“漢口路22號”一起抽了幾把大蔥,張常有不要錢,但他們非要給,不願白拿。

  此事引官方、民間和網絡同關注

  昨日11時許,二鋪營村黨支部委員吳保軍聞訊趕到地裏。“今年很奇怪,村裏1000餘戶人家,大麵積種菜的大概有10多戶,比去年還少,反而賣不出去了。”吳保軍介紹,除了滯銷的蔬菜、玉米和花生外,這些農戶普遍種植的農作物,目前收購的也很少。

  記者發現,幾乎家家戶戶的外牆上都掛滿了玉米穗,在陽光的照耀下,金燦燦的很喜人。“花生好多都發黴了,每家都有三五千斤。往年賣到三元多,今年兩元多,價格太低了,好多人不願賣。今年由於雨水多,也影響了花生的產量,而且種花生的成本比玉米高。”吳保軍說。

  隨後,記者趕到嘉應觀鄉政府,主管農業的副鄉長李合愷不巧在外工作。電話聯係上後,李合愷表示,鄉政府已經注意到了蔬菜滯銷的情況,並且已經聯係了縣農業局協商幫助發布相關信息。

  農戶有難,牽動著官方、民間和網絡人士的心。“中國農享網”、“焦作多情網絡電視台”、“焦作社區”等網絡平台都在一邊積極和農戶聯係,一邊組織網友幫忙購買。我市兩家DM直投廣告雜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將免費為農戶發布信息。

  12月8日下午,得到最新消息:焦作市藍波灣量販有限公司生鮮采購部經理孟斌也已經派員工到現場考察過,一旦田間容易通車,就過去購買。孟斌告訴記者:“王同順、張常有和張同戰三家的蔬菜,我們全買下都沒問題。”

  本報將繼續關注此事的進展。

 

 

文章編輯:陳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蔬菜遭冷遇 各方送溫暖
2011-12-9 9:00:13    來源:焦作日報

 

圖為愛心人士在地裏幫助菜農拔大蔥。    本報記者 王龍卿 攝

  本報記者 王龍卿 方家禾

  連續多日的霧霾後,12月8日太陽又出現在天空中。武陟縣嘉應觀鄉二鋪營村,因為太陽,也因為各方愛心更顯溫暖。通往農田的路,由於踩踏的人驟然多了,更加泥濘。

  農戶王同順不懂網絡,他沒想到自己找朋友發的求助賣菜的網帖,短短兩天,引來百餘個谘詢電話,且各路媒體記者、網民、愛心人士絡繹不絕地來到現場。

  農戶間互相謙讓“出鏡”機會

  12月8日上午,記者在王同順的帶領下前往菜地。出乎意料的是,他並沒有急於把記者領到自己的菜地,而是把“露臉”的機會留給了同村其他兩名農戶——張常有和張同戰。通往他們菜地的路容易通行一些。“都是一個村的,看誰家的都一樣。”王同順說。

  不過,他們顯然也很清楚,誰“露臉”多,誰的菜也許就會先賣掉。張常有、張同戰與王同順商量著:“你站在我們的菜地讓記者拍,就說是你的地。”他們覺得王同順搞外聯工作比較辛苦,不願搶了他的“鏡頭”。三個人就這樣謙讓起來,似乎忘記了正事——推銷滯銷的大蔥和蘿卜。

  每天最關心天氣,怕菜熱,也怕菜冷

  34歲的張常有,家有4口人,15畝地。其中7畝種糧食,8畝都種了菜。除了一畝多的白菜和蘿卜、兩畝多的大蔥都已堆放在家裏,地裏還剩三畝多大蔥。“家裏放不下了。”他說,“這是我連續第三年大麵積種菜,前兩年,早一個月,都有外地人過來把菜收走了,價錢還不低。今年種菜真虧了,貴賤都沒人要。”

  張同戰家有7畝多地,種的全是大蔥,趁著昨日天氣好,他一早就組織同村20多名村民,一起去幫忙拔大蔥。“不敢再在地裏放了,天冷蔥凍在地裏就要壞掉了。”雖然“幫工”們都抱著義務勞動的心態,但張同戰還是堅持要給每人60元工錢,他說不能讓人家白幹。

  隻管種菜,豐收時坐等蔬菜經紀人來收購的日子已不再有。農戶著急也沒辦法,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關注天氣預報。“就拿大蔥來說,天熱了,拔出來怕放壞;留在地裏,又怕天冷凍傷。”張常有無奈地說。

  個人散戶不比鄭州“蘿卜哥”,愛心人士不願白拿

  在趕往二鋪營村的途中,記者遇到了我市的愛心網友“退伍兵”、“漢口路22號”、“多情”等人。王同順找的發帖人和“退伍兵”是未曾謀麵的多年網友,得知這一情況後,“退伍兵”在幾大網站、社區、微博和QQ群等進行了推廣和轉發。

  不懂網絡的王同順前段時間偶然在電視上看到鄭州“蘿卜哥”的事跡,就萌生了求助網絡的念頭。鄭州“蘿卜哥”是一個人承包了上百畝的地,王同順發現自己在數量上沒辦法和人家比,便將同村和附近幾個村落的滯銷蔬菜麵積進行了大概估算和統計,所以才有了300畝蘿卜和1000畝大蔥的數據。另一個沒辦法比的是,鄭州“蘿卜哥”免費送蘿卜配售紅薯,而他們這些個人散戶達不成統一意見,也不比大戶的“大方”,所以不能免費送,隻是想盡量減少損失。比起鄭州“蘿卜哥”遭遇的哄搶,焦作地區的網民、愛心人士都比較自覺。“今天主要代表網友團來考察一下,來一趟不容易,先捎走一點。”張常有和“退伍兵”、“漢口路22號”一起抽了幾把大蔥,張常有不要錢,但他們非要給,不願白拿。

  此事引官方、民間和網絡同關注

  昨日11時許,二鋪營村黨支部委員吳保軍聞訊趕到地裏。“今年很奇怪,村裏1000餘戶人家,大麵積種菜的大概有10多戶,比去年還少,反而賣不出去了。”吳保軍介紹,除了滯銷的蔬菜、玉米和花生外,這些農戶普遍種植的農作物,目前收購的也很少。

  記者發現,幾乎家家戶戶的外牆上都掛滿了玉米穗,在陽光的照耀下,金燦燦的很喜人。“花生好多都發黴了,每家都有三五千斤。往年賣到三元多,今年兩元多,價格太低了,好多人不願賣。今年由於雨水多,也影響了花生的產量,而且種花生的成本比玉米高。”吳保軍說。

  隨後,記者趕到嘉應觀鄉政府,主管農業的副鄉長李合愷不巧在外工作。電話聯係上後,李合愷表示,鄉政府已經注意到了蔬菜滯銷的情況,並且已經聯係了縣農業局協商幫助發布相關信息。

  農戶有難,牽動著官方、民間和網絡人士的心。“中國農享網”、“焦作多情網絡電視台”、“焦作社區”等網絡平台都在一邊積極和農戶聯係,一邊組織網友幫忙購買。我市兩家DM直投廣告雜誌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將免費為農戶發布信息。

  12月8日下午,得到最新消息:焦作市藍波灣量販有限公司生鮮采購部經理孟斌也已經派員工到現場考察過,一旦田間容易通車,就過去購買。孟斌告訴記者:“王同順、張常有和張同戰三家的蔬菜,我們全買下都沒問題。”

  本報將繼續關注此事的進展。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