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習聲回響|良田良種良機良法 繪就當代春耕圖
更新時間:2024-4-22 8:31:56    來源:央廣網


 

高質量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打造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2024年3月2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

在湖南洞庭湖腹地一眼望不到邊的試驗田裏,拋秧機巡回、無人機低飛,雲管控中心的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每一塊農田實景,足不出戶即可用手機一鍵控製水泵進排水……在益陽市大通湖區千山紅鎮的無人農場中,一群新農人給當地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勾勒出一幅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相融合的當代春耕圖。

大通湖土壤被譽為“南方黑土地”,這裏是河湖沉積物發育的紫潮泥壤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偏堿性,是湖南省唯一全域均為堿性土壤的區域。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條件,是當地參與“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流域再生稻研究專項”的優勢之一。所謂“再生稻”,是指種一茬收獲兩次,即頭季水稻收割後,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具有一定產量的水稻。種植再生稻,省種、省工、減肥、減藥,這對我國糧食增產有著重要意義。

作為當地新農人的代表之一,熊姣軍十幾年前返鄉創業,紮根農村的她想用科技力量“耕”新傳統農業。合作社通過與當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合作,摸索出再生稻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種肥藥一體化機械直播技術、有序機拋農藝技術、南方稻蟹共生技術等新技術,嚐試多季稻、雙季稻、再生稻、稻魚共生等生產模式,努力探索現代農業生產的實現路徑。就在去年,熊姣軍的再生稻無人農場平均畝產達到了1199.2公斤,今年她將目標錨定在畝產1300公斤。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熊姣軍”們相信,在這片世世代代傳下來的良田上,以良種、良機、良法精耕細作,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將“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他們這一代新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監製:張軍 於鋒

統籌:伍剛 王薇

策劃:薑葳 張誌誠

記者:黃珂嵐 楊清

製作設計:劉艾鑫 李彬

部分素材來源: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


 

文章編輯:李潤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習聲回響|良田良種良機良法 繪就當代春耕圖
    2024-4-22 8:31:56    來源:央廣網


     

    高質量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打造一批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2024年3月2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

    在湖南洞庭湖腹地一眼望不到邊的試驗田裏,拋秧機巡回、無人機低飛,雲管控中心的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每一塊農田實景,足不出戶即可用手機一鍵控製水泵進排水……在益陽市大通湖區千山紅鎮的無人農場中,一群新農人給當地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勾勒出一幅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相融合的當代春耕圖。

    大通湖土壤被譽為“南方黑土地”,這裏是河湖沉積物發育的紫潮泥壤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偏堿性,是湖南省唯一全域均為堿性土壤的區域。得天獨厚的氣候地理條件,是當地參與“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流域再生稻研究專項”的優勢之一。所謂“再生稻”,是指種一茬收獲兩次,即頭季水稻收割後,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再收一季具有一定產量的水稻。種植再生稻,省種、省工、減肥、減藥,這對我國糧食增產有著重要意義。

    作為當地新農人的代表之一,熊姣軍十幾年前返鄉創業,紮根農村的她想用科技力量“耕”新傳統農業。合作社通過與當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合作,摸索出再生稻輕簡高效栽培技術、種肥藥一體化機械直播技術、有序機拋農藝技術、南方稻蟹共生技術等新技術,嚐試多季稻、雙季稻、再生稻、稻魚共生等生產模式,努力探索現代農業生產的實現路徑。就在去年,熊姣軍的再生稻無人農場平均畝產達到了1199.2公斤,今年她將目標錨定在畝產1300公斤。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熊姣軍”們相信,在這片世世代代傳下來的良田上,以良種、良機、良法精耕細作,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將“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他們這一代新農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監製:張軍 於鋒

    統籌:伍剛 王薇

    策劃:薑葳 張誌誠

    記者:黃珂嵐 楊清

    製作設計:劉艾鑫 李彬

    部分素材來源: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