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瞭望丨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更新時間:2024-2-20 9:01:34    來源:人民日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們今天堅持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脫胎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長期的曆史傳承發展中,中華文明能夠以我為主,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保持鮮明的文化特性。每次文化融入,都促進了中華文化的重構與新生,並始終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中華民族創造的綿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其強大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一直支撐著中華民族獨立自主探索本民族發展的道路,並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 | 袁昕

觀眾在位於北京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廳內參觀(2022 年 7 月 30 日攝)李鑫攝 / 本刊

泱泱華夏,孕育了傳承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論述,其中“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放在首位。

要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準確把握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弄清楚我們的文明以何連續、何以連續,充分認識到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怎樣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理解古代中國、現代中國以及未來中國。

中華文明何以體現連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而且中華文明從遠古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

“當代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從五帝時代的部族國家、夏商周時期的王朝國家,到秦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一直以國家形態在華夏大地上存在並發展。為什麼說中華文明經曆過朝代更迭、疆域變化,依然綿延不斷、曆經幾千年的傳承發展未曾斷流?可以從其載體的傳承可考、其思想文化的古今貫通、其民族精神的曆久彌新體現出來。

中華文明的載體傳承可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文字的傳承可考,保證了文明代代承繼發展,從未斷代。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漢字,是距今至少3600年的甲骨文,此後漢字經曆篆書、隸書、楷書等發展階段,其字形和讀音的演變皆有跡可循。今天我們使用的漢字同甲骨文沒有根本區別。

中華民族創造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華文明在這些代代相傳的典籍中得以記載和傳承,如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向來是曆代儒家學子首要研學之書,從未中斷。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藝作品,跨越幾千年一直在中華大地上廣為傳誦,滋養著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至今仍能讓我們體會到中華文學之美。

在我國出土的大量考古成果充分展示著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從中可見中華文明傳承悠久且從未中斷。例如,西周國寶級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是“中國”一詞目前最早的出處。

中華文明包含的思想文化古今貫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係”。從其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曆程來看,大體經曆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曆史時期,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被曆代統治者和士人尊崇,極大影響了中國古代政治結構和社會形態。中國優秀傳統的思想文化,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早已浸潤成為中國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從幾千年前沿用至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們今天堅持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脫胎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今貫通的直接體現。

中華文明蘊育的民族精神曆久彌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偉大民族精神,指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偉大民族精神根植於中國人民幾千年的長期奮鬥,在漫長的實踐中凝練成為民族風骨。

我們有偉大創造精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四大發明”,建造了萬裏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等等,造就了一個個人間奇跡。

我們有偉大奮鬥精神,自古以來,中國人民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用汗水和犧牲建設起了美好家園。

我們有偉大團結精神,長期以來中國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多元一體,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團結奮鬥,凝聚了中華民族奮勇向前的不竭力量。

我們有偉大夢想精神,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嚐草、誇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話書寫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執著追求夢想的精神。

偉大民族精神,不僅是中國曆代勞動人民推動曆史滾滾向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曆久彌新,是對幾千年中國人民實踐的集中體現,也是對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鬥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係,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在近現代中國的與時俱進、一脈相承。

中華文明為何具有連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中華文明能夠連續發展,其重要的原因在於其擁有強大的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

文化主體性鑄就了中華文明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在長期的曆史傳承發展中,中華文明能夠以我為主,在受到衝擊和發生變化時始終保持鮮明的文化特性。同時,麵對新環境有能力發展創新,創造新的文化,永葆文明存續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係、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的結果,也是保證文明連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離不開堅定的文化自信。

縱觀中華文明發展史,中華文明曾經曆過多次文化衝擊與交融。曆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多次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如北魏、金、元、清,他們在中原建立政權後,都“尊經術、崇儒雅”,融入並延續了中華文明。

佛教的東傳一度讓中國傳統儒法結構受到衝擊,但思想文化的相互辯難、交流通融並未讓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迷失,而是促進了儒學的更新和佛教的發展,進而使佛教思想經批判吸收同中華文化結合,豐富了中華文化主體性。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學東漸”讓中華文化主體性受到極大挑戰,有人或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甚至將中華文明定位為“現代化之桎梏”,提出“全盤西化”。但實踐證明,這些主張無法挽救民族危亡,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指引中國革命不斷取得勝利,也進一步鞏固和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這正是文明更新的結果。

每次文化融入,都促進了中華文化的重構與新生,並始終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擁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才能在長時間曆史演進中掌握文化傳承發展的主動權。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共同決定了中華文明能夠得以連續。連續性作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首位,是文明得以創新、統一、包容、和平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文明創新、統一、包容、和平共同作用的結果。

守正創新推動了文明的連續。“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曆史進步過程。”綿延不斷、經久不衰的文明是在創新中永葆生命力的。堅持守正創新,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這是文明經久不衰的內在力量。

團結統一保障了文明的連續。“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中華民族有長期大一統的傳統。縱觀曆史,即使遭遇動蕩挫折,“文明不可斷”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在這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土地上,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互鑒融通,共同鑄就燦爛而統一的中華文明。文明的統一性造就了堅強統一的國家,為文明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

開放包容維護了文明的連續。“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彙聚成共同文化”“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中華文明向來不憚於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並以交流而互鑒,進而促進自身發展。從曆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曆久彌新。這種多元共生、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造就了包羅萬象的中華文明,在交流中豐富和發展域外文化、完善和更新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文明的長盛不衰。

和平發展捍衛了文明的連續。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中華民族向來致力於打造和諧穩定、和平安寧的國內外環境,不搞文化霸權,倡導共生並進。同時,文明的和平性不意味著軟弱和委曲求全,中國人民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而是以鬥爭求和平,敢於同侵略者抗爭,並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這不僅保障了中華文明通過和平、和睦、和諧的方式連續發展,也為建設世界和平、促進世界文明共同繁榮發展提供了文化基礎。

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自己的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理解今天的中國為什麼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認識中國,既要看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100多年,更要看更為古老的中華五千多年曆史。

中華民族創造的綿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其強大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一直支撐著中華民族獨立自主探索本民族發展的道路,並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鴉片戰爭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麵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文化的入侵,傳統的中華文化一度無法應對世界變局,中華文明一度麵臨斷裂危險。危亡之際,如何賡續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文明的舊邦新命,成為近代愛國仁人誌士勠力求索的命題。在各種主義和主張的嚐試相繼失敗的曆史背景下,中國人民拿起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革命的麵貌煥然一新。近代以來的實踐證明,中華文明有著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的文化土壤,馬克思主義有著讓中華文明重煥新生的思想偉力。

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成果的指導下,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偉大成就,開辟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個過程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發展,也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多年的偉大文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唯一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是從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不僅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不僅是在對近代以來18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曆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也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

我們能夠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關鍵在於“兩個結合”。一方麵,這條道路首先是社會主義道路,是從馬克思主義來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另一方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提供了文化土壤,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曆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是融通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隻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曆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

今天,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將推動中華文明的賡續和更新,賦予中華文明現代力量,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強大魅力,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瞭望》2024年第7-8期 )

 

文章編輯:劉鳴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瞭望丨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2024-2-20 9:01:34    來源:人民日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們今天堅持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脫胎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長期的曆史傳承發展中,中華文明能夠以我為主,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保持鮮明的文化特性。每次文化融入,都促進了中華文化的重構與新生,並始終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中華民族創造的綿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其強大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一直支撐著中華民族獨立自主探索本民族發展的道路,並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 | 袁昕

    觀眾在位於北京的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瀚廳內參觀(2022 年 7 月 30 日攝)李鑫攝 / 本刊

    泱泱華夏,孕育了傳承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論述,其中“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放在首位。

    要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準確把握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弄清楚我們的文明以何連續、何以連續,充分認識到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怎樣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理解古代中國、現代中國以及未來中國。

    中華文明何以體現連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而且中華文明從遠古一直延續發展到今天。

    “當代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從五帝時代的部族國家、夏商周時期的王朝國家,到秦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華文明一直以國家形態在華夏大地上存在並發展。為什麼說中華文明經曆過朝代更迭、疆域變化,依然綿延不斷、曆經幾千年的傳承發展未曾斷流?可以從其載體的傳承可考、其思想文化的古今貫通、其民族精神的曆久彌新體現出來。

    中華文明的載體傳承可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文字的傳承可考,保證了文明代代承繼發展,從未斷代。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漢字,是距今至少3600年的甲骨文,此後漢字經曆篆書、隸書、楷書等發展階段,其字形和讀音的演變皆有跡可循。今天我們使用的漢字同甲骨文沒有根本區別。

    中華民族創造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華文明在這些代代相傳的典籍中得以記載和傳承,如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向來是曆代儒家學子首要研學之書,從未中斷。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藝作品,跨越幾千年一直在中華大地上廣為傳誦,滋養著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至今仍能讓我們體會到中華文學之美。

    在我國出土的大量考古成果充分展示著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從中可見中華文明傳承悠久且從未中斷。例如,西周國寶級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是“中國”一詞目前最早的出處。

    中華文明包含的思想文化古今貫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係”。從其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曆程來看,大體經曆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曆史時期,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被曆代統治者和士人尊崇,極大影響了中國古代政治結構和社會形態。中國優秀傳統的思想文化,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早已浸潤成為中國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從幾千年前沿用至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們今天堅持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即脫胎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契合性。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今貫通的直接體現。

    中華文明蘊育的民族精神曆久彌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偉大民族精神,指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偉大民族精神根植於中國人民幾千年的長期奮鬥,在漫長的實踐中凝練成為民族風骨。

    我們有偉大創造精神,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四大發明”,建造了萬裏長城、都江堰、大運河、故宮、布達拉宮,等等,造就了一個個人間奇跡。

    我們有偉大奮鬥精神,自古以來,中國人民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用汗水和犧牲建設起了美好家園。

    我們有偉大團結精神,長期以來中國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多元一體,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團結奮鬥,凝聚了中華民族奮勇向前的不竭力量。

    我們有偉大夢想精神,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神農嚐草、誇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話書寫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執著追求夢想的精神。

    偉大民族精神,不僅是中國曆代勞動人民推動曆史滾滾向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了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曆久彌新,是對幾千年中國人民實踐的集中體現,也是對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鬥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係,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在近現代中國的與時俱進、一脈相承。

    中華文明為何具有連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中華文明能夠連續發展,其重要的原因在於其擁有強大的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

    文化主體性鑄就了中華文明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在長期的曆史傳承發展中,中華文明能夠以我為主,在受到衝擊和發生變化時始終保持鮮明的文化特性。同時,麵對新環境有能力發展創新,創造新的文化,永葆文明存續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係、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斷的結果,也是保證文明連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離不開堅定的文化自信。

    縱觀中華文明發展史,中華文明曾經曆過多次文化衝擊與交融。曆史上,北方遊牧民族多次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如北魏、金、元、清,他們在中原建立政權後,都“尊經術、崇儒雅”,融入並延續了中華文明。

    佛教的東傳一度讓中國傳統儒法結構受到衝擊,但思想文化的相互辯難、交流通融並未讓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迷失,而是促進了儒學的更新和佛教的發展,進而使佛教思想經批判吸收同中華文化結合,豐富了中華文化主體性。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學東漸”讓中華文化主體性受到極大挑戰,有人或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甚至將中華文明定位為“現代化之桎梏”,提出“全盤西化”。但實踐證明,這些主張無法挽救民族危亡,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指引中國革命不斷取得勝利,也進一步鞏固和豐富了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這正是文明更新的結果。

    每次文化融入,都促進了中華文化的重構與新生,並始終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擁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才能在長時間曆史演進中掌握文化傳承發展的主動權。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共同決定了中華文明能夠得以連續。連續性作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首位,是文明得以創新、統一、包容、和平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文明創新、統一、包容、和平共同作用的結果。

    守正創新推動了文明的連續。“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曆史進步過程。”綿延不斷、經久不衰的文明是在創新中永葆生命力的。堅持守正創新,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這是文明經久不衰的內在力量。

    團結統一保障了文明的連續。“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中華民族有長期大一統的傳統。縱觀曆史,即使遭遇動蕩挫折,“文明不可斷”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在這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土地上,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互鑒融通,共同鑄就燦爛而統一的中華文明。文明的統一性造就了堅強統一的國家,為文明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

    開放包容維護了文明的連續。“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彙聚成共同文化”“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中華文明向來不憚於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並以交流而互鑒,進而促進自身發展。從曆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傳入中國,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全方位對外開放,中華文明始終在兼收並蓄中曆久彌新。這種多元共生、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造就了包羅萬象的中華文明,在交流中豐富和發展域外文化、完善和更新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文明的長盛不衰。

    和平發展捍衛了文明的連續。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著“以和為貴、好戰必亡”的和平理念。中華民族向來致力於打造和諧穩定、和平安寧的國內外環境,不搞文化霸權,倡導共生並進。同時,文明的和平性不意味著軟弱和委曲求全,中國人民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壓迫、奴役我們,而是以鬥爭求和平,敢於同侵略者抗爭,並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這不僅保障了中華文明通過和平、和睦、和諧的方式連續發展,也為建設世界和平、促進世界文明共同繁榮發展提供了文化基礎。

    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自己的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要理解今天的中國為什麼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認識中國,既要看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100多年,更要看更為古老的中華五千多年曆史。

    中華民族創造的綿延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其強大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一直支撐著中華民族獨立自主探索本民族發展的道路,並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鴉片戰爭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文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麵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文化的入侵,傳統的中華文化一度無法應對世界變局,中華文明一度麵臨斷裂危險。危亡之際,如何賡續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文明的舊邦新命,成為近代愛國仁人誌士勠力求索的命題。在各種主義和主張的嚐試相繼失敗的曆史背景下,中國人民拿起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革命的麵貌煥然一新。近代以來的實踐證明,中華文明有著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展的文化土壤,馬克思主義有著讓中華文明重煥新生的思想偉力。

    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成果的指導下,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偉大成就,開辟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這個過程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發展,也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多年的偉大文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唯一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是從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不僅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不僅是在對近代以來18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曆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也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

    我們能夠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關鍵在於“兩個結合”。一方麵,這條道路首先是社會主義道路,是從馬克思主義來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另一方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提供了文化土壤,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曆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是融通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隻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曆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

    今天,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將推動中華文明的賡續和更新,賦予中華文明現代力量,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強大魅力,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瞭望》2024年第7-8期 )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