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大機遇 大文章|金、銀、藍、綠、紅 你眼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是什麼顏色?
更新時間:2024-2-18 10:10:52    來源:新華社

  中新網2月18日電 (記者 朱延靜)11座城,與一片海灣相擁而伴。5年間,它們朝夕相處,已茁壯成長為一棵屹立世界東方的參天大樹……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發布,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作了全麵規劃。

  5年如白駒過隙,幢幢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銀”光閃耀;經濟高速增長、活力充分釋放,“金”黃奪目;四時花香飛鳥集聚,“綠”意盈盈;靠海向海商船往來穿梭,湛“藍”深邃;人員流動活躍、科創潛力迸發,熱鬧“紅”火。

  多彩灣區,似萬花筒般繽紛絢爛。你眼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會是什麼顏色呢?

  廣州南沙。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伶仃巨變基建跨海,如“銀”龍飛舞

  一橋跨三地,天塹變通途。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兩大重要跨境基礎設施建成通車。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運營,香港加入全國高鐵“朋友圈”。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伏波於浩瀚伶仃洋中的海上巨龍“起舞”,讓往來港、珠、澳三地變得更加便捷。

  圖為港珠澳大橋九洲航道橋。記者 陳驥旻 攝

  跨境基建有“上新”,通關模式也有“創新”。

  香港西九龍高鐵站的“一地兩檢”,大大縮短了通關時間。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繼開通,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內地與港澳的往來越來越快捷便利。

  2023年底,深中通道這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工程主線貫通;2024年初,黃茅海大橋與高欄港大橋海上“牽手”。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後,將與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

  伶仃洋從“歎零丁”,走到了“歎巨變”。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與西人工島。(無人機照片)記者 陳驥旻 攝

  地麵交通往來縱橫有條不紊,空港建設也毫不遜色,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加速成型,五大機場正加快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衝上雲霄看世界、吸引外企灣區“安家”,它們功不可沒!

  基礎設施的建設、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強勁動力,“深圳創業、香港生活”早已成為尋常事。

  金融創新財力雄厚,似“金”光閃耀

  “硬聯通”全麵接駁,“軟聯通”迅速升溫。

  在世界版圖中,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並稱“世界四大灣區”。

  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近13萬億元人民幣。如果將13萬億放置於全球對比,已躋身世界主要經濟體前10,發展之快,令世界矚目。

  香港中環。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開放創新不斷深入,多項改革舉措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持續深化,金融服務創新水平顯著提升,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深港通”交易機製持續優化,截至2023年底,“深港通”累計交易金額超過75.43萬億元。“跨境理財通”正式啟動,極大地促進了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

      澳門大三巴牌坊。圖 視覺中國

  《綱要》指出,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係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五年來,為了方便人員、資金、貨物、信息等要素的流動,粵港澳三地進行了一係列體製機製創新。在此期間,陸續印發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麵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廣州南沙深化麵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麵合作總體方案》等,對推進粵港澳規則銜接機製對接進行了全麵部署。

  如今,隨著“軟聯通”的日益完善,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粵港澳合作平台開發建設穩步推進,正發揮強大效能。

  2023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增強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錨定了方向。

  “灣”有引力,機遇自然來。

  有數據表明,中國內地依然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特別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市群在內的開放程度高、與全球市場聯係緊密、創新文化活躍的區域,將持續吸引海內外企業與投資者。

  綠水青山萬壑鳥鳴,展“綠”意盎然

  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生態。

  蜿蜒的海岸線、優良的港口群,山海連城、三麵環山、三江彙聚,昭示了生態綠始終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航拍鏡頭下的廣州市白江湖森林公園。 陳楚紅 攝

  從係統推進珠江流域水資源、汙廢水處理、涉水項目管理等工作,形成覆蓋全麵的水治理體係;到實施粵港澳三地空氣治理汙染聯防聯控,施行更加嚴格的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和清潔航運政策;再到強化粵港澳三地危險廢物協同處置能力,積極推動粵港澳三地土壤治理與修複的技術交流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持續完善“一國兩製”框架下的粵港澳三地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製,實行生態環境“同保共享”模式,建立合作小組等長效機製,就三地共同關注的生態環境熱點問題開展協同對接。

  深圳海濱生態公園的白鷺展翅。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係,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和布局,是國家對大灣區能源建設提出的要求。

  從3年前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首艘純電動遊船,到如今“藍海豚23”號投入運營,廣東航運向綠色低碳轉型加速;第133屆廣交會上,廣東省低碳發展促進會碳標簽專業委員會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簽訂諒解備忘錄,將開展粵港碳標簽互認合作;香港特區政府在未來15年至20年的時間裏,將會投入約300億美元用作綠色轉型相關措施。

  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正向全力打造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的目標不斷邁進……

  向海而生向海圖強,添“藍”色動力

  珠江奔騰入海,貨輪穿梭如潮。

  以南沙為圓心,以100公裏為半徑,彙聚了粵港澳大灣區全部11座各具特色、潛力無限的城市。這11座城市均有港口,特殊的“地緣”決定了其在探索海洋經濟道路上的優越性。而海洋經濟更是國際一流灣區的標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資料圖:深圳媽灣港  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廣東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2024年廣東省自然資源工作會議也明確,全麵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

  珠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透露,珠海擬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並首次提出謀劃建設珠海海洋中心。

  向海而興,是現實選擇,更是機遇方向。

  2023年11月23日,有“中國海洋第一展”之稱的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開幕,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攜深水工程船“海洋石油201”、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海上油氣智能加工廠“海洋石油123”等“高精尖”海洋科技展品集中亮相。

  同年12月27日,全球最先進,也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在珠江口海域順利完成首次試航。

  粵港澳大灣區交通愈加便利,帶動濱海遊熱度攀升。

  得益於“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等政策陸續實施。港澳市民“一腳油門”便可直通廣東,海洋旅遊資源在“雙向奔赴”中發揮更大價值。

  要素流動活力四射,燃“紅”火未來

  跨過深圳河,築夢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的活力四射,離不開年輕創業者的集聚,更再次凸顯“灣”有引力。

  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在廣州南沙投產。圖為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展廳展示的液體發動機模型吸引參觀者。 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為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促進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自2023年2月20日起,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6大類人才可申辦1-5年不等的人才簽注,在簽注有效期內可以不限次數往來香港或者澳門。

  人才彙聚進一步帶來科創發展,粵港澳聯合創新早已成為大灣區科技創新的一大特色。

  港澳高校加快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布局。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港校紛紛“北上”,在大灣區開拓發展新空間。2020年香港理工大學(佛山)建設項目正式獲批並開始籌劃;202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

  要素便捷流動,激活一池春水。

  有報告顯示,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個主要城市群當中,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人才能力最強。除了互聯網、房地產行業以外,電子技術半導體人才占比居粵港澳大灣區熱招行業的第三位。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粵港澳大灣區電子技術半導體在產業地位以及人才聚集上有相當優勢,這也與大灣區在該領域的重點發力以及頭部企業的帶動效應呈正相關。

  深圳大鵬所城吸引遊客前來度過周末假日時光。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流動的灣區,通達的灣區。

  羊城得閑飲茶,維港浪漫賞景,“灣區人”閑暇生活選擇更多。港人“北上”消費越來越火熱,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在身邊上演……

  在這片續寫傳奇的希望之地,潮起雲湧,更多奇跡接續有來。

  大灣區,大未來!(完)

文章編輯:趙銀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大機遇 大文章|金、銀、藍、綠、紅 你眼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是什麼顏色?
2024-2-18 10:10:52    來源:新華社

  中新網2月18日電 (記者 朱延靜)11座城,與一片海灣相擁而伴。5年間,它們朝夕相處,已茁壯成長為一棵屹立世界東方的參天大樹……

  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發布,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作了全麵規劃。

  5年如白駒過隙,幢幢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銀”光閃耀;經濟高速增長、活力充分釋放,“金”黃奪目;四時花香飛鳥集聚,“綠”意盈盈;靠海向海商船往來穿梭,湛“藍”深邃;人員流動活躍、科創潛力迸發,熱鬧“紅”火。

  多彩灣區,似萬花筒般繽紛絢爛。你眼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會是什麼顏色呢?

  廣州南沙。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伶仃巨變基建跨海,如“銀”龍飛舞

  一橋跨三地,天塹變通途。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兩大重要跨境基礎設施建成通車。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運營,香港加入全國高鐵“朋友圈”。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伏波於浩瀚伶仃洋中的海上巨龍“起舞”,讓往來港、珠、澳三地變得更加便捷。

  圖為港珠澳大橋九洲航道橋。記者 陳驥旻 攝

  跨境基建有“上新”,通關模式也有“創新”。

  香港西九龍高鐵站的“一地兩檢”,大大縮短了通關時間。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繼開通,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內地與港澳的往來越來越快捷便利。

  2023年底,深中通道這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工程主線貫通;2024年初,黃茅海大橋與高欄港大橋海上“牽手”。黃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後,將與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共同組成粵港澳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

  伶仃洋從“歎零丁”,走到了“歎巨變”。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與西人工島。(無人機照片)記者 陳驥旻 攝

  地麵交通往來縱橫有條不紊,空港建設也毫不遜色,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加速成型,五大機場正加快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衝上雲霄看世界、吸引外企灣區“安家”,它們功不可沒!

  基礎設施的建設、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強勁動力,“深圳創業、香港生活”早已成為尋常事。

  金融創新財力雄厚,似“金”光閃耀

  “硬聯通”全麵接駁,“軟聯通”迅速升溫。

  在世界版圖中,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並稱“世界四大灣區”。

  數據顯示,到2022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近13萬億元人民幣。如果將13萬億放置於全球對比,已躋身世界主要經濟體前10,發展之快,令世界矚目。

  香港中環。中新社記者 洪少葵 攝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開放創新不斷深入,多項改革舉措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持續深化,金融服務創新水平顯著提升,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深港通”交易機製持續優化,截至2023年底,“深港通”累計交易金額超過75.43萬億元。“跨境理財通”正式啟動,極大地促進了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

      澳門大三巴牌坊。圖 視覺中國

  《綱要》指出,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係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五年來,為了方便人員、資金、貨物、信息等要素的流動,粵港澳三地進行了一係列體製機製創新。在此期間,陸續印發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麵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廣州南沙深化麵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麵合作總體方案》等,對推進粵港澳規則銜接機製對接進行了全麵部署。

  如今,隨著“軟聯通”的日益完善,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粵港澳合作平台開發建設穩步推進,正發揮強大效能。

  2023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增強中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錨定了方向。

  “灣”有引力,機遇自然來。

  有數據表明,中國內地依然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特別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城市群在內的開放程度高、與全球市場聯係緊密、創新文化活躍的區域,將持續吸引海內外企業與投資者。

  綠水青山萬壑鳥鳴,展“綠”意盎然

  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生態。

  蜿蜒的海岸線、優良的港口群,山海連城、三麵環山、三江彙聚,昭示了生態綠始終是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航拍鏡頭下的廣州市白江湖森林公園。 陳楚紅 攝

  從係統推進珠江流域水資源、汙廢水處理、涉水項目管理等工作,形成覆蓋全麵的水治理體係;到實施粵港澳三地空氣治理汙染聯防聯控,施行更加嚴格的空氣質量達標管理和清潔航運政策;再到強化粵港澳三地危險廢物協同處置能力,積極推動粵港澳三地土壤治理與修複的技術交流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持續完善“一國兩製”框架下的粵港澳三地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機製,實行生態環境“同保共享”模式,建立合作小組等長效機製,就三地共同關注的生態環境熱點問題開展協同對接。

  深圳海濱生態公園的白鷺展翅。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係,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和布局,是國家對大灣區能源建設提出的要求。

  從3年前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首艘純電動遊船,到如今“藍海豚23”號投入運營,廣東航運向綠色低碳轉型加速;第133屆廣交會上,廣東省低碳發展促進會碳標簽專業委員會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簽訂諒解備忘錄,將開展粵港碳標簽互認合作;香港特區政府在未來15年至20年的時間裏,將會投入約300億美元用作綠色轉型相關措施。

  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正向全力打造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的目標不斷邁進……

  向海而生向海圖強,添“藍”色動力

  珠江奔騰入海,貨輪穿梭如潮。

  以南沙為圓心,以100公裏為半徑,彙聚了粵港澳大灣區全部11座各具特色、潛力無限的城市。這11座城市均有港口,特殊的“地緣”決定了其在探索海洋經濟道路上的優越性。而海洋經濟更是國際一流灣區的標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資料圖:深圳媽灣港  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廣東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8年居全國首位。2024年廣東省自然資源工作會議也明確,全麵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加快打造“海上新廣東”。

  珠海市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透露,珠海擬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並首次提出謀劃建設珠海海洋中心。

  向海而興,是現實選擇,更是機遇方向。

  2023年11月23日,有“中國海洋第一展”之稱的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開幕,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攜深水工程船“海洋石油201”、深水物探船“海洋石油720”、海上油氣智能加工廠“海洋石油123”等“高精尖”海洋科技展品集中亮相。

  同年12月27日,全球最先進,也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在珠江口海域順利完成首次試航。

  粵港澳大灣區交通愈加便利,帶動濱海遊熱度攀升。

  得益於“澳車北上”“港車北上”等政策陸續實施。港澳市民“一腳油門”便可直通廣東,海洋旅遊資源在“雙向奔赴”中發揮更大價值。

  要素流動活力四射,燃“紅”火未來

  跨過深圳河,築夢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的活力四射,離不開年輕創業者的集聚,更再次凸顯“灣”有引力。

  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在廣州南沙投產。圖為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展廳展示的液體發動機模型吸引參觀者。 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為便利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從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促進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自2023年2月20日起,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6大類人才可申辦1-5年不等的人才簽注,在簽注有效期內可以不限次數往來香港或者澳門。

  人才彙聚進一步帶來科創發展,粵港澳聯合創新早已成為大灣區科技創新的一大特色。

  港澳高校加快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布局。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港校紛紛“北上”,在大灣區開拓發展新空間。2020年香港理工大學(佛山)建設項目正式獲批並開始籌劃;2022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

  要素便捷流動,激活一池春水。

  有報告顯示,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個主要城市群當中,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人才能力最強。除了互聯網、房地產行業以外,電子技術半導體人才占比居粵港澳大灣區熱招行業的第三位。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粵港澳大灣區電子技術半導體在產業地位以及人才聚集上有相當優勢,這也與大灣區在該領域的重點發力以及頭部企業的帶動效應呈正相關。

  深圳大鵬所城吸引遊客前來度過周末假日時光。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流動的灣區,通達的灣區。

  羊城得閑飲茶,維港浪漫賞景,“灣區人”閑暇生活選擇更多。港人“北上”消費越來越火熱,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在身邊上演……

  在這片續寫傳奇的希望之地,潮起雲湧,更多奇跡接續有來。

  大灣區,大未來!(完)

文章編輯:趙銀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