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以核心技術突破贏得科技自立自強
更新時間:2024-1-14 9:44:09    來源:新華社


◇202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時指出,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要加強技術研發攻關,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業鏈,為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芯片領域光芯片技術與國外差距最小。中國光穀基於自身強大的研究基礎與產業基礎,依托國內龐大的終端應用,未來可能在光芯片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作為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誕生地、“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中國光穀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製造基地、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之一、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麵板產業基地之一,是代表我國在光電子領域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主力軍。

◇截至目前,中國信科集團擁有專利超2萬件,90%為發明專利。主導製定80餘項ITU、IEC國際標準,培育了一批具備國際化視野、技術精專的標準人才隊伍。由中國信科提出的ITU-X.85標準,實現我國電信傳輸網與互聯網融合在國際標準上的突破。

◇截至目前,中國光穀擁有國家級孵化器28個,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級創新平台76家,以武創院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17家,形成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創新中心+湖北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戰略科技力量矩陣。

◇“研發在光穀、配套在周邊,孵化在光穀、加速在周邊,引才在光穀、用才在周邊”的協同創新模式日益成型。一條跨越光穀、鄂州、黃石、黃岡等地的“光穀科創大走廊”上,光電子信息產業加速衝刺萬億級規模。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惠小勇 李鵬翔 徐海波 王自宸

列車懸空而掛,在城市間穿梭“飛行”——國內首條懸掛式空中軌道列車“光穀光子號”近期在中國光穀開通運營。滿滿的科技感,讓人眼前一亮。

成立於1988年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是我國首批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其規模和創新實力突出,被譽為“中國光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中國光穀。202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時指出,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要加強技術研發攻關,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業鏈,為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為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誕生地、“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中國光穀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製造基地、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之一、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麵板產業基地之一,是代表我國在光電子領域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主力軍。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統籌規劃引導中部地區產業集群(基地)發展,在長江沿線建設中國(武漢)光穀。從第一批國家高新區、第二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到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大批國家重大戰略先後落戶中國光穀,助力光穀全速奔赴“世界光穀”新征程。

湖北省、武漢市以及東湖高新區,始終牢記囑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牢牢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先機,勇敢擔當國家使命。先後編製出台《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規劃》《東湖科學城建設發展規劃》《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加快“世界光穀”建設行動計劃》等,明確建設世界光穀路線圖。

2022年,中國光穀電子計算機整機產量達到1339萬台、光纜產量達到5769萬芯千米,相比2012年,分別增長5.3倍、6.5倍。站在新的曆史時期,中國光穀勇擔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著力發揮“獨樹一幟”優勢,加速彙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原始創新策源新高地。持續圍繞“光”做文章,“用”為導向,國家需要什麼就研究什麼,致力於“產業最完整”到“產業鏈自主可控”,加快打造世界級的“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以高標準建設武漢新城為引領,奮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穀”。

在位於武漢中國光穀的光電器件研發製造商——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技術人員在光模塊生產線作業(2023 年 4 月 11 日攝)程敏攝 / 本刊

一根光纖拉出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1976年,世界第一條民用光纖通信線路在美國開通。1979年,在位於中國光穀的武漢郵電科學院裏,拉製出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每公裏衰耗隻有4分貝的光纖。由此開啟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新紀元,中國在光通信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

光纖是由石英玻璃拉製而成的比頭發絲還細的細絲。循著光纖研究之路,武漢郵電科學院逐步涉足光電子信息產業各個領域,成長為中國乃至世界光通信領域的“領航者”,2018年合並組建成立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中國信科集團展廳,一張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證書格外醒目,上麵寫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此前發現、獲國際永久編號的第121547號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烽火通信星”。

中國信科集團所屬烽火通信公司董事長曾軍介紹,該公司曆時4年,自主研製出長達10萬次的彎曲疲勞壽命試驗的動光纜,做強“中國天眼”的“視神經係統”。國家天文台因此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烽火通信星”。

國家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中國光穀以創新引領,厚植產業基礎,圍繞產業鏈上中下遊協同發力,創新鏈從基礎研究延伸到終端產品,在光通信、光電顯示、激光、光電傳感等多個領域及其細分板塊,成長出一批擁有獨門秘笈的領軍企業,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

——持續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

光纖領域全球第一的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掌握PCVD、VAD、OVD三大主流預製棒製備關鍵技術並實現產業化的光纖企業。回顧發展曆程,總裁莊丹說,“過去1萬多個日夜裏,我們研發創新片刻不敢停歇。”長飛每年將營業收入的5%投入研發,已累計申請專利1300餘項,獲得國內外專利1000餘項。

目前,長飛公司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光纖預製棒、光纖和光纜供應商,生產的產品銷往90多個國家和地區。

切割,焊接,光束飛旋……在中國光穀一家激光技術公司檢驗車間內,幾十台光纖激光器正在進行出廠前測試。這家企業用十餘年時間打造了一條全國產化的光纖激光器製造產業鏈,解決了多項“卡脖子”技術,將激光器核心器件技術牢牢把握在中國人手中。

激光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機器人、機床,是製造業的重要工具。中國光穀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之一,聚集了華工科技等多家龍頭企業。

——引領製定國際標準,掌握產業發展主導權。

大約3年前,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人員抓住光纖通信帶寬向C++波段演進的趨勢,研製出光纖放大器產品。隨後,中國產品成為這一領域的“國際標準”。光迅科技副總經理卜勤練測算,這一領域預計為中國企業打開8億美元的海外市場。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中國信科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魯國慶說,2022年,中國信科實現全球首次3.03Pbit/s超大容量光傳輸係統實驗,2023年5月,中國信科再次實現全球首次4.1Pbit/s超大容量光傳輸係統實驗,相當於一根光纖上可容納近1128億人同時通話,同時以5G、光通信為代表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逐步成為“世界通信標準製定者”。

截至目前,中國信科集團擁有專利超2萬件,90%為發明專利。主導製定80餘項ITU、IEC國際標準,培育了一批具備國際化視野、技術精專的標準人才隊伍。由中國信科提出的ITU-X.85標準,實現我國電信傳輸網與互聯網融合在國際標準上的突破。

中國光穀在光電子信息領域下了多年“先手棋”,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聚集1.6萬家光電子信息企業,涵蓋光纖應用延伸的光芯屏端網全產業鏈。

一批批光穀光電子信息企業以標準開路,不僅引領中國市場,還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25%;光電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國際市場占有率12%。

——以國家戰略布局為引領,綢繆“換道超車”。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芯片領域光芯片技術與國外差距最小。中國光穀基於自身強大的研究基礎與產業基礎,依托國內龐大的終端應用,未來可能在光芯片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2022年,光通信技術和網絡全國重點實驗室、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在國內率先完成了1.6Tb/s矽基光收發芯片的聯合研製和功能驗證,實現了我國矽光芯片技術向Tb/s級的首次跨越。“相對於傳統光芯片,矽光芯片具有集成度高、成本低、傳輸性能好等特點。”研發人員告訴記者,這一產品突破多個技術瓶頸,使光通信芯片的整體數據容量提升了4倍。目前,國際上400G光模塊已進入商用部署階段,800G光模塊樣機研製和技術標準正在推進中,而1.6Tb/s光模塊將成為下一步全球競相追逐的熱點。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顧波說,光穀在激光技術的應用上是引領世界的,中國光電技術應用和激光技術應用已占世界的56%。在光穀,“不僅可以找到你的供應商,還能找到你的客戶,這樣高的產業聚集度本身就是巨大優勢。”

在位於武漢的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光纖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對光纖進行檢測(資料圖片)肖藝九攝 / 本刊

提升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優勢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中國光穀如何走深走穩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中國光穀的回答是“光穀在‘光’,更在‘穀’”。“光”是產業形態,“穀”是發展環境。

回首中國光穀的發展曆程,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發揮我國社會主義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打造一流的創新發展環境,推動企業永葆創新活力。

——創建新型研發機構,統籌創新資源,躋身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全球競爭。

契合當前科技創新網絡特征,中國光穀以及武漢市政府搭建起高效組織各類科技力量、統籌各類創新資源的平台。

2022年,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啟動運行,致力於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願做、企業做不了,但科技創新又必須要做”的事情,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共同體。

芯片產業是武創院關注的重點方向。2023年2月,武創院聯合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劉勝教授團隊,以及湖南珞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組建芯片製造協同設計研究所。

劉勝介紹,武創院芯研所整合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進半導體、智能汽車安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內一流芯片製造和測試儀器平台資源,將建設先進芯片材料及工藝集成綜合測試平台、芯片製造——封測材料數據庫平台、多場多尺度耦合的芯片製造協同仿真平台、基於工藝及可靠性的芯片製造——封裝CAPR工業軟件平台等四大平台,破解半導體芯片集成工藝及可靠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小試中試服務、產學研轉化孵化等方麵的“卡脖子”難題。

像芯研所一樣,武創院用一年半時間,共組建掛牌專業研究所13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9家、公共服務平台5個,聚集院士專家領銜的高層次創新團隊20支,開辟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先進製造、北鬥導航、量子技術等一批新領域攻關方向。

以武創院為代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各類科創平台遍地開花。截至目前,中國光穀擁有國家級孵化器28個,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級創新平台76家,像武創院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17家,形成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創新中心+湖北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戰略科技力量矩陣。以中國信科、華工科技、長飛等為“鏈主”,參與全球光電子信息產業競爭與合作。

——問需問計企業家科學家,鞏固提升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優勢。

走進中國光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尊重納稅人,保護創業者”“建設世界一流園區”等標語十分醒目。

在這裏,企業可以一次性拿到《不動產權證書》及“建設工程綜合許可證”等九個證。2023年3月,武漢光穀創新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拿到了光穀文化中心項目的“九證”,項目審批環節大大減少,建設進度明顯加快。

“九證同發、一證開工”是中國光穀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全方位優化營商環境的一項創新,標誌著“光穀速度”再提速。

中國光穀以打造規範高效的政務環境、營造幹事創業的政策環境、塑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構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等為導向,積極推動一係列國家級、省級試點率先在中國光穀落地。

在位於武漢中國光穀的光電器件研發製造商——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技術人員在光模塊生產線作業(2023 年 4 月 11 日攝)程敏攝 / 本刊

為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壯大期不同階段科技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製定“科技金融十五條”“科技金融新十條”等專項政策,設立2億元全國首個“知識產權收儲投資專項基金”。聚焦企業海外維權、上市糾紛應對、知識產權調解,組建全國首個知識產權科技保險共保體,推出全國自貿區首單“銀關保”業務,落地“金關保”業務。

2023年截至11月份,光穀新增經營主體3.7萬家,經營主體總數累計達20.4萬家,企業數超13萬家。目前,光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約53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50家。

“中國光穀之所以吸引各類企業紛至遝來,不僅是因為產業集群規模效應明顯、產業特色鮮明,更重要的是持續創新的發展能力和充滿活力的產業氛圍。”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杜海洋說。

2023年8月31日,杜海洋調研中國信科、華工科技等光電子信息“鏈主”企業,問需問計這一領域企業家科學家,了解創新需求和產業動態,製定完善相關政策,推動構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體係,鞏固提升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優勢。

“問計會”在中國光穀定期召開,形成政企緊密創新聯合體,支持培育“鏈主”企業做大做強,帶動延鏈補鏈強鏈,形成產業領先新優勢。

——打造創新創業者樂園,激發創新活力。

創新是一種生活方式,創業是一種人生追求。良好創新生態讓各方人才彙聚而來。2017年以來,中國光穀已吸引超60萬名大學生就業創業,集聚4名諾獎得主、3000餘名光穀“3551”人才,常住人口118.38萬人,戶籍人口平均年齡約32歲,成為我國創新力最強、經濟增長最快的高新區之一。

中國光穀因勢而為,不斷增加創新投入、集聚創新要素。2012年到2022年,中國光穀年度區級財政科研經費從4.4億元增長到80億元,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從48.8億元增長到317億元,基礎研究經費達到4.8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強度(不含科研院所)躍升至9.5%。

位於武漢光穀未來科技城的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2022 年 7 月 9 日攝)程敏攝 / 本刊

推動“中國光穀”邁向“世界光穀”

曆經35年發展,中國光穀5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已聚滿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各類企業和經營主體。如何進一步鞏固優勢、育強弱項、補齊缺鏈,打造世界一流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開拓更大發展空間,聚集更多創新資源,成為當務之急。

2023年2月,湖北省正式規劃建設武漢新城,打破傳統的行政區劃,橫跨武漢、鄂州兩市,規劃麵積約719平方公裏。光穀74.3%的麵積被納入武漢新城範圍,武漢新城的核心功能、城市中軸線基本布局在光穀。

“要建設一座山水城、家園城、智慧城。”杜海洋說,武漢新城是湖北乃至中部地區發展活力最強、潛力最大的重要地區;這裏山水林田湖資源之富集,在中國城市群中首屈一指,具備構建世界一流山水園林現代化城市的基礎。

2023年7月,東湖高新區召開黨工委(擴大)會作出部署,進一步明確要搶抓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省市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優勢產業、武漢都市圈發展等三重機遇,以高標準建設武漢新城為引領、加快推動“中國光穀”邁向“世界光穀”。

當前,中國光穀正高標準建設武漢新城,持續強化中心樞紐、創新策源、發展引擎、綜合承載等四大功能,推動“人城產”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統籌布局戰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東湖科學城,推進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戰略科技力量建製化布局,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鼓勵未知領域的原始創新和破壁性探索,推動科教深入融彙、產教深度融合,做強科技創新策源引擎。努力在光電科學、生物育種等領域創建國家實驗室或基地,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聚焦光電子信息核心,打造世界級新興產業引領地。緊跟全球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以芯片為核心,重點發力存儲器、三維集成、化合物半導體、矽光芯片等領域,加強產業關鍵核心環節重大技術突破與原始創新,推動優勢領域率先突圍。

——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打造世界級活力生態涵育地。麵向未來城市,按照“片區+平台+合夥人+專項政策+項目公司”模式,推動新城市民中心、青年社區、築芯創研空間、光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空間等十大標誌性項目開工。加快推動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建設,探索實施政策聯動、產業聯動、創新聯動,強化東湖綜保區開放平台功能,全麵拓展“出海”新通道。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武漢新城範圍內的武漢未來科技城園區,在這片以未來產業為主導的創新創業沃土上,專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單項冠軍”等“國家隊”企業拔節生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湖北實驗室、國家創新中心等一大批創新平台先後設立,5萬餘名科創人員、1000餘個海內外雙創團隊與世界同步創新。

“研發在光穀、配套在周邊,孵化在光穀、加速在周邊,引才在光穀、用才在周邊”的協同創新模式日益成型。一條跨越光穀、鄂州、黃石、黃岡等地的“光穀科創大走廊”上,光電子信息產業加速衝刺萬億級規模。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中國光穀將以武漢新城建設為引領,加快推動“世界光穀”建設,力爭到2025年實現“五個一”目標:打造1個國家實驗室,開展100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誕生1家千億級科技領軍企業,培育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1個萬億產業集群。

文章編輯:劉鳴捷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以核心技術突破贏得科技自立自強
2024-1-14 9:44:09    來源:新華社


◇202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時指出,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要加強技術研發攻關,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業鏈,為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芯片領域光芯片技術與國外差距最小。中國光穀基於自身強大的研究基礎與產業基礎,依托國內龐大的終端應用,未來可能在光芯片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作為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誕生地、“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中國光穀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製造基地、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之一、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麵板產業基地之一,是代表我國在光電子領域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主力軍。

◇截至目前,中國信科集團擁有專利超2萬件,90%為發明專利。主導製定80餘項ITU、IEC國際標準,培育了一批具備國際化視野、技術精專的標準人才隊伍。由中國信科提出的ITU-X.85標準,實現我國電信傳輸網與互聯網融合在國際標準上的突破。

◇截至目前,中國光穀擁有國家級孵化器28個,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級創新平台76家,以武創院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17家,形成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創新中心+湖北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戰略科技力量矩陣。

◇“研發在光穀、配套在周邊,孵化在光穀、加速在周邊,引才在光穀、用才在周邊”的協同創新模式日益成型。一條跨越光穀、鄂州、黃石、黃岡等地的“光穀科創大走廊”上,光電子信息產業加速衝刺萬億級規模。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惠小勇 李鵬翔 徐海波 王自宸

列車懸空而掛,在城市間穿梭“飛行”——國內首條懸掛式空中軌道列車“光穀光子號”近期在中國光穀開通運營。滿滿的科技感,讓人眼前一亮。

成立於1988年的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是我國首批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其規模和創新實力突出,被譽為“中國光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中國光穀。2022年6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時指出,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要加強技術研發攻關,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斷延伸創新鏈、完善產業鏈,為推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為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誕生地、“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中國光穀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製造基地、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之一、最大的中小尺寸顯示麵板產業基地之一,是代表我國在光電子領域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主力軍。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統籌規劃引導中部地區產業集群(基地)發展,在長江沿線建設中國(武漢)光穀。從第一批國家高新區、第二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到第三批自由貿易試驗區,一大批國家重大戰略先後落戶中國光穀,助力光穀全速奔赴“世界光穀”新征程。

湖北省、武漢市以及東湖高新區,始終牢記囑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牢牢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先機,勇敢擔當國家使命。先後編製出台《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規劃》《東湖科學城建設發展規劃》《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加快“世界光穀”建設行動計劃》等,明確建設世界光穀路線圖。

2022年,中國光穀電子計算機整機產量達到1339萬台、光纜產量達到5769萬芯千米,相比2012年,分別增長5.3倍、6.5倍。站在新的曆史時期,中國光穀勇擔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著力發揮“獨樹一幟”優勢,加速彙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打造原始創新策源新高地。持續圍繞“光”做文章,“用”為導向,國家需要什麼就研究什麼,致力於“產業最完整”到“產業鏈自主可控”,加快打造世界級的“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以高標準建設武漢新城為引領,奮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穀”。

在位於武漢中國光穀的光電器件研發製造商——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技術人員在光模塊生產線作業(2023 年 4 月 11 日攝)程敏攝 / 本刊

一根光纖拉出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1976年,世界第一條民用光纖通信線路在美國開通。1979年,在位於中國光穀的武漢郵電科學院裏,拉製出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每公裏衰耗隻有4分貝的光纖。由此開啟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新紀元,中國在光通信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

光纖是由石英玻璃拉製而成的比頭發絲還細的細絲。循著光纖研究之路,武漢郵電科學院逐步涉足光電子信息產業各個領域,成長為中國乃至世界光通信領域的“領航者”,2018年合並組建成立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中國信科集團展廳,一張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證書格外醒目,上麵寫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此前發現、獲國際永久編號的第121547號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烽火通信星”。

中國信科集團所屬烽火通信公司董事長曾軍介紹,該公司曆時4年,自主研製出長達10萬次的彎曲疲勞壽命試驗的動光纜,做強“中國天眼”的“視神經係統”。國家天文台因此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烽火通信星”。

國家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中國光穀以創新引領,厚植產業基礎,圍繞產業鏈上中下遊協同發力,創新鏈從基礎研究延伸到終端產品,在光通信、光電顯示、激光、光電傳感等多個領域及其細分板塊,成長出一批擁有獨門秘笈的領軍企業,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

——持續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

光纖領域全球第一的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唯一掌握PCVD、VAD、OVD三大主流預製棒製備關鍵技術並實現產業化的光纖企業。回顧發展曆程,總裁莊丹說,“過去1萬多個日夜裏,我們研發創新片刻不敢停歇。”長飛每年將營業收入的5%投入研發,已累計申請專利1300餘項,獲得國內外專利1000餘項。

目前,長飛公司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光纖預製棒、光纖和光纜供應商,生產的產品銷往90多個國家和地區。

切割,焊接,光束飛旋……在中國光穀一家激光技術公司檢驗車間內,幾十台光纖激光器正在進行出廠前測試。這家企業用十餘年時間打造了一條全國產化的光纖激光器製造產業鏈,解決了多項“卡脖子”技術,將激光器核心器件技術牢牢把握在中國人手中。

激光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機器人、機床,是製造業的重要工具。中國光穀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之一,聚集了華工科技等多家龍頭企業。

——引領製定國際標準,掌握產業發展主導權。

大約3年前,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人員抓住光纖通信帶寬向C++波段演進的趨勢,研製出光纖放大器產品。隨後,中國產品成為這一領域的“國際標準”。光迅科技副總經理卜勤練測算,這一領域預計為中國企業打開8億美元的海外市場。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中國信科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魯國慶說,2022年,中國信科實現全球首次3.03Pbit/s超大容量光傳輸係統實驗,2023年5月,中國信科再次實現全球首次4.1Pbit/s超大容量光傳輸係統實驗,相當於一根光纖上可容納近1128億人同時通話,同時以5G、光通信為代表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逐步成為“世界通信標準製定者”。

截至目前,中國信科集團擁有專利超2萬件,90%為發明專利。主導製定80餘項ITU、IEC國際標準,培育了一批具備國際化視野、技術精專的標準人才隊伍。由中國信科提出的ITU-X.85標準,實現我國電信傳輸網與互聯網融合在國際標準上的突破。

中國光穀在光電子信息領域下了多年“先手棋”,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聚集1.6萬家光電子信息企業,涵蓋光纖應用延伸的光芯屏端網全產業鏈。

一批批光穀光電子信息企業以標準開路,不僅引領中國市場,還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25%;光電器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國際市場占有率12%。

——以國家戰略布局為引領,綢繆“換道超車”。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我國芯片領域光芯片技術與國外差距最小。中國光穀基於自身強大的研究基礎與產業基礎,依托國內龐大的終端應用,未來可能在光芯片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2022年,光通信技術和網絡全國重點實驗室、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國家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在國內率先完成了1.6Tb/s矽基光收發芯片的聯合研製和功能驗證,實現了我國矽光芯片技術向Tb/s級的首次跨越。“相對於傳統光芯片,矽光芯片具有集成度高、成本低、傳輸性能好等特點。”研發人員告訴記者,這一產品突破多個技術瓶頸,使光通信芯片的整體數據容量提升了4倍。目前,國際上400G光模塊已進入商用部署階段,800G光模塊樣機研製和技術標準正在推進中,而1.6Tb/s光模塊將成為下一步全球競相追逐的熱點。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顧波說,光穀在激光技術的應用上是引領世界的,中國光電技術應用和激光技術應用已占世界的56%。在光穀,“不僅可以找到你的供應商,還能找到你的客戶,這樣高的產業聚集度本身就是巨大優勢。”

在位於武漢的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光纖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對光纖進行檢測(資料圖片)肖藝九攝 / 本刊

提升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優勢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中國光穀如何走深走穩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中國光穀的回答是“光穀在‘光’,更在‘穀’”。“光”是產業形態,“穀”是發展環境。

回首中國光穀的發展曆程,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發揮我國社會主義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強化黨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打造一流的創新發展環境,推動企業永葆創新活力。

——創建新型研發機構,統籌創新資源,躋身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全球競爭。

契合當前科技創新網絡特征,中國光穀以及武漢市政府搭建起高效組織各類科技力量、統籌各類創新資源的平台。

2022年,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啟動運行,致力於做好“政府不能做、高校院所不願做、企業做不了,但科技創新又必須要做”的事情,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共同體。

芯片產業是武創院關注的重點方向。2023年2月,武創院聯合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劉勝教授團隊,以及湖南珞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組建芯片製造協同設計研究所。

劉勝介紹,武創院芯研所整合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進半導體、智能汽車安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內一流芯片製造和測試儀器平台資源,將建設先進芯片材料及工藝集成綜合測試平台、芯片製造——封測材料數據庫平台、多場多尺度耦合的芯片製造協同仿真平台、基於工藝及可靠性的芯片製造——封裝CAPR工業軟件平台等四大平台,破解半導體芯片集成工藝及可靠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小試中試服務、產學研轉化孵化等方麵的“卡脖子”難題。

像芯研所一樣,武創院用一年半時間,共組建掛牌專業研究所13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19家、公共服務平台5個,聚集院士專家領銜的高層次創新團隊20支,開辟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先進製造、北鬥導航、量子技術等一批新領域攻關方向。

以武創院為代表,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各類科創平台遍地開花。截至目前,中國光穀擁有國家級孵化器28個,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級創新平台76家,像武創院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17家,形成了“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創新中心+湖北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戰略科技力量矩陣。以中國信科、華工科技、長飛等為“鏈主”,參與全球光電子信息產業競爭與合作。

——問需問計企業家科學家,鞏固提升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優勢。

走進中國光穀政務服務中心大廳,“鼓勵冒險,寬容失敗”“尊重納稅人,保護創業者”“建設世界一流園區”等標語十分醒目。

在這裏,企業可以一次性拿到《不動產權證書》及“建設工程綜合許可證”等九個證。2023年3月,武漢光穀創新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拿到了光穀文化中心項目的“九證”,項目審批環節大大減少,建設進度明顯加快。

“九證同發、一證開工”是中國光穀深化政務服務改革、全方位優化營商環境的一項創新,標誌著“光穀速度”再提速。

中國光穀以打造規範高效的政務環境、營造幹事創業的政策環境、塑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構建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等為導向,積極推動一係列國家級、省級試點率先在中國光穀落地。

在位於武漢中國光穀的光電器件研發製造商——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技術人員在光模塊生產線作業(2023 年 4 月 11 日攝)程敏攝 / 本刊

為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壯大期不同階段科技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製定“科技金融十五條”“科技金融新十條”等專項政策,設立2億元全國首個“知識產權收儲投資專項基金”。聚焦企業海外維權、上市糾紛應對、知識產權調解,組建全國首個知識產權科技保險共保體,推出全國自貿區首單“銀關保”業務,落地“金關保”業務。

2023年截至11月份,光穀新增經營主體3.7萬家,經營主體總數累計達20.4萬家,企業數超13萬家。目前,光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約53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50家。

“中國光穀之所以吸引各類企業紛至遝來,不僅是因為產業集群規模效應明顯、產業特色鮮明,更重要的是持續創新的發展能力和充滿活力的產業氛圍。”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杜海洋說。

2023年8月31日,杜海洋調研中國信科、華工科技等光電子信息“鏈主”企業,問需問計這一領域企業家科學家,了解創新需求和產業動態,製定完善相關政策,推動構建以用為導向的科技創新供應鏈體係,鞏固提升光電子信息產業獨樹一幟優勢。

“問計會”在中國光穀定期召開,形成政企緊密創新聯合體,支持培育“鏈主”企業做大做強,帶動延鏈補鏈強鏈,形成產業領先新優勢。

——打造創新創業者樂園,激發創新活力。

創新是一種生活方式,創業是一種人生追求。良好創新生態讓各方人才彙聚而來。2017年以來,中國光穀已吸引超60萬名大學生就業創業,集聚4名諾獎得主、3000餘名光穀“3551”人才,常住人口118.38萬人,戶籍人口平均年齡約32歲,成為我國創新力最強、經濟增長最快的高新區之一。

中國光穀因勢而為,不斷增加創新投入、集聚創新要素。2012年到2022年,中國光穀年度區級財政科研經費從4.4億元增長到80億元,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從48.8億元增長到317億元,基礎研究經費達到4.8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投入強度(不含科研院所)躍升至9.5%。

位於武漢光穀未來科技城的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2022 年 7 月 9 日攝)程敏攝 / 本刊

推動“中國光穀”邁向“世界光穀”

曆經35年發展,中國光穀500多平方公裏的土地已聚滿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主的各類企業和經營主體。如何進一步鞏固優勢、育強弱項、補齊缺鏈,打造世界一流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開拓更大發展空間,聚集更多創新資源,成為當務之急。

2023年2月,湖北省正式規劃建設武漢新城,打破傳統的行政區劃,橫跨武漢、鄂州兩市,規劃麵積約719平方公裏。光穀74.3%的麵積被納入武漢新城範圍,武漢新城的核心功能、城市中軸線基本布局在光穀。

“要建設一座山水城、家園城、智慧城。”杜海洋說,武漢新城是湖北乃至中部地區發展活力最強、潛力最大的重要地區;這裏山水林田湖資源之富集,在中國城市群中首屈一指,具備構建世界一流山水園林現代化城市的基礎。

2023年7月,東湖高新區召開黨工委(擴大)會作出部署,進一步明確要搶抓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省市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優勢產業、武漢都市圈發展等三重機遇,以高標準建設武漢新城為引領、加快推動“中國光穀”邁向“世界光穀”。

當前,中國光穀正高標準建設武漢新城,持續強化中心樞紐、創新策源、發展引擎、綜合承載等四大功能,推動“人城產”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統籌布局戰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級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東湖科學城,推進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戰略科技力量建製化布局,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攻關,鼓勵未知領域的原始創新和破壁性探索,推動科教深入融彙、產教深度融合,做強科技創新策源引擎。努力在光電科學、生物育種等領域創建國家實驗室或基地,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聚焦光電子信息核心,打造世界級新興產業引領地。緊跟全球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以芯片為核心,重點發力存儲器、三維集成、化合物半導體、矽光芯片等領域,加強產業關鍵核心環節重大技術突破與原始創新,推動優勢領域率先突圍。

——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打造世界級活力生態涵育地。麵向未來城市,按照“片區+平台+合夥人+專項政策+項目公司”模式,推動新城市民中心、青年社區、築芯創研空間、光電子信息產業創新空間等十大標誌性項目開工。加快推動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建設,探索實施政策聯動、產業聯動、創新聯動,強化東湖綜保區開放平台功能,全麵拓展“出海”新通道。

近日,記者走進位於武漢新城範圍內的武漢未來科技城園區,在這片以未來產業為主導的創新創業沃土上,專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單項冠軍”等“國家隊”企業拔節生長,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湖北實驗室、國家創新中心等一大批創新平台先後設立,5萬餘名科創人員、1000餘個海內外雙創團隊與世界同步創新。

“研發在光穀、配套在周邊,孵化在光穀、加速在周邊,引才在光穀、用才在周邊”的協同創新模式日益成型。一條跨越光穀、鄂州、黃石、黃岡等地的“光穀科創大走廊”上,光電子信息產業加速衝刺萬億級規模。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中國光穀將以武漢新城建設為引領,加快推動“世界光穀”建設,力爭到2025年實現“五個一”目標:打造1個國家實驗室,開展100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誕生1家千億級科技領軍企業,培育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1個萬億產業集群。

文章編輯:劉鳴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