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央視網消息(晚間新聞):2023年,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一年。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以更生動、更創意的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成為重要的“社交符號”,“到博物館去”也成為越來越多人參與體驗的新風尚。那麼,在這股文博熱背後的密碼是什麼?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特別節目《我與國家一起前行》。
國博持續創新展覽展示 獲觀眾點讚
如果要問,2023年哪裏最火熱?博物館一定榜上有名。在這一年,各大博物館一票難求,成為遊客首選的旅遊目的地,為人們開啟探尋“何以中國”的旅程。2023年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人數達12.4億人次,超過2019年數據。
觀眾:對國博是一直非常向往,到這裏來隻恨自己眼睛不夠用。
觀眾:感受到了很長的曆史文化。
觀眾:覺得特別恢宏,四羊方尊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觀眾(德國):以現代化的手段去展示曆史的演變,我認為這非常有趣。
來國博看中國,領略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時尚選擇。
觀眾:之前在曆史書上看到的都是照片,今天終於見到了實物,有一種曆史感和滄桑感浮現在我眼前。
觀眾:看到那個青銅麵具,是以前在書本上看到過,然後在現實中看,我覺得是很不一樣的感覺。
觀眾:我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王冠特別好看,然後它可以錯位拍照,我就過來了。
在國博,全年有一半多觀眾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高人氣的背後,是國博對文物的創新展示和活化傳承。
國家博物館 陳列工作部主任 研究館員 趙永:首先我們在“古代中國”上,我們肯定要展現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當然也會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為大家呈現更好的展覽形式。
2023年,擁有140多萬件藏品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動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全麵改陳和提升,一些長期深藏在庫房裏的重要文物首次公開展出。
國家博物館 中國古代瓷器展內容設計 策展助理 張裴桐:文物的選擇上,我們也是多次下庫房查看文物,希望選取能夠呈現出不同時期、不同器型,最有代表性的釉色和窯口這樣的一個狀態。比較典型的是剛剛展廳進門的時候有一件蓮花尊,是南北朝時期特別典型的一件瓷器,是能體現當時佛教傳入和對中國本土文化影響的。
如今,博物館熱不斷升溫。吸引人們的,除了不斷推陳出新的展覽、展品之外,還有新技術手段的投入,創新了展陳方式,帶給人全新的體驗。
觀眾:很震撼,帶著孩子來參觀,孩子也覺得很震撼。
觀眾:今天通過這個沉浸式展出,看到了複原後的一些壁畫,還有一個姐姐對我們(進行)曆史性的講解,有了更深的了解
國家博物館 策展工作部主任 研究館員 胡妍:我們也吸收了很多觀眾非常好的留言,也增加了一些內容的知識點,然後和觀眾互動,同時我們還增加了講解員,把五大石窟(藝術時空體驗區)過道裏所有的內容細節給大家一一介紹。
而技術的進步,也讓沉浸在博物館各個角落的文物有了更多融入現代生活的方式,觀眾也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製。“雲逛”博物館成為一種新的熱潮。
艾雯雯,我國博物館界首個數智人講解員,2023年11月起帶觀眾穿越時空,走進中華文明雲展。這也是國博對文物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
國家博物館 文物活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賀占哲:大家可以在線上細致地觀看這些青銅器上的,包括銘文,包括銘文背後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由我們的數智人艾雯雯去給大家講,讓她帶著觀眾去遊覽,而不是觀眾漫無目的地去觀展,讓觀眾更能體會到這個展覽所呈現的故事。
數字技術和高科技手段激活了傳統文化,也激活了人們心靈深處的傳統文化基因。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借助高科技手段,您可以穿梭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與古人同行。
在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您可以走進“最早的中國”,身臨其境感受王朝國家氣象。
在殷墟博物館,您可以探尋漢字的源頭,體驗甲骨文的魅力,解鎖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
在三星堆博物館,您可以沉浸式探索“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神秘古蜀文明。
在國家版本館,您可以徜徉在古籍的書海中,感悟五千年文脈賡續,汲取曆史的智慧。
為一座博物館,趕往一座城,赴一場文化的邀約,更是成為不少文博愛好者的日常。
吳運傑:在文物古跡中讀懂中國
吳運傑:我去了23個省份94個城市,拍了超過500處曆史古跡。
2023年,90後文物愛好者吳運傑很忙,他以行者的姿態,在祖國大地上踏行萬裏,尋找、記錄文物古跡。這一年,他繪製的這張密密麻麻的地圖,在網上火了。將地圖放大後,近萬處文物古跡的坐標都清晰可見。
吳運傑:我裏麵所標的每一處點都是我覺得它第一保存得比較完整、文化藝術價值比較高,第三它的外觀看起來要比較好看。
從小就對文博知識感興趣的吳運傑,2022年獲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國寶大會》總冠軍。2023年,作為一名文博領域的博主,他收獲了500多萬粉絲。
文博愛好者 陳顯慧:關注他有五六年的時間了,那次廊橋之旅就覺得,終於到了這種鄉村,像那種宋畫般的場景裏麵去。
每到一地,吳運傑都要跑完當地所有博物館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拍攝大量照片,介紹背後的曆史文化知識。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超過76萬處,吳運傑地圖所記錄的,其實還不足總量的2%。但是他以個人化的視角重新發現曆史,深度感知文化,正在用自己的語言,帶領越來越多的人在文物古跡中認識中國,讀懂中國。
吳運傑:關注我的還有一些是外國人,在下麵評論beautiful(漂亮)。美是可以跨越時間,跨越地理界限的。我是真誠地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文物能夠被活化利用,讓更多人都知道原來中國還有這麼好的東西。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發現美,記錄美,傳遞美。以博物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正在惠及更多民眾。
2023年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565家,相比於2012年,增長了69.8%,其中90%以上免費開放。
2023年,國家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累計投入資金超100億元。
2023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持續推進,非遺傳承保護體係全麵建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變得更加可親可愛,文物活起來了,文化火起來了,它們本身就是我們的一部分。中華文明,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央視短評】以傳統文化潤筆著墨書寫時代新篇
近些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專注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匠心演繹和創新呈現,還看到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以及不斷提升的審美素養。當一個民族開啟複興的上升通道,人們就有強大的心理需求回首曆史,回望傳統文化,探尋自己從哪裏來,又走過了怎樣的路。不忘來時的路,才能走好未來的路。因此我們麵向曆史,也是在麵向未來。經過歲月洗禮的古老文化展現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我們的使命,就是以優秀傳統文化潤筆著墨,書寫中華文明的時代新篇章。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央視網消息(晚間新聞):2023年,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一年。各種各樣的傳統文化以更生動、更創意的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成為重要的“社交符號”,“到博物館去”也成為越來越多人參與體驗的新風尚。那麼,在這股文博熱背後的密碼是什麼?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特別節目《我與國家一起前行》。
國博持續創新展覽展示 獲觀眾點讚
如果要問,2023年哪裏最火熱?博物館一定榜上有名。在這一年,各大博物館一票難求,成為遊客首選的旅遊目的地,為人們開啟探尋“何以中國”的旅程。2023年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人數達12.4億人次,超過2019年數據。
觀眾:對國博是一直非常向往,到這裏來隻恨自己眼睛不夠用。
觀眾:感受到了很長的曆史文化。
觀眾:覺得特別恢宏,四羊方尊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觀眾(德國):以現代化的手段去展示曆史的演變,我認為這非常有趣。
來國博看中國,領略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時尚選擇。
觀眾:之前在曆史書上看到的都是照片,今天終於見到了實物,有一種曆史感和滄桑感浮現在我眼前。
觀眾:看到那個青銅麵具,是以前在書本上看到過,然後在現實中看,我覺得是很不一樣的感覺。
觀眾:我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王冠特別好看,然後它可以錯位拍照,我就過來了。
在國博,全年有一半多觀眾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高人氣的背後,是國博對文物的創新展示和活化傳承。
國家博物館 陳列工作部主任 研究館員 趙永:首先我們在“古代中國”上,我們肯定要展現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當然也會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為大家呈現更好的展覽形式。
2023年,擁有140多萬件藏品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動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全麵改陳和提升,一些長期深藏在庫房裏的重要文物首次公開展出。
國家博物館 中國古代瓷器展內容設計 策展助理 張裴桐:文物的選擇上,我們也是多次下庫房查看文物,希望選取能夠呈現出不同時期、不同器型,最有代表性的釉色和窯口這樣的一個狀態。比較典型的是剛剛展廳進門的時候有一件蓮花尊,是南北朝時期特別典型的一件瓷器,是能體現當時佛教傳入和對中國本土文化影響的。
如今,博物館熱不斷升溫。吸引人們的,除了不斷推陳出新的展覽、展品之外,還有新技術手段的投入,創新了展陳方式,帶給人全新的體驗。
觀眾:很震撼,帶著孩子來參觀,孩子也覺得很震撼。
觀眾:今天通過這個沉浸式展出,看到了複原後的一些壁畫,還有一個姐姐對我們(進行)曆史性的講解,有了更深的了解
國家博物館 策展工作部主任 研究館員 胡妍:我們也吸收了很多觀眾非常好的留言,也增加了一些內容的知識點,然後和觀眾互動,同時我們還增加了講解員,把五大石窟(藝術時空體驗區)過道裏所有的內容細節給大家一一介紹。
而技術的進步,也讓沉浸在博物館各個角落的文物有了更多融入現代生活的方式,觀眾也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製。“雲逛”博物館成為一種新的熱潮。
艾雯雯,我國博物館界首個數智人講解員,2023年11月起帶觀眾穿越時空,走進中華文明雲展。這也是國博對文物活化利用的最新成果。
國家博物館 文物活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賀占哲:大家可以在線上細致地觀看這些青銅器上的,包括銘文,包括銘文背後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由我們的數智人艾雯雯去給大家講,讓她帶著觀眾去遊覽,而不是觀眾漫無目的地去觀展,讓觀眾更能體會到這個展覽所呈現的故事。
數字技術和高科技手段激活了傳統文化,也激活了人們心靈深處的傳統文化基因。
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借助高科技手段,您可以穿梭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與古人同行。
在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您可以走進“最早的中國”,身臨其境感受王朝國家氣象。
在殷墟博物館,您可以探尋漢字的源頭,體驗甲骨文的魅力,解鎖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
在三星堆博物館,您可以沉浸式探索“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神秘古蜀文明。
在國家版本館,您可以徜徉在古籍的書海中,感悟五千年文脈賡續,汲取曆史的智慧。
為一座博物館,趕往一座城,赴一場文化的邀約,更是成為不少文博愛好者的日常。
吳運傑:在文物古跡中讀懂中國
吳運傑:我去了23個省份94個城市,拍了超過500處曆史古跡。
2023年,90後文物愛好者吳運傑很忙,他以行者的姿態,在祖國大地上踏行萬裏,尋找、記錄文物古跡。這一年,他繪製的這張密密麻麻的地圖,在網上火了。將地圖放大後,近萬處文物古跡的坐標都清晰可見。
吳運傑:我裏麵所標的每一處點都是我覺得它第一保存得比較完整、文化藝術價值比較高,第三它的外觀看起來要比較好看。
從小就對文博知識感興趣的吳運傑,2022年獲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國寶大會》總冠軍。2023年,作為一名文博領域的博主,他收獲了500多萬粉絲。
文博愛好者 陳顯慧:關注他有五六年的時間了,那次廊橋之旅就覺得,終於到了這種鄉村,像那種宋畫般的場景裏麵去。
每到一地,吳運傑都要跑完當地所有博物館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拍攝大量照片,介紹背後的曆史文化知識。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超過76萬處,吳運傑地圖所記錄的,其實還不足總量的2%。但是他以個人化的視角重新發現曆史,深度感知文化,正在用自己的語言,帶領越來越多的人在文物古跡中認識中國,讀懂中國。
吳運傑:關注我的還有一些是外國人,在下麵評論beautiful(漂亮)。美是可以跨越時間,跨越地理界限的。我是真誠地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文物能夠被活化利用,讓更多人都知道原來中國還有這麼好的東西。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發現美,記錄美,傳遞美。以博物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正在惠及更多民眾。
2023年全國備案博物館達6565家,相比於2012年,增長了69.8%,其中90%以上免費開放。
2023年,國家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累計投入資金超100億元。
2023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持續推進,非遺傳承保護體係全麵建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變得更加可親可愛,文物活起來了,文化火起來了,它們本身就是我們的一部分。中華文明,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央視短評】以傳統文化潤筆著墨書寫時代新篇
近些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專注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匠心演繹和創新呈現,還看到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熱情以及不斷提升的審美素養。當一個民族開啟複興的上升通道,人們就有強大的心理需求回首曆史,回望傳統文化,探尋自己從哪裏來,又走過了怎樣的路。不忘來時的路,才能走好未來的路。因此我們麵向曆史,也是在麵向未來。經過歲月洗禮的古老文化展現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我們的使命,就是以優秀傳統文化潤筆著墨,書寫中華文明的時代新篇章。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