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推薦
跨過北緯40°,祖國帶您回家
——第十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側記
■中國軍網記者 趙鬆岩 韓金寶 劉雅昕
這是一條靜止的緯線。
從新疆到遼寧,從高原到平原,從陸地到海洋,北緯40°線靜靜陪伴著北國四季。它在鴨綠江上結束與我國的交彙,自此向東跨入鄰國。
這也是一條鮮活的緯線。
以曆史為經,北緯40°延展開一部歲月默片:它彌漫過戰火硝煙,目送過英雄遠去,又在山河無恙時見證風吹麥浪,成為忠魂對“家”的矚望。
70多年前,“雄赳赳、氣昂昂”的戰歌掀起鴨綠江波濤,誌願軍戰士向南跨過這條緯線。此去一別,無數青春永遠定格在金達萊花盛開的地方。
70多年後的今天,第十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回歸祖國。25位烈士英靈踏過千重雲浪,向北跨過這條緯線,目的地是久違了70多年的故鄉。
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遺骸搭乘運-20回國。楊盼 攝
回家的路
孤身在外的人,常常會夢見回家的路。對誌願軍烈士而言,想來也是這樣,魂牽夢繞。
這條路有多長?地圖上,韓國仁川到中國沈陽的直線距離約為600公裏。
這條路走多久?手表上,時針在表盤上踱過兩圈,既飛快,也漫長。
這條路與誰歸?機艙內,25件覆蓋國旗的棺槨和335件從泥土中挖出的遺物整齊擺放,回家的同伴是出征的戰友和從未放下的家國念想。
自2014年首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回國以來,10年時間,祖國一次一次用最高禮儀迎接英雄回家。
接在韓誌願軍烈士回國的運-20專機從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出發前,中國駐韓國大使邢海明為誌願軍烈士棺槨一一覆蓋國旗。簡短的祭奠儀式上,一聲“祖國接你們回家”,讓屏幕前數億國人心房顫動。
七十餘載異鄉漂泊,從血肉之軀到英雄之魂。今日,忠烈歸來!
沈陽街頭廣告牌打出向誌願軍英烈致敬的標語。中國軍網記者韓金寶 攝
風一動,寒一重,一夜之間,寒潮突襲沈陽,氣溫驟降10℃。
入冬以來,這是最冷的一天,卻也是街上人最多的一天。片片雪花撲簌而下,短暫駐足於人們的深色棉服上。在主幹道兩側,大家自發排成長隊,手持國旗向路口方向張望,早早等候著一次關於回家的約定。
“英靈不朽,山河永念”“忠魂不泯,豐碑永存”“英雄城市,英雄回家”……公交站台、樓宇外牆、室外大屏被句句標語點亮,對英雄的敬意化為紅色暖流,淌過城市的每條街巷,淌進人們心中。
無形的雪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等候,北京時間11月23日11點20分,運載第十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的運-20專機出現在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上空,兩架殲-20飛機在其兩側伴飛護航。舷窗外,山河安瀾,家國安寧,人民安心。
“各位戰友,我們已安全抵達沈陽桃仙國際機場,跨越千裏將誌願軍忠烈接回了祖國懷抱!運-20機組全體成員,再次向忠烈致敬!”飛機降落後,運-20機長路中華在機艙廣播中深情說道。
運-20專機通過“水門”。中國軍網記者劉丹 攝
滑行時,兩道水柱從跑道兩側的消防車中噴射而出,它們在拋物線最高點相遇,一道“水門”傾瀉而下,為搭載誌願軍烈士遺骸的運-20專機接風洗塵。
當禮兵將棺槨移下飛機,越來越密的雪花落在覆蓋棺槨的五星紅旗上,又很快消失,像極了七十多年前戰場上冰雪難涼熱血的幕幕場景。由烈士鮮血染紅的五星紅旗,在任何時候都鮮活、熱烈,讓人無畏向前。
雪花飛舞間,《義勇軍進行曲》的鏗鏘旋律響起。擔負此次司禮演奏任務的武警北京總隊軍樂團已是第六次接誌願軍烈士回家。看著運-20專機緩慢降落,演奏員吳鍾又一次感受到肩上所背負的使命——作為英雄踏上故土聽到的第一首樂曲,這是國的召喚,更是家的慰藉。
“誌願軍英雄是我‘跨時代的戰友’,從青春到白發,他們身上的英雄精神影響了我的一生。”觀禮人群中,“最美退役軍人”關捷早早到達現場等候英雄回家。作為一名記者、作家,在他三十多年的寫作生涯裏,“尋找英雄”一直是這位老兵的寫作主題。“我們的家很強大,也很溫暖。今天,歡迎英雄回家!”
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中國軍網記者韓金寶 攝
等候的人
從戰士出征時“待我回家”的期盼,到英雄犧牲時“代我回家”的遺憾,再到如今跨越千裏“帶我回家”的實現,跨越70多年的等待期盼,再一次重聚在深情的目光裏——
當護送誌願軍烈士遺骸棺槨的騎警車隊即將抵達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時,幾位已過耄耋之年的誌願軍老戰士顫顫巍巍地從凳子上起身。他們舉起右手,一齊向迎麵駛來的車隊敬禮。
雪依舊沒停,風還在嗚咽。老戰士們盡力挺起身子,目送一輛輛卡車從身前通過。那一刹那,被歲月鎖住的時光記憶再次解封——
70多年前,他們和戰友乘車一同奔赴戰場;70多年後,戰友還是記憶裏年輕的樣子,永遠年輕,永遠澎湃,永遠懷著一腔保家衛國的擔當。
從2014年第一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回國起,92歲的誌願軍老戰士李維波連續十年來迎戰友回家,從未間斷。“我們回國70多年,他們長眠在異國70多年。我安慰自己,隻有好好活下去,替他們看看祖國,才是對英靈最大的告慰。”
95歲的程茂友是現場年紀最大的誌願軍老戰士,“當年過鴨綠江時,戰友們常說一句話:‘如果活著回來,就一起去北京天安門,看看祖國的首都;如果沒能活著回來,就安葬在家鄉陵園,永遠守護家鄉。’今天,他們回來了,終於能看到祖國的錦繡山河!”
老人們訴說著對戰友的思念,站立一旁的年輕人紛紛側過頭去,用手抹著眼淚。
在這些老戰士一字一句的講述裏,在他們一年一年的堅持中,越來越多人讀懂了英雄回家的意義——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國家對英雄至高至誠的敬仰,是一個頑強不屈的民族烙在靈魂深處的滾燙。
2019年起,退役軍人事務部等部門啟動幫助烈士尋找親人活動。截至目前,退役軍人事務部已完成迎回的前九批913位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DNA檢材提取和鑒定工作。隨著第十批烈士遺骸回國,幫助烈士尋找親人的活動還將繼續。
天為旌旗,山川同念。當跨越生死的距離不再遙遠,當穿越時空的思念能被安放,當分別已久的忠魂終回故鄉,我們就讀懂了勇氣和向往,回家的路也再不漫長。
誌願軍老戰士向戰友敬禮。圖源自東北新聞網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跨過北緯40°,祖國帶您回家
——第十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側記
■中國軍網記者 趙鬆岩 韓金寶 劉雅昕
這是一條靜止的緯線。
從新疆到遼寧,從高原到平原,從陸地到海洋,北緯40°線靜靜陪伴著北國四季。它在鴨綠江上結束與我國的交彙,自此向東跨入鄰國。
這也是一條鮮活的緯線。
以曆史為經,北緯40°延展開一部歲月默片:它彌漫過戰火硝煙,目送過英雄遠去,又在山河無恙時見證風吹麥浪,成為忠魂對“家”的矚望。
70多年前,“雄赳赳、氣昂昂”的戰歌掀起鴨綠江波濤,誌願軍戰士向南跨過這條緯線。此去一別,無數青春永遠定格在金達萊花盛開的地方。
70多年後的今天,第十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回歸祖國。25位烈士英靈踏過千重雲浪,向北跨過這條緯線,目的地是久違了70多年的故鄉。
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遺骸搭乘運-20回國。楊盼 攝
回家的路
孤身在外的人,常常會夢見回家的路。對誌願軍烈士而言,想來也是這樣,魂牽夢繞。
這條路有多長?地圖上,韓國仁川到中國沈陽的直線距離約為600公裏。
這條路走多久?手表上,時針在表盤上踱過兩圈,既飛快,也漫長。
這條路與誰歸?機艙內,25件覆蓋國旗的棺槨和335件從泥土中挖出的遺物整齊擺放,回家的同伴是出征的戰友和從未放下的家國念想。
自2014年首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回國以來,10年時間,祖國一次一次用最高禮儀迎接英雄回家。
接在韓誌願軍烈士回國的運-20專機從韓國仁川國際機場出發前,中國駐韓國大使邢海明為誌願軍烈士棺槨一一覆蓋國旗。簡短的祭奠儀式上,一聲“祖國接你們回家”,讓屏幕前數億國人心房顫動。
七十餘載異鄉漂泊,從血肉之軀到英雄之魂。今日,忠烈歸來!
沈陽街頭廣告牌打出向誌願軍英烈致敬的標語。中國軍網記者韓金寶 攝
風一動,寒一重,一夜之間,寒潮突襲沈陽,氣溫驟降10℃。
入冬以來,這是最冷的一天,卻也是街上人最多的一天。片片雪花撲簌而下,短暫駐足於人們的深色棉服上。在主幹道兩側,大家自發排成長隊,手持國旗向路口方向張望,早早等候著一次關於回家的約定。
“英靈不朽,山河永念”“忠魂不泯,豐碑永存”“英雄城市,英雄回家”……公交站台、樓宇外牆、室外大屏被句句標語點亮,對英雄的敬意化為紅色暖流,淌過城市的每條街巷,淌進人們心中。
無形的雪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等候,北京時間11月23日11點20分,運載第十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的運-20專機出現在沈陽桃仙國際機場上空,兩架殲-20飛機在其兩側伴飛護航。舷窗外,山河安瀾,家國安寧,人民安心。
“各位戰友,我們已安全抵達沈陽桃仙國際機場,跨越千裏將誌願軍忠烈接回了祖國懷抱!運-20機組全體成員,再次向忠烈致敬!”飛機降落後,運-20機長路中華在機艙廣播中深情說道。
運-20專機通過“水門”。中國軍網記者劉丹 攝
滑行時,兩道水柱從跑道兩側的消防車中噴射而出,它們在拋物線最高點相遇,一道“水門”傾瀉而下,為搭載誌願軍烈士遺骸的運-20專機接風洗塵。
當禮兵將棺槨移下飛機,越來越密的雪花落在覆蓋棺槨的五星紅旗上,又很快消失,像極了七十多年前戰場上冰雪難涼熱血的幕幕場景。由烈士鮮血染紅的五星紅旗,在任何時候都鮮活、熱烈,讓人無畏向前。
雪花飛舞間,《義勇軍進行曲》的鏗鏘旋律響起。擔負此次司禮演奏任務的武警北京總隊軍樂團已是第六次接誌願軍烈士回家。看著運-20專機緩慢降落,演奏員吳鍾又一次感受到肩上所背負的使命——作為英雄踏上故土聽到的第一首樂曲,這是國的召喚,更是家的慰藉。
“誌願軍英雄是我‘跨時代的戰友’,從青春到白發,他們身上的英雄精神影響了我的一生。”觀禮人群中,“最美退役軍人”關捷早早到達現場等候英雄回家。作為一名記者、作家,在他三十多年的寫作生涯裏,“尋找英雄”一直是這位老兵的寫作主題。“我們的家很強大,也很溫暖。今天,歡迎英雄回家!”
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誌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儀式。中國軍網記者韓金寶 攝
等候的人
從戰士出征時“待我回家”的期盼,到英雄犧牲時“代我回家”的遺憾,再到如今跨越千裏“帶我回家”的實現,跨越70多年的等待期盼,再一次重聚在深情的目光裏——
當護送誌願軍烈士遺骸棺槨的騎警車隊即將抵達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時,幾位已過耄耋之年的誌願軍老戰士顫顫巍巍地從凳子上起身。他們舉起右手,一齊向迎麵駛來的車隊敬禮。
雪依舊沒停,風還在嗚咽。老戰士們盡力挺起身子,目送一輛輛卡車從身前通過。那一刹那,被歲月鎖住的時光記憶再次解封——
70多年前,他們和戰友乘車一同奔赴戰場;70多年後,戰友還是記憶裏年輕的樣子,永遠年輕,永遠澎湃,永遠懷著一腔保家衛國的擔當。
從2014年第一批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回國起,92歲的誌願軍老戰士李維波連續十年來迎戰友回家,從未間斷。“我們回國70多年,他們長眠在異國70多年。我安慰自己,隻有好好活下去,替他們看看祖國,才是對英靈最大的告慰。”
95歲的程茂友是現場年紀最大的誌願軍老戰士,“當年過鴨綠江時,戰友們常說一句話:‘如果活著回來,就一起去北京天安門,看看祖國的首都;如果沒能活著回來,就安葬在家鄉陵園,永遠守護家鄉。’今天,他們回來了,終於能看到祖國的錦繡山河!”
老人們訴說著對戰友的思念,站立一旁的年輕人紛紛側過頭去,用手抹著眼淚。
在這些老戰士一字一句的講述裏,在他們一年一年的堅持中,越來越多人讀懂了英雄回家的意義——這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國家對英雄至高至誠的敬仰,是一個頑強不屈的民族烙在靈魂深處的滾燙。
2019年起,退役軍人事務部等部門啟動幫助烈士尋找親人活動。截至目前,退役軍人事務部已完成迎回的前九批913位在韓誌願軍烈士遺骸DNA檢材提取和鑒定工作。隨著第十批烈士遺骸回國,幫助烈士尋找親人的活動還將繼續。
天為旌旗,山川同念。當跨越生死的距離不再遙遠,當穿越時空的思念能被安放,當分別已久的忠魂終回故鄉,我們就讀懂了勇氣和向往,回家的路也再不漫長。
誌願軍老戰士向戰友敬禮。圖源自東北新聞網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