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縣區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遊 經濟 美食
熱點專題 房產 娛樂 體育 健康
 焦作日報 新媒體矩陣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訂報服務 焦作市網絡辟謠平台 
 網上投稿 焦作市互聯網舉報中心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更新時間:2023-8-31 19:34:1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2023年6月2日)

習近平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今天,我們召開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座談會之前,我先後參觀了新建成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館,很有收獲。

  成立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國家版本館,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這次參觀考察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國家版本館,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重大問題。這也是召開這次座談會的原因。這裏,我講3個問題。

  一、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曆史意識,為中華民族打下了維護大一統的人心根基,成為中華民族曆經千難萬險而不斷複興的精神支撐。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曆史進步過程。中華民族始終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於世。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團結統一是福,分裂動蕩是禍,是中國人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寶貴經驗教訓。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彙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突,凝聚共識。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係、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係中以他人為重。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倡導共生並進,反對強人從己;倡導保合太和,反對叢林法則。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製強加於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二、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我們一直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現在我們又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我說過,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隻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曆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

  曆史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1日下午在中國國家版本館考察時,在蘭台洞庫了解館藏精品版本保存情況。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第一,“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不是硬湊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與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馬克思主義從社會關係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質,中華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國天下之中,都反對把人看作孤立的個體。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第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不是“拚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一方麵,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從民本到民主,從九州共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萬物並育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華文明別開生麵,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另一方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2日下午在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察。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第三,“結合”築牢了道路根基。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一樣?為什麼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於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於“兩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社會主義,這是從馬克思主義那裏來的;同時,中國文化中樸素的社會主義元素也提供了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基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堅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和國家的事業之所以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發生了曆史性變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堅持了“兩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曆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康莊大道。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第四,“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又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並有力地作用於道路、理論和製度。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黨開創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政治協商製度,與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傳統,“兼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關聯。我們沒有搞聯邦製、邦聯製,確立了單一製國家形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就是順應向內凝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統。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

  第五,“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國共產黨曆來重視文化,新時代我們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

  2023年7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四川考察。這是26日下午,習近平在位於德陽市廣漢市的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複館,同現場工作人員親切交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製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三、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領導黨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文化傳承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開創了新的局麵,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在實踐中,我們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重要觀點,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須長期堅持貫徹、不斷豐富發展。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裏,我著重強調3點。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第二,秉持開放包容。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誌。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於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彙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三,堅持守正創新。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製、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同誌們!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希望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係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係本網申領稿酬。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2023-8-31 19:34:10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2023年6月2日)

習近平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今天,我們召開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座談會之前,我先後參觀了新建成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曆史研究院的考古博物館,很有收獲。

  成立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國家版本館,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中華民族具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這次參觀考察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國家版本館,我更加深切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隻有全麵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這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個重大問題。這也是召開這次座談會的原因。這裏,我講3個問題。

  一、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深沉的曆史意識,為中華民族打下了維護大一統的人心根基,成為中華民族曆經千難萬險而不斷複興的精神支撐。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中華文明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曆史進步過程。中華民族始終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作為最繁榮最強大的文明體屹立於世。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文明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團結統一是福,分裂動蕩是禍,是中國人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寶貴經驗教訓。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係。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彙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突,凝聚共識。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係、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曆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係中以他人為重。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倡導共生並進,反對強人從己;倡導保合太和,反對叢林法則。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製強加於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二、深刻理解“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我們一直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現在我們又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我說過,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隻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曆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

  曆史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1日下午在中國國家版本館考察時,在蘭台洞庫了解館藏精品版本保存情況。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第一,“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不是硬湊在一起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為公、講信修睦的社會追求與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相通,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與人民至上的政治觀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擔當與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馬克思主義從社會關係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質,中華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國天下之中,都反對把人看作孤立的個體。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說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第二,“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不是“拚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一方麵,馬克思主義把先進的思想理論帶到中國,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從民本到民主,從九州共貫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從萬物並育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華文明別開生麵,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發展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另一方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2日下午在中國曆史研究院考察。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第三,“結合”築牢了道路根基。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一樣?為什麼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於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於“兩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首先是社會主義,這是從馬克思主義那裏來的;同時,中國文化中樸素的社會主義元素也提供了中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基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的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堅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和國家的事業之所以取得了曆史性成就、發生了曆史性變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堅持了“兩個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曆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康莊大道。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

  第四,“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又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並有力地作用於道路、理論和製度。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黨開創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政治協商製度,與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傳統,“兼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關聯。我們沒有搞聯邦製、邦聯製,確立了單一製國家形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就是順應向內凝聚、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統。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

  第五,“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中國共產黨曆來重視文化,新時代我們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的基礎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

  2023年7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四川考察。這是26日下午,習近平在位於德陽市廣漢市的三星堆博物館文物保護與修複館,同現場工作人員親切交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曆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製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三、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領導黨和人民推進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經過這些年的不懈努力,文化傳承發展呈現出新的氣象、開創了新的局麵,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在實踐中,我們不斷深化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重要觀點,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須長期堅持貫徹、不斷豐富發展。

  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裏,我著重強調3點。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自信才能自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華文明曆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養成昂揚向上的風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態。

  第二,秉持開放包容。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誌。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於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秉持開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彙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三,堅持守正創新。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製、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新時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須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同誌們!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希望大家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係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